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用摄影唱一首给自然和童年的歌——莫西子诗《自然的孩子》发布会举办

2024年09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被称为“音乐诗人”的莫西子诗,音乐中总是饱含大山的通透净明。他来自大凉山,一片偏远、荒凉、神秘、古老的土地,过去常被看作是落后和贫瘠的象征,而这种刻板印象至今没被消除。但也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个个如他这样的彝族人,尝试用民族的文化走出大山,而后再反哺故乡。

过去,莫西子诗总是唱故乡,用彝族的语言保存、分享彝族人的故事。现在,他选择用摄影和文字,重拾、记录故乡和童年,创作出版了《自然的孩子》——一封写给大凉山与童年、父母与自己的赤诚情书。

9月28日,《自然的孩子》在先锋书店五台山店成功举办了新书发布会,作者莫西子诗,知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禹田文化总编辑、千寻Neverend创始人姚湘竹一起对谈,分享这本书的创作历程,以及对大凉山的深刻印象。在活动现场,莫西子诗以及他的朋友赵勤、赵慧儿、耿斯汉等人也通过音乐的方式将观众与大凉山连结。伴随着几首来自大凉山的乐曲和童谣,现场观众一同见证了《自然的孩子》的面世。

“来自自然的感受让我非常踏实”

提及《自然的孩子》,姚湘竹回忆起了最初提出这个选题的原因——莫西子诗在路上偶然拍摄的一张照片。在山路边,孩子们把各种装肥料的塑料袋团成了一个球玩耍。在大多数成年人看来,这个场景落后、穷苦。可对那些孩子们来说,他们没有考虑那么多,他们所感受到的是当下的快乐与自由。最后,这张照片也成了《自然的孩子》的封面。

这种当下的触动让莫西子诗有了勇气,记录他自己的大凉山,把他眼里的凉山故事告诉世界。莫西子诗一头扎进了《自然的孩子》的创作中,不断地拍摄,写作,打磨。这一创作,就是三年多。

“我没有预料到,做一本书会如此复杂。我只是想像这里面的孩子一样,单纯地做一个长大了的孩子。我想,这种无忧无虑的感觉让我打开了自己,变得开阔,那一刻最是纯粹。”

2019年,离乡多年的莫西子诗回到了大凉山。当被问及,曾经走出大山,而后再带着镜头一样的眼睛再回到大凉山,心里会有什么不同。莫西子诗回答,长大后,这个承载着他童年无数记忆的地方离他越来越远,回到大凉山确实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也通过《自然的孩子》回望自己的过去。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明白,我是来自大凉山的,来自自然的。这种感受让我感到非常踏实。”

正如他的音乐,他的自由与狂野、朴拙与真诚、浪漫与想象也体现在了他的《自然的孩子》中。他用近两百幅的摄影作品与近乎诗体的文字,速写着大凉山点点滴滴的变化,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而生发的童真和诗意付诸纸上。

大凉山的故事始于刀耕火种,彝族人用双手劈开山河,用双脚丈量土地,在险象环生的崎岖山林里扎根,繁衍生息。而莫西子诗的故事始于母亲的温暖怀抱——“黄昏的时候,我望向故乡,妈妈已经做好今夜最美味的晚餐,等着我。”

“自然的孩子”拥有无限可能

在创作《自然的孩子》的这段时间里,莫西子诗也在西昌开设了自己的书店,名叫米地。米地源自彝语,意思是“非常好,非常棒”,而在汉语里音译过来,就是有米粮、有土壤的地方,一语双关。在莫西子诗的策划下,以及许多朋友的支持下,米地成长为了一个包含展览、分享、音乐、当地手工艺品以及周边的多元空间,不仅连结了许多回到大凉山的有想法的年轻人,也在文化上滋养、丰富着在本地成长的孩子们。

作为莫西子诗多年的友人,朱赢椿惊讶于他在摄影方面的创作。对朱赢椿而言,大凉山最大的特点是当地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这些皮肤黢黑油亮的小孩眼睛清澈有神,充满野性,既不怕苦,也不怕累。朱赢椿对大凉山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因此,他将《豆腐》一书所得的版税都捐到了大凉山的几所学校,帮助改善当地孩子的学习环境。

在朱赢椿看来,《自然的孩子》就是自然最好的礼物。那些从小在乡村长大的人都有一段独属于乡村、自然的记忆,对莫西子诗而言也一样。这本书里不难读出,自然的所有营养和养分都储存在他的身体里。千寻Neverend总编辑姚湘竹则提出,这种追寻自然的生命力,以及天真、真诚的力量,也是这本书弥足珍贵的地方。

朱赢椿认为,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是艺术还是其他专业,大自然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而大凉山的孩子在大自然里生活,他们的世界是向自然打开的,只要给他们一点点机会,他们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如朱赢椿和姚湘竹所说,阅读莫西子诗的诗文和照片,脑海中就自然出现了音乐声。在现场,他的朋友赵勤、赵慧儿父女也即兴演唱了其中一篇文字:“秋天让大地熟透了,果实摇摇欲坠。好心人,别把麦子都收走,至少,悄悄留下一些稀疏的麦穗。我和姐姐要拾一些,喂那嗷嗷待哺的小鸡。”

莫西子诗把大凉山称作“陌生而熟悉的地方”,重回故里,他的感受已经与离开时大不相同。“现在我去村子里或者县城里,经常融入其中,与大人和孩子聊天交谈。”在莫西子诗看来,摄影、创作《自然的孩子》也是他回望自己、治愈自己的过程。比如“不要怕”中的“门里的小孩”,这张照片抓拍于他拜访口弦手艺人的路上,小孩眼中的孤独和渴望让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在自然面前,一切的技巧都是多余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有真诚。“翻读这本书的初稿时,我感觉自己的文字很笨拙。如今回头再看,却十分触动。这些简单的文字是我找回的自我。我希望大家在看到这本书时能够找到一些共鸣,或者说,让我们做一回自然的孩子。”


编辑:文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