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陈巧莉的中篇小说《跑船人的孩子》,是希望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希望童年·生活派”中的一部佳作。小说以朴素的文字,书写了一个八岁男童意味深长的精神成长之旅,并延展出一段关于人与人、生命与河流、历史与现代的生机勃发的故事。同时,作家对流淌于千年时光中的大运河的抒情与致敬,皆一一呈现。
《跑船人的孩子》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作者:陈巧莉
出版时间:2023年02月
小说选取“跑船人的孩子”这个独特新颖的叙述视角,试图从历史、文化、生命、乡土等多重维度架构起主人公的成长场域。一开篇,父母离异的谢笑篱被动地“离家”,从上海送到西兴的陌生的爷爷家去过暑假。作家将目光聚焦在江南古镇,那里的山川风物、民俗世态,以及闲逸的节奏和烟尘飘渺的气息,勾勒出一副民风淳朴的水乡画境。雨天,谢笑篱跟随着爷爷徜徉于古镇的老街小巷,看临水而立的剃头铺子、茶馆、灯笼店,岁月蹉跎的石阶、门廊画栋和古老的河埠头,听爷爷滔滔不绝地讲述大运河远去的历史,他情不自禁地被沿河古镇真实厚重的经络与气质所触动。另一方面,他有幸结识了慈祥的阿贵爷、可爱的微微、顽皮的雷小虎、大壮、东毛,和一条笨笨的小黑狗,渐渐地,谢笑篱打开了自己,融入到这方水土中。
所有孩童的成长都是始于内心的不安和困惑。谢笑篱父子长时间的异地分离导致彼此之间隔阂,他纠结于:父母为什么离异?跑船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父亲还要坚持?与此同时,他知道了与父亲一同跑船的哥哥是被领养的秘密。小说带着主人公的心结,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向前推进——因为爷爷突然生病住院,谢笑篱不得不登上大运河上父亲的航船,开启了“跑船人”的生活。
作家悉心地描摹着谢笑篱深入船上的生活。在船上,他体味过螺丝青肉、吃西瓜啃秋的趣味,亲眼目睹船过闸口的艰险,和盖封舱布、改缆绳的不易,还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情感动。特别是,谢笑篱父子偶然遇到王月亮母女,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们一直保持着乐观、自然的生命状态,对任何人投以善意的微笑。他们一路同行,相互关照。在这里,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邻里之间,织就成坚实而温暖的情感之网。谢笑篱父子经过船上的朝夕相处,由最初怀疑、疏离,到慢慢身体力行地经历了跑船人的生活,逐渐理解父亲并读懂了如山的父爱,无形之中解开了内心的积怨。
小说不刻意架构故事冲突,即使是谢笑篱与爷爷奶奶、父亲的陌生,被抱养的哥哥的秘密,抑或是阿贵爷爷的去世等等,皆在作家平静如水的文字中赋予了一种纯净明朗的风格。这一切,经过作家创作的艺术凝练,生发出极富诗意的抒情。它既是关于人的抒情,也是关于大运河的抒情,在小说的叙述中大运河不再隐藏于人物和故事的背后,或作为凝固的景观来呈现,而是渐渐清晰起来,成为主体和中心,与鲜活的、温暖的人深度融合。谢笑篱的父亲作为跑船人,以水为生,以河为家,他用坚忍沉默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情感和烟火气生活的热爱;一生与运河为伴的阿贵爷,他说“一条船承载的不光是生活,还有跑船人骨子里放不下的传承和梦想”,这恰似赫尔德林笔下的“诗意的栖居”,虽然漂泊在摇摆的船上,可内心依然无比坚定,在生存劳作中、在热爱与诗意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还有做绍兴老酒的师傅、坚持造船的唐文化和老绣娘金老太,他们在水影时光中对技艺的传承和接续,不也是运河之子努力呈现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意志?
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家族在这里生存繁衍。他们的命脉与大运河紧紧相连,获得悲喜、成长、敬畏的隐秘力量,更是获得处世哲学、生命感悟的精神内里。这便是他们的精神之根,所表现出来的良善、执着、坚韧和包容,正是大运河给予的文化人格。千百年来,大运河浩浩汤汤,横亘绵延,它是交流与互通的生命之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体验和印记。小说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进入到个体生命存在,再从现代人的悲欢离合与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审视中,令读者心怀敬畏地领略体悟到大运河丰茂而广阔的蕴意,由此可以看出,整部作品蕴含着精神寻根的意义。
在小说中,这条绵延两千多年的大运河,同样熔铸为主人公血液中的童年成长的底色。正如爷爷说的:“这千年的运河是要用心去看的”,“心胸得像运河水那样敞亮才行”。亲情的引导、友情的关怀、陌生人间的互助,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建构起少年成长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他被运河上飘荡着的船和人,以及浸透血脉的大运河所深深牵绊,从而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与蜕变。
暑假即将结束,谢笑篱的航程也告一段落,他会像其他“跑船人的孩子”,细数着每一分与亲人船上相聚的时光,纵有太多不舍,可他不会再沉溺于离愁别绪中,或许从那一刻开始,大运河的一切将转化为不竭的勇气、力量和宽厚包容的精神质地,引领他从容地走向更为开阔的地方。
大运河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
大运河上,人与河,共生、共融。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