文 章

《平面国》编辑手记:这本神奇的小说,让我重新捡起了曾经“恨之入骨”的数学

2024年10月1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接手《平面国》这部稿子之前,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它。等开始上手编的时候,才发现以我的阅读取向,知道它才叫奇怪。

民间对《平面国》的定位是“小众理工宅男必读神作”,很明显,我除了宅之外无一符合。但这不妨碍我出于工作原因必须读它以及居然很喜欢,甚至因为喜欢它而重新捡起了曾经恨之入骨的数学。

我能说出我喜欢它的原因,因为它简单、深刻、普遍、对称,天马行空,有层次感,还有最重要的,有趣。

也许你会觉得,以我的立场,我的“有趣”是打了折扣的,那我跟你复述一下校对老师返我校样时的原话:“这个书的作者是谁啊,他可真会想啊。”我一直当校对老师是我的第一个普通读者,她能这么说,只能说明这部稿子很好看或者很有趣,或者both。

当然,也许光有趣你觉得不够,必须得有点什么价值。那我会说,这部篇幅不大的作品,是一位从事神学的教育者在19世纪末奉献给人类的一份特殊的精神礼物。它的恒久价值不单单在于它以文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空间维度这个重要的几何学概念,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揭示了好奇心或者求知欲对于现代人来说息息相关的意义。

但也许你依然觉得不够,原作再怎么神,网上那么多中文版,凭什么选你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你该选哪个。我只能跟你说说这版的设计思路——做一本作者(aka正方形)属性的书,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绿金版,无腰封,无任何宣传、引导性的文字,护封封面是作者在上升,封底是作者在邀请,内封是作者的插画。

《平面国》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赖以威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展开来讲就是,首先小开本,作为一本page-tuner,必须足够轻巧便携,这样才有机会分得一点你的宝贵时间。

再次,护封极致sharp几何风,铜版纸印金覆亮膜,正方形实力诠释“向上,而非向北”。

最后,本书附赠角色集卡,常规款+隐藏款两种,是一种尝试,尝试从茫茫多版本中突出重围,尝试吸引你围观,甚至是下单,尝试找到和我一样思想温和谦逊的空间国居民,和我一样觉得正方形的传奇故事既富启发又有趣味,“在谈到那些至关重要但又超出自身经验的事情时,一方面拒绝表示‘这绝不可能’,另一方面也不会说‘绝对是这样的,我对此一清二楚’”。

我很清楚我的这些碎碎念很难撑起一篇首发推文,因为我始终不认为我是这本书的理想读者,更别说是它理想的编辑,所以为表歉意及诚意,特附上艾萨克·阿西莫夫为1983年巴诺版所作序言,但愿读完它你会觉得这就够了。

局限

艾萨克·阿西莫夫

一百多年前,《平面国》匿名出版。它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埃德温·A.艾勃特的莎士比亚研究者,出于娱乐自己和读者的目的创作了这部小说。[注:据完全统计,《平面国》含莎量多达四处,分别为:“白天与黑夜,这真是太稀奇了!那就当它是个稀客来欢迎吧。”(《哈姆莱特》)“呸,呸,我在说什么疯话!”(《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不要懊恼,这是一个广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啊,美丽新世界,有这样的人物在里面!”(《暴风雨》)。]小说的想象力如此天马行空,对社会的讽刺批判又如此斯威夫特,以至于它的受欢迎程度至今不减。

直到今天,《平面国》或许仍是你可以找到的理解维度的最佳入门读物。它让我们认识到点国(零维)、直线国(一维)和平面国(二维)的居民是如何自满于他们的宇宙。他们不仅意识不到自己观点的局限性,而且会被任何迫使他们超越那些局限的尝试所激怒。

我们也许会认为,依靠三维视角的优势,在目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三个阶段的超越之后,把握维度数量逐步增加这一概念不过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接受并理解一个四维空间对我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

并非如此!艾勃特让我们看到,一位空间国(我们自己熟悉的三维宇宙)居民,在跟一位平面国居民详细解释了二维的局限性,并强迫对方接受存在另外一个维度之后,当对方要求他去考虑第四维度的存在时,他是如何勃然大怒的。

不得不说,他的反应很符合我们的三维现实。任何一个试图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他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相对论迫使我们把宇宙看成不止是三维的。我们必须接受时间作为某种第四维度,尽管它在属性上和其他三个维度有所不同——因而也多了一重复杂性。去数学表达中寻求庇护,而不去深入探究其中的几何意义,其实是在逃避这个问题。

如果不单单从维度层面来看《平面国》,而是把它看成对人类思维,看成对人类如何看待局限的探讨,那么《平面国》的意义便深了一层。

如果一种局限是基于身体的物理局限,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这种局限该如何克服?如何跟一个天生目盲的人解释色彩,或者跟一个天生耳聋的人解释音乐?我们可以解释光和声音的不同波长,可以指出我们所体验到的不同感觉之间的微妙差异,比如触感的差异。或许我们可以达成某种智识上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跟亲眼看见花园或亲耳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钟——所产生的理解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但那种仅仅代表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的局限又如何呢?平面国居民不仅接受他们的二维性作为一种不容置疑的自然法则,而且接受他们的女性智不如人。球体尽管试图纠正二维的局限,但并未试图启发平面国居民去思考女性的悲惨处境。不过话说回来,平面国人的态度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普遍态度(平面国根深蒂固的阶层划分也一样),我们不免怀疑,尽管作者的维度意识超前,但他的某些社会观点放到现在来看可能也是过时的。

《平面国》理应引导我们去质疑我们给宇宙设置的局限,这个局限不仅是数学上和物理上的,而且是社会学上的。我们做出的假设,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又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我们出于疏忽或私利而对现实的曲解?

奇怪的是,对不必要或错误的局限的随意接受也有其反面。那些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局限,或者我们被教育要相信的局限,我们倾向于无脑接受。对于超出我们日常经验的局限则不然,即使这些局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我们已经习惯这样一个事实,一个物体无论移动多快,往它移动的方向施加力会使它移动得更快。每次你踩下汽车油门时,你都是在做出这样的假设,而你的汽车总是以同样的反应方式来证实你的假设。

然而,只有在速度相对较低时才是这样。随着速度越来越快,力在进一步提高速度方面变得越来越无效。真空中的光速,即每秒186282英里,被发现是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正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首次发现了我们宇宙中的这一局限。

可相对论的这一面似乎是门外汉最不愿意接受的。他们不停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比光移动得更快?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火箭喷射器持续工作,从而越飞越快?”

最好的回答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这种局限是我们宇宙的一部分,如同我们的存在。如果不存在局限,或者局限在细节上有差异,那么宇宙可能仍然存在,但它将不再是我们的宇宙。可以想象,它甚至可能是一个引入了其他局限的宇宙,而这些局限将使我们这类生命体的存在不再可能。

同样地,平面国居民难道不会简单地排除第三维度的可能性,说任何物质对象只能存在于两个维度中,而这是平面宇宙中固有的局限吗?他们可能会坚持,在三维宇宙中,可能存在其他局限,使得平面国和平面国的生命不可能存在。

然而,既然我们可以轻易想象出一个超越平面国的宇宙,那么是否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超越我们宇宙的宇宙,在其中光速局限并不存在,而我们,至少是暂时性的,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进入那种超越,就像平面国的主人公暂时从他自己宇宙中离开一样?当然,在我自己的科幻故事里,我通常允许角色靠“跃过”某种“超时空”来实现潜在的星际旅行,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这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我承认,可能性非常低,但是——

简而言之,《平面国》不仅仅是一场有趣且巧妙的几何训练,而且可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的宇宙和我们自身。

(本文原载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