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用三十万个盐粒子,完成了一部《黄海传》

作者:陈洁   2023年06月0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关于城市历史的文学作品不少,关于海洋的纪实文学作品并不多见。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黄海传》,就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赵德发以黄海为传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从长江口走到鸭绿江口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筛选和斟酌,最终从海量的材料中提炼出了“30万个盐粒子”。

32年前,赵德发到山东省日照市工作,随着他对海洋的认知和了解越来越深刻,他所创作的海洋文学也越来越多。在2021年的秋天,当他正在创作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时,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原总编王路先生向他约稿,邀请他来创作这部纪实文学《黄海传》。于是他暂时搁置了长篇小说,一边着手搜集查阅海量资料,一边沿黄海西岸实地考察、深入采访,全身心投入《黄海传》的创作中。全书完稿之后,赵德发由衷地发出了感慨:“能与黄海结缘,为黄海作传,是我人生一大荣幸。”

《黄海传》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德发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黄海传》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全面展现了新时代黄海西岸人民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辉煌成果,列入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2022年度日照市重大主题题材创作扶持项目,视野宏阔,气韵丰沛,结构精巧,文笔生动,是中国海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全书共30万字,分为四章:《亘古沧溟》《蓝海帆影》《风云激荡》《巨变种种》以及尾声《望洋兴叹》。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表示:“丰实宽博,严谨细密,激情贯注,趣味盎然,且有一种相知相亲的温暖感。这是真正作家笔下的黄海传。不知黄海有无海神,如有,会发出欣慰的笑声。”

作者为黄海作传的初衷是什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资料的?近日,百道网对赵德发老师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莒南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九届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五、六届主席团副主席,高乡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和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学海之鲸》《黄海传》等,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等。长篇小说《经山海》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百道网:您创作这本《黄海传》的初心是什么,是什么动力推动您来创作这样一部关于海洋的纪实文学作品?

赵德发:创作《黄海传》的初心,就是想用文学作品来表现海洋的形象。32年前,我从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后到日照市工作,面对大海,心血来潮,总想尝试海洋文学创作。那时候,我曾在日照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半年,还到过渔业重镇岚山头采访,但都因为准备不够,对大海所知甚少,只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就停笔了。直到十年前,我才真正找到感觉,用小说和纪实文学两种形式来书写海洋,长篇小说有《人类世》《经山海》,中篇小说有《下一波潮水》,纪实文学也有《晃晃悠悠船老大》《鲅鱼圈的诱惑》等中短篇。2021年秋天,正当我着手创作又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时,山东文艺出版社原总编王路先生带着编辑到日照市来找我,让我给他们社写《黄海传》,我就暂时搁置了长篇小说,先写这部纪实文学,因为他们的约稿,刚好契合了我的初心,让我有机会以纪实手法全面地描绘黄海。 

百道网: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需要在大量的文献检索与素材积累中花费很多的时间,请问您为这部作品筹备了多久?

赵德发:我为筹备这部作品花费的时间算起来不少,因为在写这部作品之前,我就读过许多关于海洋的书籍与资料,这也应该算作筹备吧?决定写《黄海传》之后,我又网购了许多书籍,还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每写一节,我都要先做案头准备,进行大量阅读,这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譬如说第一章《亘古沧溟》,分为四节“浩瀚大水哪里来”“洪州石河可曾有”“黄海之名何时得”“海中生物知多少”,虽然总共不到两万字,但是内容涉及地理学、历史地质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要先将资料读透并融会贯通,才能写出来。这一章发表在新创刊的《万松浦》杂志的第一期,名誉主编张炜先生看了之后给予了肯定,许多读者也表示赞赏,这也让我感到很欣慰。完成书稿后,我又列了一份“主要参考文献”附在后面,一共有七十多种。

百道网:据了解,您为了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从长江口走到鸭绿江口进行实地考察,请分享一下您这次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的过程,您先后都去了哪些地方,都有哪些收获?

赵德发:要写好《黄海传》,实地采访必不可少,所以我决定沿黄海西岸走一趟,但因为疫情,直到去年的夏天才成行。当时我是由日照文友山来东开车陪同,在沿途诸多朋友的帮助下,从黄海的南端走到北端。我们去过的地方很多,包括重要的地理标志、沿海景点、渔村渔港、海上建筑、相关博物馆和展览馆等等,还在多个地方与海洋渔业部门的人座谈,与渔民交谈。我在青口河入海口久久伫立,想象着我爷爷当年赶着牲口来这里贩盐的情景;我走进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看丰富的展品,流连忘返;我在“大江之尾海之端”界碑旁边,看长江与黄海泱泱交汇;我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老铁山海岬,看黄海与渤海联袂扬波;在鸭绿江的入海口,看夕阳落到有甲午海战沉船的海域,和湿地上的鸥鸟纷飞,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还到过国家深海基地看刚刚远洋考察归来的“蛟龙号”及其母船,还有青岛的水准零点景区,也参观了山东港口展览馆和青岛港、烟台港、大连港、连云港港,以及吕四、日照、石岛等地渔港……身为一个六十七岁的老汉,能完成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实地采访,我还真有点小自豪。

实地考察的收获,主要有三点:一是验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物,得到现场亲眼看看,下笔才有底气。譬如说,我在资料上看到,烟台山上有一块“燕台石”,清末浙江人林炳修在石上刻了十句四言诗,到现场一看,才发现这里刻的原诗与网上的资料略有不同,于是便改了过来。二是发现。我们沿苏北沿海行走,忽然在海边看到一处雕塑,原来是纪念小沙东海战的,而之前我对这次有16名新四军干部、战士、家属牺牲的海战事件并不知情,于是我肃立致敬,回来立刻写进书中。三是触景生情。看到一些历史遗迹,身临其境,会有情感生发,会引起我的思考。譬如,我在琅琊台上,会感受秦皇汉武观沧海、求仙药的心情;在旅顺白玉山顶俯瞰军港,会为当年北洋水师与俄国海军在这里的惨败感慨万千;行进在黄海西岸一座座桥梁和拦海大堤上,也会为天堑变通途而兴奋;到了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想到黄海亿万年历史,更是思绪奔涌,回来专门写了一章《望洋兴叹》,用作全书的尾声。

百道网:您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阅读、实地走访以及写作是如何安排的?其中最花精力的是哪一方面?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是如何解决的?您说自己当了一回“老盐工”,是经过了怎样的筛选、斟酌,才从海量材料中提炼出要表现的内容的?

赵德发:我在创作期间的阅读、走访与写作活动,都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穿插进行的。最花精力的,是资料的搜集、整理;最困难的,是收集到大量资料之后,如何对它们进行提炼、挑选、加工、升华。这部书的主体是第二、三、四章,每一章都是十节。为什么各是十节,我不是犯了“十全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必须设置这样十个选题,多一个或少一个都不行。当然,我起初并没有想明白,每一章要写几节,每一节要表现什么内容,而是经历了多次调整,有了不止一次的“否定之否定”,最后才成为这个模式的。尤其是第四章,写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黄海巨变。这一章颇费脑筋,有的专题本来是设置好了,后来发现设专节不妥,只好去掉;有的专题本来没打算写,后来发现不写不行,必须写出来,譬如“智慧海洋”这一节,内容既新颖又宽泛,也是经历了艰难的推敲与取舍才写成的。

我创作的这个过程,恰似古人的“煮海为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老盐工”,蓬头垢面、烟熏火燎,“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终于熬出了“三十万个盐粒子”,组合成一部《黄海传》。王路先生看了初稿,发微信称赞我一番,说我“从容驾驭海量内容,令人佩服”。其实,我哪里是从容呀,只不过是下了大量功夫而已。

百道网:您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是十年前创作的《白老虎》,十年来您又有好几部纪实文学新作。您觉得纪实文学作品和纯文学作品创作,有哪些差异?在《黄海传》中,纪实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您是如何协调的?如果以100%为比例,纪实和文学表达各占了多大的比例?

赵德发:什么是纯文学,什么不是纯文学,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我的文学主业是写小说,对于纪实文学与小说的区别还是有些体会的。它们最大的差异,是虚构与非虚构。小说是属于虚构的,能给你更加广阔的空间,让你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凭空创造出一个艺术世界;而纪实文学是属于非虚构的,受事实制约,虽然在细微处允许合理想象,在情景描写、氛围渲染上可以下点功夫,但是大背景、大脉络不能虚构,人物与事件必须真实,不然就会让读者失去信任感,作品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纪实文学,首先是纪实,其次才是文学。纪实是目的,文学是手段。譬如插花艺术,花朵是真实的存在,而插花艺术是如何巧妙地摆放这些花,让它们更好看,成为一种意境,来表达某种情怀。但在一件插花艺术作品中,花朵与艺术各占多大的比例,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

百道网:近几年,为地方书写传记的纪实文学作品出版了不少,但为海洋书写传记的纪实文学作品不多。您觉得,自己这部作品和其他地方的纪实文学作品相比,有哪些独特和不一样的亮点?

赵德发:这些年,以江河、城市为传主的传记文学很多,《黄海传》与它们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以海洋为传主来书写的。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是这部书的中心内容。书中讲述了古往今来发生在这片海域的故事,就像是一串串被打捞出来的明珠,特别是第四章《巨变种种》,全面梳理出当代黄海的十大变化,表达出了我的喜与忧,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之内,还没见过有人这么写。

百道网:这部作品同时也是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通过创作这部作品,您对黄海的认识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如何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传达一些什么样的认知和信息?

赵德发:通过写这部作品,我对黄海也加深了认识。中国的四大海域,各有千秋,但对中华文明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当属黄海,也就是古人眼中的“东海”。黄海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海域发黄,而大部分海域是蓝色的,这片海几千年来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黄海,在过去为海洋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今天又风起潮涌建新功,在世界海洋文明格局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我通过上下亿万年、纵横几千里的描写,把黄海的方方面面呈现给读者,希望让他们重视黄海、热爱黄海,进而懂得,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与海洋是息息相关的。

百道网:《黄海传》与您以往的作品内容和风格都不太一样,这体现了您在文学创作中怎样的变化和创新?

赵德发:这部作品从内容到风格,的确都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既然是为黄海作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史实讲清楚,把我的一些思考心得说出来,所以我就设计了四平八稳的框架,也使用了朴素平实的语言,这与我以往的小说创作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如果说有创新的一面,那就是将格局放大,让视野更加开阔,将黄海放在整个地球甚至宇宙的背景下去写,写出海洋的形成原因,表现出它的沧桑巨变,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讲述故事。举例来说,第四章的“水上英姿”一节,写了环球航海英雄们的壮举,还写了2017年夏天中外航天员在黄海海域训练的故事。最后一段是:“2022年4月27日,萨曼莎与另外3名宇航员乘坐SpaceX的龙飞船至国际空间站,并从9月28日起成为第一位指挥国际空间站的欧洲女性航天员。10月12日,精通中文等多国文字的萨曼莎于即将返回地球之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 《兰亭集序》中一段描绘宇宙景观的古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引发全世界无数人热议。她发的三幅照片,第一幅就是她在太空拍摄的黄海、渤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我相信,读者读到这里,也会开启宇宙视角,发出慨叹的。

读者从《黄海传》中看出了我在写作上的变化,却算不上我的“衰年变法”,因为我现在又回归小说创作了,虽然还是海洋题材,但风格基本上又回到了从前,希望读者朋友继续关注。

作者:陈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