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朱虹创作谈:为什么说小平小道是改革开放思想的酝酿之地

作者:朱虹   2024年08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本文为近日举办的《小平小道》创作出版座谈会上,作者朱虹的发言全文:

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为什么写这本书,以及为什么说小平小道是改革开放思想的酝酿之地。

2010年,我从北京调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分管文化、旅游和教育。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小平小道陈列馆和将军楼去考察工作,接待重要客人。在此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小平小道”的重要性,觉得这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神奇之地。

2018年,举国上下掀起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热潮。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85元;而2017年,人均GDP达到了59660元,是40年前的155倍。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个思想是从哪里起源的?经过认真调研和准备,我写了一篇回忆邓小平同志“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江西生活和劳动的文章。2018年9月28日,这篇文章在《江西日报》用一个整版发表后,受到各方关注,马上被江西时政头条以《江西这条小道为何能把中国引向康庄大道,朱虹同志这篇文章说清了》为题进行转发,随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等平台及全国各省权威新闻网站,包括邓小平故居四川广安的新闻网站也都全文转载。

五年来,每次陪同客人去小平小道陈列馆参观考察,经常听到外省来客对小平同志在江西生活的好奇以及询问,有时问得讲解员也回答不上来,我就觉得一篇文章的体量还是不够,应该写一本专门讲述小平同志在江西三年零四个月下放生涯的书。这个念头萌发后,我便开始在工作之余阅览大量资料特别是内部资料,到历史现场实地考察,寻访事件亲历者,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以及动人的细节,对小平同志下放江西劳动期间的工作时长、生活作息、三餐食谱、读书锻炼等情况均有所了解,逐渐形成了这本书的雏形。酝酿成熟之后,我于2023年夏天开始动笔。从一篇文章到起心动念写一本书,五年来夙兴夜寐,一朝瓜熟蒂落,也许是机缘巧合,成书付梓之际,恰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我想,这正是对小平同志这位伟人最好的纪念吧。

邓小平同志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三落三起”,饱受磨难而屹立不倒。在世界发展史上,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大国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三次被打倒,三次都站起来,而且每一次都站得更高,位置更重,发挥的作用更大。邓小平曾幽默地说:“如果给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希望获得该奖的金牌。”

本书并未全面研究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而是重点讲述他下放江西劳动的三年零四个月这段特殊经历。正是在小平小道,他深刻思考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第一,这里是他理论创新的准备之地。在艰难时期,江西为邓小平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他在这里系统学习马列著作及毛泽东著作,大量阅读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提升了理论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他还坚持读报和听广播,关注并思考当时的时局动向。在此期间他停服了安眠药,坚持洗冷水澡和锻炼身体,为领导改革开放做了充分的智力和体力准备。

第二,在这里他深刻反思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广泛调研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基层群众的贫困生活有了直接了解,他尖锐地指出“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40年”。他将生产力发展的快慢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明确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而这正是改革开放的起点。

第三,在这里他深刻反思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提出,在工业和农业中要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环节,发展“机械化”,搞“流水线”,并充分肯定要发展外销产品,为国家创汇。实际上就是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扩大进出口。

第四,在这里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乱象丛生,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死人伤人事件时常发生,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国家经济到达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能再搞吗? 1972 年 11 月,在江西省泰和县与池龙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

第五,在这里他深刻思考了“如何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驻地工作人员要他学习《毛主席语录》时,碰了软钉子。邓小平拒绝碎片化、片段式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他在 1972 年 8 月给毛泽东写信说:“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一切领域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实际上是开创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先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先声。邓小平通过在小平小道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一系列正确的结论,指出了中国问题的严重性,为后面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通过在小平小道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一系列正确的结论,为后面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有的同志提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是1974年至1975年才产生的。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明确指出:“邓小平在离开江西时,他对中国问题的严重性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他坚信中国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他对中国应当向何处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邓小平夫人卓琳在写给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的信中说:“通过三年的观察,他(邓小平)更加忧思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应该说,“文革”十年是邓小平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段。一个伟大人物如何度过自己的艰难岁月,其中展现出了什么样的特殊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小平小道》
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虹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之后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问他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他稍一思考,就回答:“等待。”他在等待什么?在等待时局的变化,等待毛主席对他的再认识。果然在“九一三”事件之后,他被起用了。

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曾回忆,1979年他下野后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他问邓小平:“你曾有这样的经历,你的秘诀是什么?”邓小平说只有一个:忍耐。忍耐,是因为拥有崇高的信仰,对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是大政治家坚强性格的重要体现,是心中虽波涛汹涌但引而不发的冷静表现,是一代伟人长期的人生积淀形成的高尚品格。

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时,曾问邓小平:“你最痛苦的是什么时候?”邓小平回答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乐观主义就是永远相信真终将战胜假,美终将战胜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理想终将变成现实。有了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信心和勇气。1972年,邓小平在江西时就预言,他还能干20年,他后来果然又工作了20年。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那么,邓小平的力量来自何方呢?他生前说过的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祖国和人民,就是邓小平创造奇迹的力量之源!


作者:朱虹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