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上海科技教育社:以科学为支点,撬动科普出版25年

作者:陈洁   2023年10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1998年开始策划出版,持续25年,迄今为止一共出版了153个品种,是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规模最大、选题范围最广的科普丛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科教社”)“哲人石丛书”打造的这个纪录还在继续延伸。

“哲人石丛书”是科教社打造的一个科普品牌,也是科教社自主策划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中高级引进版科普丛书。自从品牌诞生之后,编辑团队就把“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家,绍介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作为宗旨,希望不断推出时代感强、感染力深、凸显科学人文特色的科普精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

“哲人石”又称“点金石”或“魔法石”,是中世纪欧洲人幻想通过炼制得到的一种奇石,有祛病延年之效、点铁成金之功。“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的“魔法石”和“哲人石”就是同一个英文单词。在古代,“哲人石”与炼金术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催生了近代化学,因此“哲人石”和科学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科教社以其冠名作为科普出版品牌,不仅能够反映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隐喻科普作品对科学文化的促进效应,也更贴切地体现了这套丛书的人文内涵。

近年来,国家层面开始要求大力提高科普图书的出版,而上海科教社其实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面。25年来,“哲人石丛书”的选题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品种数量大,形成了规模优势,可以满足各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丛书精选科学名家的权威之作,科学与人文融合,经典性与时代性兼备。除科学技术本身,还有与此有关的思想、哲学、历史、艺术,乃至对科学与技术的反思,思想性和启迪性突出;为了保证作品质量,从翻译、编辑到出版印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过程严格把关,确保内容的高品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打造一个优质的丛书品牌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5年的品牌打造,对任何一家出版社来说都不容易。

1998年到1999年初,随着《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PCR传奇——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虚实世界——计算机仿真如何改变科学的疆域》《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等首批5种图书惊艳亮相,“哲人石丛书”品牌取得了一个良好的起步,也为后续的持续出版奠定了信心和基石。

2000年之后,随着“哲人石”编辑团队的扩充和稳定,整个品牌进入成长期,陆续出版了《失败的逻辑》《美丽心灵——纳什传》《暗淡蓝点》《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经典作品,总出书规模在2012年达到100种。

随后数年,“哲人石”品牌保持稳定发展,有《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等畅销品种。

2016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设立“哲人石科学人文出版中心”,这是上海市首个以品牌冠名的出版中心,这也促使了科教社加快探索品牌的升级和变革之路。

2018年“哲人石”诞生20周年,科教社推出了“哲人石丛书珍藏版”(共20种),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反响。

2019年开始推出丛书的第五辑,这一辑在装帧上更加体现个性化,在选题上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例如《大灾变——自然灾害下我们如何生存》《改变遗传——CRISPR与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解困之道——在复杂世界中解决复杂问题》等作品。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科教社又推出了《自然的悖论——合理与荒谬并存的进化之路》《小行星——爱、恐惧和贪婪如何决定人类的太空未来》等新品,成功吸引了许多科普爱好者。

科教社在引进版权时,对选题制定了严格的论证机制,将名家、名作、前沿、科学与人文兼备作为遴选标准,简单说来就是三个“重”字:重磅作品、重量级作者、重大影响。

“哲人石”的作者中有普利高津、德迪夫、梅达沃、维格纳、莱德曼、贾埃弗、天野浩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约翰·格里宾、迈克尔·怀特、加来道雄等科普大师,以及哈肯、玻姆、阿尔瓦雷斯、弗尔迈伊、劳埃德、肖特等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多年来,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一再重印。“我们希望这些优秀科普作品能展示充满幻想与活力的科学前沿,宣扬富于创新和创造的科技名家,激发和彰显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多彩的科学世界。”科教社副总编辑匡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哲人石”的出版目标。

科普图书的翻译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以及资料搜集,而这套丛书遴选的都是国外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科学史家最受欢迎的作品,涉及的领域广泛、规模宏大,作者很多,译者也很多。科教社不断发掘相关领域一流的译者资源,译者中既有著名科学家、著名翻译家,也有文章常见于各大媒体、作品频频获奖的科普作家,以及对科学传播兴趣浓厚、精通外语、文字表达能力强的科学青年。此外,他们还设置了专业审读环节,约请专业人士对书稿进行把关,这些都为作品的准确严谨提供了有效保障。

编辑团队最重视的是译稿品质,把符合作品原意、能够为读者所理解(即“信”和“达”)放在“雅”之上,同时十分注意人名、地名、专业术语、计量单位等的规范性。每一部书稿,责编都要对照原文,对译文进行逐句审核, 打磨书稿,这也是编辑团队最花时间和精力的环节。

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科教社遇到的困难可谓各式各样,无论是与作者或国外出版机构的版权洽谈,还是译者的选择,再到译稿的打磨,乃至装帧设计的确定,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面对以上种种,科教社的应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诚”。匡志强说:“我们会尊重作者、译者,尊重作品,尽最大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责任与情怀并重,坚持用心做好书

“哲人石”品牌初创时,国内的图书市场还没有如今天一样深入市场化,出版社的编辑们都还怀着一颗出版的初心和情怀。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团队几度更迭,老编辑离开,新编辑进来,这种责任与情怀却保留了下来。

“哲人石”的编辑团队成员都是理工科专业出身,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农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等学科。为了保证科普书籍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他们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既有合理分工,又有集中讨论,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25年来,先后参与“哲人石”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大约有四五十人,其中包括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科教社的卞毓麟和潘涛,他们是“哲人石”编辑团队最早的奠基者;还有现任科教社总编辑王世平和副总编辑匡志强,以及现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洪星范等人,则是该团队的早期成员。此后,团队又陆续引进一些重点高校毕业、具备不同科学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和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匡志强介绍说,团队一直保持老中青结合、学科背景互补、分工合作良好的特点,充分发挥资深编辑的专业和经验特长,以老带新,帮助年轻编辑提高业务能力,实现编辑理念和工作作风的传承,同时通过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年轻编辑的整体素质,并用重大项目带动年轻编辑的成长。25年来,虽然团队人员有进有出,但始终有一支生力军在坚守,维护着“哲人石”的品质和声誉。

那么,是什么动力让这支编辑队伍坚持了25年,矢志不渝地炼就“哲人石”?“这种动力就是我们全社上下对科普出版的执着和坚守,或者说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匡志强说,“25年来,我们始终践行‘愿做科教兴国马前卒’的社训,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投入大量精力,深耕科普出版,将其作为出版社的主要产品线之一,希望能为社会留下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科普精品。”这既是科教社作为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和出版追求,也是“哲人石丛书”整个团队科普情怀的体现。

匡志强

这些年来,“哲人石丛书”先后被列为国家“九五”至“十三五”重点图书,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上海图书奖、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科学家推介的 20 世纪科普佳作等诸多荣誉,2021年还入选了上海市优秀出版品牌,25年来获奖无数、荣誉等身,而这一切在匡志强看来,都是因为“哲人石”团队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用心把书做好。“‘哲人石’所获得的荣誉,是广大读者对我们的认可和厚爱,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以科学为“支点”,在文化的“圆”内做文章

科技迭代的速度在加快,甚至在某些领域远远超过了出版行业自身的迭代速度。图书出版作为一种成果展现、趋势展示,无疑都要滞后于科技本身。如何跟上科技的步伐,还能在出版的圈子里做到与时俱进,考验的不仅是出版社的反应速度,还体现了一个出版团队对科学、科技的前沿眼光和预判能力。为此,多年来,“哲人石”编辑团队一直将跟踪和反映当代科技最新前沿成就和最新科学思想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亮相,《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在同一年问世,《人之书——人类基因组计划透视》在两年后出版;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该书中译本两年前就已纳入“哲人石丛书”;《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这本书在2013年8月出版,两个月后希格斯就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基因编辑”技术受到热议,《我的美丽基因组》适时推出;2009年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和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又成为大众获得相关科学和历史知识的首选读物……这些事例数不胜数,虽然其中不乏运气和巧合,但也反映了科教社对科技前沿的关注和敏锐的洞察力。

25年来,科教社不但始终保持与科学界的紧密联系,跟踪最新前沿科技成果,跟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等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密切沟通,及时获取最新版权信息,同时还与多个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征求他们的专业意见,得到他们推荐的优秀选题。此外,“哲人石丛书”的编辑团队组成合理,专业背景分布较广,这也为他们准确判断选题价值提供了良好保障。

随着科学的细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日益严重,而“哲人石丛书”的定位,就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如果把“哲人石丛书”比喻成一个大舞台,那他们就是以科学为“支点”,在文化的“圆”内做文章。匡志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套书,不仅让广大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当代科技最新前沿成就和最新科学思想,同时也能帮助读者体验现代科学思想诞生的全过程,感悟科学精神在人性中的体现,观察科学知识的变化轨迹,理解科学方法对现代人类活动的意义,进而培育科技创新精神。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能够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匡志强认为,要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既可以通过科学阅读、科学影视乃至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可以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给青少年提供榜样,帮助他们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还可以利用科创活动等,锻炼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作为一名科普图书编辑,匡志强说,要改变和扭转当前互联网伪科学泛滥、科普阅读低迷的局面,就必须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仅是让公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公众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有更多了解,能够用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去分析信息,明辨真伪、正误,而这也正是当前科普出版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从引进版提炼品牌特色,倾力打造高端原创科普书系

在百道好书榜的各类榜单统计中,科普图书是原创比例较低的一个品类,也是国内出版界一直希望在原创比例上有所提升的一个品类。

与20多年前相比,当前国内的原创科普出版,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首先是参与面更广,不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科普作家,还有各种科普场馆里的专业科普人士,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科普人”也正在涌现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次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科普图书和科普文章,还有科普图文、科普视频等新形态。再次是作者和作品IP不断增加,基于传统科普出版内容资源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普遍。此外,社会氛围日渐浓厚,随着国家战略为科普出版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涉足科普出版领域,形成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但通过这么多年的科普出版经验,匡志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原创科普创作还是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优秀作者匮乏,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许多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难以实现既通俗又准确的科学表达;二是市场结构尚未形成,科普出版的回报形式比较单一,衍生开发难度较大;三是同质化有所抬头,不少进入公版的科普作品都有多个版本,良莠不齐,同一题材的跟风出版现象也比较明显。

 “哲人石”品牌25年来深耕引进版科普图书,为科教社在原创科普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系列丛书的持续出版为社内密切追踪当代科技前沿、策划优秀原创选题提供了方向,也通过丛书的出版搭建了优秀的作者队伍,不少 “哲人石丛书”的译者最后都发展成了出版社原创作品的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出版队伍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原创科普出版方面,科教社也在努力提炼品牌特色,提出原创科学人文读物要体现“科学之美,人文之思”,青少年科普读物要突出“乐享阅读,酷玩科学”,并围绕这一定位组织策划选题。最近几年科教社出版的原创科学人文图书《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科坛趣话》,一线科学家讲述最新科学前沿成就的《深海浅说》和“科学家之梦”丛书,青少年科普作品《科学家讲科学》《元素萌萌说》,以及“马丁•加德纳数学游戏全集”等科普图书都受到了广泛好评。最近六年,科教社有四部作品入选“中国好书”年榜,两部作品入选“典赞•科普中国”年度十大科普作品。匡志强表示,虽然已有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同仁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我们都还有很大的不足,亟需在未来进一步提升”。

25年矢志不渝炼就的“哲人石丛书”,现如今已成为科教社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套开放性丛书,未来仍将以每年5-8种的规模持续出版。与此同时,作为品牌延伸升级,实现引进与原创齐头并进的新举措,科教社也在“哲人石”大品牌下,倾力打造一套高端原创科普子品牌“哲人石·科学四方书系”。与“哲人石丛书”一样,该书系将以内容前沿、启迪性强、科学人文兼备为特色,书系的首批品种将在明年北京订货会上亮相。

作者:陈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