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用文字在海洋深处的生命禁区,为中国深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张洁   2024年06月2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1986年,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完成深度300米的下潜实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走入新篇章。2012年,“蛟龙”号横空出世,一举打破当时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2017年,“深海勇士号”研究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2020年“奋斗”号成功潜入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处,成为全球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的载人潜水器。至此,中国海洋科考完成了从落后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50年的跟跑者到站在领域前沿的领跑者的跨越式转变。

“蛟龙”号机械手在南海海底布放标志物

“深海勇士”号下潜

“奋斗者”号完成总装联调

从走向海洋,到进入深海、探索深海,这条路我们走得格外艰难却又屡创奇迹。

2022年12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我国首部载人潜水器研发题材科普文学作品《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以下简称《深潜》)。全书用生动精妙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了我国深海战略性高技术发展之路,讲述了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立项、设计、研制到海试的历程,记录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大最下潜深度的重大时刻,突出塑造了科研团队的群像,重塑了深潜英雄的内心世界和成长之路。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高仲泰 著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深潜》的作者高仲泰是资深新闻人和影视编剧,在纪实文学和历史小说等领域深耕多年,创作了文学《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我不是药神》,历史小说《租界》《上海犹太人》,电视剧本《望族》《一剑封喉》等多部代表作。

在当记者的三十余年间,高仲泰亲眼见证了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的二十年历程,并全程参与了所在媒体单位对这一历程的跟踪报道,多次采访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牵头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和相关科研单位以及相关科学家、科技人员。在他看来,新闻伴随了载人潜水器的研发之路,记录了科学家每一步奋进的脚印。

徐芑南和“蛟龙”号

近年来,全球发达国家都盯上了海洋资源,制定了一系列海洋发展计划,研制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高新技术,以期在未来的海洋资源争夺战中占据垄断地位。这些国家在内卷的同时,在科技上对中国进行越来越严重的“卡脖子”遏制,其中就包括深海科技。然而,过去的采访经历清楚地表明,我国科学家并没有因此认输,反而自强自立,突破难关,创造奇迹。中国载人潜水器就是一个范例,一个样板。高仲泰决定要为中国深潜立传,让全世界都看到我国在深海战略性高技术领域铸造的这条奇迹之路。

《深潜》出版后,好评如潮,先后入选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如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中国好书”六一专榜、2022年12月“中国好书”、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少儿阅读节“百种优秀童书”等诸多荣誉。这部有关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题材的首部科普文学作品,被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评价为:“为中国深潜立传,回顾发展旅程,列举英雄事迹,是功德无量的事。”

2024年,高仲泰的另一部新作,以“深海的呼唤”为主题的、着力载人深潜、深入挖掘“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团队研发和海试历程的新书即将出版。在载人潜水器专业化方向的发展中,叶聪团队里的青年科研人员不断收获信心、动力和成长。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奋斗经历,堪为青年一代的楷模。

高仲泰

准备二十年,为《深潜》变成半个海洋科学专家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而其中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奋斗’者号下潜、坐底马里亚纳深渊,这个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中国深潜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震撼、兴奋和骄傲。”

百道网:您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接触到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的?作为国之重器,为什么到今天才出现了第一部关于这个题材的科普文学作品?

高仲泰: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深度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此后,“奋斗者”号在2020年11月10日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中国深潜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举世瞩目。感慨之余,过去沉淀的、积累的对研发载人潜水器的记忆和场景一下涌现出来了。当了解到没有一本文学作品全面讲述这个故事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把我所掌握的载人深潜研发资料加以提炼,全方位地加以还原,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以回顾研发历程和英雄事迹。我于2022年上半年创作了《深潜》这本科普文学作品,年底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在时间节点上正逢其时,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虽然是阅读和时代背景引发了思考和创作冲动,其实这个主题一直在我心里,没有放下。某种意义上,新闻并不是什么易碎品。

为什么二十多年来,没有人创作这个主题的文学作品?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恐怕是全程跟踪、全面报道并且综合深度掌握这方面内容的媒体人员并不多。创作载人潜水器这样有关大国重器的宏大题材必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不是谁都有这个条件可以持续且不失时机地了解到研发情况和掌握足够的资料的。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设计三台潜水器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就在无锡,我很幸运地具备了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便利条件。而其他作家恐怕没有机会深入地掌握足够的资料,或者对这个题材“视而不见”。作为记者兼作家,双重的职业本能使我有机会走进这个领域。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而其中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奋斗”者号下潜、坐底马里亚纳深渊,这个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中国深潜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震撼、兴奋和骄傲。

百道网:您在新闻界工作了30余年,长期关注深潜相关项目报道,这本书的撰写,您筹备了多长时间?这应该是您第一次进行科普作品的创作,其创作过程与您以往创作其他作品时会有什么不同?

高仲泰:多年的记者生涯塑造的职业习惯对写纪实文学很有帮助,使得我对人物和事件比较敏感也比较关注,而且更擅长采访和寻找材料,能尽可能深入现场,同时也注重细节和真实元素。在《深潜》的写作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用上了记者的职业习惯和方法。可以说,没有这些经历和经验,我创作不出这个作品。作为记者,我跟踪报道载人潜水器20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创作《深潜》我也准备了二十余年。

这是我创作的第一部科普作品。此前尽管读过不少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但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创作科普类的作品。在过去的创作中,我主要的作品,大多是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或非虚构纪实文学,少量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深潜》可以说,是与我过去的创作类型、风格和题材都截然不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我科普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处女作”,一次改变我创作方向的尝试。

百道网:创作科普作品或者有关科技的作品时,作者大多都需要把自己变成“半个专家”,尤其是这种题材很大的作品,甚至还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杂学家”。您在创作《深潜》时都需要查阅哪些新资料?在查阅过程中有没有过哪些“惊奇瞬间”?您是否也将这些带给您惊奇的知识记录在了书中? 

高仲泰:在创作《深潜》的过程中,仅凭原来新闻的积累是不够的,这不仅是个宏大的命题,而且涉及到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设计、装备、材料等知识,还涉及到深海生物、地形、矿产等科学问题,我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这方面题材的著作、书籍,还请教了一些专家,创作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就是在海底热液喷口(俗称黑烟囱和白烟囱),在温度高达二三百摄氏度的海水中,居然有生物存在!热液喷口被认为是人类的源头,一切生命的母体。人类可能是由鱼演变过来的,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让我感到极为震撼,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结论,我将该观点写入了书中,相信读者也会像我一样,对此感到惊异和好奇。这就是科普作品的魅力。

“奋斗者号”马里亚纳海沟第二次下潜所见

此外,当叶聪驾驶“蛟龙”号向下潜极限7000米发起冲击,到达了7020米的深度时,“神舟九号”与其空海连线,“神舟九号”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向“蛟龙”号成功深潜7000米表示祝贺。叶聪也向太空中的“神舟九号”送去衷心的祝福。央视转播了太空和深海的图像,来自天宇和大洋海底的声音同时响起,令人感到震撼和惊叹。这一资料也让我感动和振奋。星辰大海一直是人类渴望征服的对象,现在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实现了,举国欢腾。这个场景展示了中国在两个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中国科技达到的高度。我在《深潜》一书中将这一幕作为开头的内容呈现。

叶聪在“蛟龙”号舱内进行下潜前检查

百道网:纪实类图书要比普通图书更加严谨,《深潜》一书以文学手法来讲述科技故事,在创作时是如何确保内容既精确专业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

高仲泰:和别的文学作品相比较,纪实类作品要求严谨、真实。但我认为虚构和非虚构文学不是对立的,在表现手法上可以相通相融。我在《深潜》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也采纳了小说的写作技巧,运用文学的语言和叙事方式,讲述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海试和深潜这一个绝非虚构、难以虚构的故事。例如使用“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个标题概括叶聪抵达达马里亚纳海沟沟底这一事件,以及用小说描写的方式刻画了叶聪在地球最深处的心情、观感。全书避免枯燥呆板地来讲解科学技术,而是有机地将科普性和文学性巧妙地融合起来,某些细节描写带有小说的笔法。数据、术语、技术细节、器材的构造与应用等尽量精确,不能含糊。但又不是台账式呆板、冗赘的表达,而是与人物对话、思考方式、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呈现,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使作品具有专业性和可读性。

百道网:《深潜》在创作时发生过哪些有趣且难忘的事情? 

高仲泰: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时间”。研发团队很忙,几乎没有时间详细回答我的问题。有时约了采访,日期也是一改再改。我只好采取了一些办法来弥补,比如听他们在某些地方的讲座或报告,并趁机采访他们。叶聪团队的电气工程师张伟参与了“奋斗者”号设计,又是载人潜水器驾驶员,深潜过多次,抵达过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的深度就是他测量的。我听过几次他的讲座,也采访了他。我也参加过叶聪的讲座,并向他提过各种问题,得益匪浅。另外,我还去探访过青岛的深海基地,尽管没有见到“蛟龙”号总指挥刘峰,但基地一个专职驾驶员向我介绍了不少情况,还提供了以工作笔记形式出版的书籍。通过这些途径,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出版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事。例如要请一位有声望的专业人士作为荐书。我们本来想请七〇二所的领导或专家推荐,但他们认为,《深潜》主要反映七〇二所科学家的事迹,他们再作为推荐人进行自我推荐不太合适。我和出版社编辑后来想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海洋学家汪品先先生。汪教授已届耄耋之年,在海洋学科领域有很高的名望,且对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制造过程非常了解。他83岁时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深海科考,在南海发现了冷珊瑚,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深潜者。此外,他平时还录制视频来讲述海洋知识的,是个“网红”。我《深潜》一书中写到了他的故事。由他来担任推荐人,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汪院士很热心,读了我的书稿之后,欣然同意当此书的推荐人,并题词如下:“为中国深潜立传,回顾发展旅程,列举英雄事迹,是功德无量的事。”

汪品先在“深海勇士”号舱内工作

文学是人学,用细节打造更饱满的英雄形象

英雄其实都是普通人,在看到他们英雄本色的同时,也会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接地气的性格表现。……在载人潜水器专业化方向的发展中,科研人员们不断收获信心、动力和成长。他们的故事和奋斗经历,堪为青年一代的楷模。

百道网: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可以说都是英雄,但我们见到的英雄都仅是他们“英雄”的一面,书中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让他们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并表现出个人生动、有趣、接地气的一面?

高仲泰: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离不开写人,科普文学同样如此。《深潜》写了一组群像,而群像有主角和配角,他们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但英雄其实都是普通人,在看到他们英雄本色的同时,也会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接地气的性格表现。例如叶聪,每次下潜出舱归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亲发电报或邮件。“爸妈,我平安回来了。”就这么一句普通的话,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对深海风险无所畏惧的勇者,同样有着作为子女的孝心。因为他知道,每次深潜,年迈的父母都会不睡觉等他的消息。后来,他干脆把父母亲从武汉接到无锡,妻子更是辞职来照顾二老。我还写了叶聪的少年时代和大学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他少年时期好动、活泼、调皮,下河玩水,上树抓鸟,男孩子的各种淘气事,他没少干过。他是个军迷,喜欢读《舰船知识》《兵器知识》,还写过一篇小说《一杆枪的故事》,在大学时代,他第一次见到大海兴奋不已。这些细节使一个深潜英雄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在深海,因船舱没有厕所,驾驶员和科学家只能用上尿不湿。他们承受着这种境遇的不适和尴尬,不但不抱怨,反而互相打趣。一个问:“你感觉怎么样?舒服吗?”另一个回答:“我当然感到舒服,我婴儿的时候还没有尿不湿啊,现在我有机会体验到了。”说到这里,他们哈哈大笑。在“大洋深处的铿锵玫瑰”一章中,为了寻找国际海底金属硫化物矿点,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曾先后16次出海,累计有800多天在海上度过。因为名字有些特别,大家都“气球、气球”地喊着他,还和她开玩笑:“你一个气球,轻飘飘的,在空中飘浮着,和沉甸甸的海洋地质不配啊!”我把这些细节,这些对话写到作品里,使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更饱满。

百道网:书中一些章节是以名人名言为标题,这些名言对于那一章,或者说整本书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高仲泰:书中的标题不少是名人名言,如第一章“因为它在那里”,这句话是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说的,后来成为所有勇敢的登山者的座右铭。它,就是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存在,鼓舞着攀登者们不惜一切代价去征服一个个充满艰险的目标。这句话的内涵后来泛化了,成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作为《深潜》首章的标题,它的特殊意义,在于以登珠峰来象征中国科学家雄心勃勃的目标——以登珠峰的精神来研发大国重器,克服重重困难,设计和制造出载人潜水器,攀登科技高峰,探测、开发、利用和保护深海的资源。

正是“因为它在那里”,中国科研团队雄心勃勃,砥砺前行,终于用20年时间,研制出三台载人潜水器,从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0年的情况下,从一个跟跑者成为一个领跑者,创造了奇迹。“因为它在那里”这句名言在书里是对中国深潜精神的形象演绎,浓缩了研发人员的壮志和开拓创新的壮举,以及取得的成果。是标志着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因为它在那里”这个标题外,“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是巴金的名言。它们作为小标题,既概括了这一章节的内容,标题本身都有着深刻的含义,以及标签性和文学性。

百道网:在这本书中,选用了近40幅高清彩色插图。这些插图的来源是哪里?图片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高仲泰:《深潜》中的39幅照片都很精彩,配合文字内容,做到了图文并茂。这些照片主要由七〇二所提供,另外,有关深海景观的一些照片是译林出版社购买到的。其中一张叶聪等深潜英雄下潜出舱的照片,记录了一个很有趣的仪式,就是向英雄们头上泼去几桶海水,尽管浑身湿透,但他们个个都欣喜异常。这个仪式是国际通用的,既是庆祝胜利,也是对下潜成功的祝贺。

 

播撒海洋科学种子,传递正确海洋价值观

“每次讲课都是一次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撒下海洋科学的种子。我相信,这些种子在一部分孩子心里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中极有可能会涌现出未来的海洋科学家。即便没有成为科学家,也会使他们关注和热爱科技,因为孩子是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

百道网:对普通读者而言,海洋很神秘,但深潜这样的国家项目又很遥远。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和社会传达什么样的理念和想法?

高仲泰: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是从一张白纸起步的,设计、制造团队曾经参考、借鉴别的国家的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在“蛟龙”号研发的过程中,与别的国家交流较多。但即便如此,“蛟龙”号的关键性技术还是靠我们自主攻坚完成。还有一些重要技术是别的国家严格控制和封锁的,我们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攻下来了。载人潜水器球壳的钛合金、浮力材料、通讯系统,都是科学家们以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集思广益,在一次次失败中研发成功的。“深海勇士”号,以及叶聪作为总设计师的“奋斗者”号,都是我国的科研团队独立完成的。书中讲述了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自立,敢想敢干,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攻克难关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成就展现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成员给潜水器安装压载铁

百道网:围绕《深潜》曾做过很多推广活动,尤其是一些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您觉得科普,尤其是大国科技相关的科普进校园的意义是什么?您在这些活动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后续还会有哪些推广活动?

高仲泰:科普作品进校园,是《深潜》出版以来一个重要的推广和宣传方式。我到大学、中学和小学展开过多达几十次的讲座活动,可说邀约不断。我认为向青少年学生讲《深潜》故事的意义非凡。首先,每次讲课都是一次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撒下海洋科学的种子。我相信,这些种子在一部分孩子心里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中极有可能会涌现出未来的海洋科学家。即便没有成为科学家,也会使他们关注和热爱科技,因为孩子是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我原以为对小学生讲《深潜》不合适,认为他们可能听不懂。但现在看来我这个看法有片面性。去年在泰州和不久前在宜兴的小学的讲座上,他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还像团团围住明星那样让我签名。记得有个女孩子要我在她的衣服上签名,我一直后悔没有送她一本签名书。在江阴的讲座互动中,有10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提得还比较深。在给中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在宝应画川高级中学。1200名学生在操场上席地而坐,吴校长和我坐在主席台上,校长主持,我讲《深潜》,一个多小时中,全场鸦雀无声,井然有序,我深为感动。孩子们的求知欲那么强烈,让我感受到科普的力量,难怪汪院士会成为“网红”。

百道网:《深潜》的续作已经完稿,请简单介绍续作的主题和内容。续作和《深潜》在内容上是如何相互呼应的?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高仲泰:《深潜》的续篇已完成,书名叫《深海的呼唤:叶聪和他的团队》。与《深潜》不同的是,这本作品重点叙述了载人潜水器标志性人物叶聪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和团队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在深海科技,特别是载人潜水器研发和创新上奋斗,保持领先,不负国家重托的故事。同时,还书写了更多的深海植物、动物以及海底地质地形知识。例如对“黑烟囱”和生命起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更多的解释。随着深海知识的更多积累和对海洋认知的加深,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海洋文学作品,为此我已制定了相关的写作计划。

作者:张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