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丛书:解锁古诗词里的文化密码,领略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2024年10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4年7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丛书。这是一套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普及读物,适合9岁以上的孩子阅读。这套丛书包含《地理风貌》《器具工艺》《音舞曲艺》《工程建筑》《礼节风俗》《传统美食》《霓裳风华》等7册图书。在这套丛书中,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精心挑选400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延伸介绍了400多个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挖掘蕴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呈现了古代的自然风物、社会风貌、日常生活,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套丛书的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轻松活泼,同时配有1000多幅生动形象、雅致精美的手绘插图,带领读者走进古诗词,沉浸式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套丛书由华章编著。

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丛书,可以让孩子们从古诗词里面了解古人的世界。这套丛书包含七大主题,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在这套丛书中,可以看到,古代的时尚潮人穿什么,可以吃喝玩乐的大型商场,在古代叫什么,“万里长城” 到底有多长。在古代,也有很多热门旅行“打卡地”。书中还告诉读者,古人聚会的时候,会玩什么游戏。在这套丛书中 ,以古诗词为线索,带领读者认识中华文化的宝藏。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这套丛书包含7册图书,即《地理风貌》《器具工艺》《音舞曲艺》《工程建筑》《礼节风俗》《传统美食》和《霓裳风华》。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地理风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地理风貌》这本书中,选取了历代描绘自然风光、山川大海和名胜古迹的著名诗词,分为“崇山峻岭”“江河湖海”“地形地貌”“历史名城”“万千气象”五个部分,带领着读者,欣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感受自然风光的魅力,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渊源,感受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本书中,可以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中,了解庐山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可以从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名句中,深入了解庐山瀑布的各种典故。可以从唐代诗人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中,了解秦岭山脉的地理特征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可以从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名句中,感受黄河的回环曲折,也可以从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中,领略长江的浩荡。在这本书中,可以让小读者们跟随着古代著名的诗人,领略中华万里河山,感受他们内心世界的博大胸怀。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器具工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器具工艺》这本书中,讲述了古诗词里蕴藏着的精湛高超的器具制作工艺。这本书包含“佩戴器具”“餐饮器具”“家装器具”“出行器具”“文体器具”“劳动器具”和“军事器具”七个部分。书中讲到,在曹植《十步诗》中,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名句。在这本书中,介绍了“釜”是一种什么样的容器。书中,还从杜甫的“江船火独明”的诗句中,讲述了唐代的“船”都有哪些种类。从宋代赵蕃的“纸尽意无穷,相思似流水”的诗句中,介绍了纸是怎么制作的,又是怎么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器具, 发展出了精湛的生产工艺。这本书可以带着小读者,穿越千年的岁月,欣赏历代传承的工艺,感受古人的智慧,从器具工艺的演变看中国文明的传承。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音舞曲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音舞曲艺》这本书中,可以让小读者们了解古诗词里面提到的赏心悦目的传统曲艺。我国古代人民有着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他们也会像今天的人们一样看戏、听曲,欣赏舞蹈。这本书中的内容包含“剧目”“乐器”“曲目”“舞蹈”“职业”“场所”六个部分。在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笛子和萧这样的乐器是如何发展演变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又发生在什么地方,“梨园”又是如何与曲艺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古代,发展出了很多的音乐、舞蹈和曲艺项目,这些不仅丰富了古人的生活,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本书中,带着读者,穿过历史的烟云,体会古人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书中,介绍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词,可以从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中,了解丰富的背景文化,感受唐代音乐的盛况。可以从白居易的“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的诗句中,了解唐代的著名的乐曲,以及琴这种乐器的演奏风格。也可以从宋代诗人韩维的“何时还一笑,池上舞惊鸿”的诗句中,感受宋代舞蹈的风格。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工程建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工程建筑》这本书中,讲述了古诗词里提到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建筑。这本书包含“亭台楼阁”“庙宇祠堂”“佛塔石窟”“陵寝墓地”“宫殿宅第”“园林苑囿”“书院学府”“桥梁水利”“军事防御”九个部分。在中国古代的诗词里面,可以看到大量的对于古代建筑的描绘,在这些建筑里面,有各种古塔、阁楼、城堡、宫殿,也有很多的寺庙、道观。这些流传至今的诗词,描绘古代瑰丽的建筑,展示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非凡的智慧,也反映那时候的社会文化风貌。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崔颢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名句,也介绍了黄鹤楼这座古代著名建筑的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感受这座历代文人汇聚之地的文化气象。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介绍了著名的寺庙寒山寺的来历和文化典故,让读者感受江南佛教文化的风貌。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礼节风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礼节风俗》这本书中,讲述了古代诗词里面描述的多种多样的礼仪节庆和风俗习惯。书中的内容包含“成长礼仪”“社交礼仪”“婚丧礼仪”“祭祀礼仪”“君国之礼”“民间风俗”“节日风仪”七个部分。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礼仪文化。这些传统的礼仪文化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呈现在一年四季的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庆典里面。在这本书中,可以欣赏古代诗人描述各种节庆文化的诗词,也可以了解有关的礼仪、节日和风俗习惯的起源和传说,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著名诗句,同时,了解宋代的人们过春节的风俗。还可以看到辛弃疾的“谁家寒食归宁女, 笑语柔桑陌上来”的诗句,了解宋代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陆游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讲述了宋代江南农村地区在立春过后的春社日,祭拜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的民间风俗。在这本书中,可以让小读者们,进入一首首诗词的意境里面,感受中国古代丰富的礼仪文化,回顾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传统美食》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传统美食》这本书中,介绍了古诗词里面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个地方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也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这本书中,分为“主食”“菜肴”“糕点”“饮品”和“果品”五个部分,展示古诗词里面提到的传统饮食。书中可以看到,古诗词里面提到的“雕胡饭”是用什么制作的,还可以看到,“饮子”又是什么样的饮料。这本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古代的饮食风俗,品味各种美食背后的丰富的文化意蕴。

书中讲到,杜甫的一首诗里面,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诗句,在唐代,青精饭是用糯米染上乌板树的汁液制成的精致的美食,色泽乌青。书中还讲到,宋代诗人梅尧臣有“昨日酪将熟,今朝樱可餐”的诗句。诗中提到的“酪”是用乳汁制成的一种凝固或半凝固的食品。书中详细介绍了酪这种食品的历史知识。书中还讲到,在唐代的时候,就有了冰淇淋。那时候的冰淇淋叫做酥山。在五代诗人和凝的一首诗中,有“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子细看”的诗句。

《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霓裳风华》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华章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霓裳风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在古代的诗词里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书中的内容包含“首服”“上衣”“下裳”“足衣”“梳妆”“配饰”六个部分。在这本书中,呈现了古代的衣橱的样子,还有各式各样的衣服和配饰。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流行的服装风格。在古代,人们在服饰上,也有很多的讲究。在古诗词里面,可以看到,古代的人们会穿着华美的裙子,有的也会穿上宽袍大袖,还会佩戴精致的佩饰和头饰,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这本书中,可以从古诗词里面,打开古人的衣橱,从头到脚认识我们中国人的各种服饰。书中讲到了唐代诗人柳宗元。柳宗元在一首诗里面,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书中讲到,在古代,笠是用竹子或者草叶子编织而成的一种宽檐的帽子。书中还讲到,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小车处士深衣叟, 曾是天津共赋诗”。这句诗里面的“深衣”是一种汉服的制式,这种服装上衣和下裳缝在一起,显得雍容典雅。书中,讲述了深衣这种服装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象征意义。书中还提到了宋代诗人叶绍翁,他的一首诗中,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诗句,书中讲到,“屐”就是木屐,也就是古代用木头制作的鞋子。书中讲述了与木屐相关的丰富的文化典故。

在这套丛书中,从杜甫的诗句“稚子敲针作钓钩”拓展延伸,介绍了古代的针的制作工艺。书中讲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首诗,名叫“江村”。在这首诗中有“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意思就是说,一个小朋友把绣花针拿来敲啊敲,准备把它敲弯了,用作钓钩,这真是非常有创意。

书中讲到,早在1.8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针,只不过那时候的针是用动物的骨头制作的,叫骨针。

骨针出现了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木针、竹针、象牙针、铜针等不同材质的针,最终出现了铁针。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金属针了。

那么,古人是采用什么方法,把铁变成又细又尖,有针孔的绣花针的呢?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这本书中,就详细地记载了绣花针的制作工艺。原来,古人制作铁针的时候,是先在高温下,把铁片捶打成细条,然后,另外准备一根铁尺,并在铁尺上凿出小孔,制成“线眼”,把刚才的细铁条从线眼里穿过去,逐渐拉长拉细,抽成铁线。

随后,他们会把细长的铁线,截成一寸一寸的针坯。把针坯一头挫尖,另一头锤扁,再用比较硬的锥子,在扁的那一头钻出针眼,最后把针的表面挫平整,一根完整的针就成型啦。

这样的针只是初具外形,它的硬度还不够。制针的工艺也只是进行到半。接着,还要把针放进一口大锅里“炒”,就像炒菜一样,还得“慢火小炒”,不仅要炒,还要加“调味料”,主要有泥粉、松木炭、豆豉。这些“调味料”中富含一种名为“碳”的元素,针“吃”了以后就会“强身健体”,提高硬度。

把“炒”好的针放进凉水中淬火,这样它们就会变得非常“硬朗”。这时候,一根针就做成了。

书中讲到,我国的制针工艺非常先进,西方直到14世纪才掌握了这项技术。

在“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华文明”这套丛书中,从古代的服装服饰、节庆风俗、饮食文化、工程建筑等不同的侧面,呈现了古代的自然风物、社会风貌、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这套丛书语言轻松活泼,对生僻字附有拼音,同时,全书配有1000多幅精致的手绘插图,可以让小读者们在阅读欣赏古代诗词的同时,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

这套丛书全彩印刷,装帧精美,可以给小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