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最好朝南》:养育了三个孩子的二十二年婚姻,要因为惯性而延续吗?

2023年05月25日   作者:W医生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最好朝南》书名脱胎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她说,聪明女性的独立方式,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而我们说,女人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并且最好朝南。

本书选取了22位女性作者,写了24个真实的生命片段。社会赋予女性非常多的刻板印象,要结婚、要忠于婚姻、要生孩子、不要离婚、要爱自己的孩子,等等,如果女性不这么做,会面临什么呢?书里的24个女性,就是24个不同寻常的“离经叛道”的故事,她们有人不想来月经,有人不想结婚,有人一定要离婚,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有人一辈子与女性结盟,有人奋起反抗性侵……这些女性从自己内心生发出力量,活出了女性原本的样貌。她们都是个性的声音,却与当下的女性觉醒发生了极大的共鸣。

《最好朝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三明治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Z先生翻到印满密密麻麻文字中的一个表格,指着中间的一条横线,对我说:“这里,你把你的单身公寓地址写一下,签一下名。离婚协议其他的部分,我会填好。公证完就可以递交到郡民政局最后确定。”

我抬头看着他,有点不敢相信他的平静。这会不会是他情绪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备?我的头皮不禁有一点点发麻,心跳开始加快,手心微微出汗。我拿着笔,犹豫要不要在他面前写下我的新地址。我搬到单身公寓已经快两个月了,日子过得很不错。最重要的是,以往那种回到家里就觉得压抑的感觉一扫而光。

“我想通了,假如不能和以前彻底切割,我和你都没有办法继续各自的生活。我想给彼此一个机会。我们做回同桌吧。”Z先生心平气和地看着我,难得地带了点幽默,“不要用这种怀疑的眼光看我,我是认真的,比当年请你考虑一下我,还要认真。”

他话音刚落,我眼前不由自主地回放我们二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从小学的三个月同桌,到毫无交集的十多年,各自成长,到戏剧性地重逢,十二个小时内决定闪婚,然后移民,生活在一起二十二年,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房子从小换到大,到更大,到如今决定和平分手。原来一辈子也不是那么长。

我们的前半生,都有哪些改变?是时间改变了我们吗?还是能被时间改变的,是那些本来就不坚牢的东西。成长,工作,结婚,生育,这些好像都是社会里预设好了的人生必做的论文题,既然拿到了,就要努力去完成吧?

“你们显然在成长的步调上出现了不一致。往后是共同成长,还是各自分开,就要看你们各自的学习能力,以及决心了。但不管怎样做,首先要忠于的是你们的内心。任何一段关系,从根本上都是回到你和你自己的关系上来。”几年前在接受婚姻顾问辅导时,哈琳娜对我们说。她是一位胖胖的白人老妇人,有三十多年心理治疗和家庭关系辅导经验。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件事,美国人的做法是求助于专业的婚姻咨询协调人士,再到律师,再到法院。他们劝和不劝离的方式是:离婚成本很高,要想清楚。

“她没有在这段婚姻中得到营养。”哈琳娜对Z先生说,“你是否除了她,就没有别的可以专注了?你的所有注意力都在她身上吗?为什么?”

“因为她不成熟,天真,过分善良,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她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险恶。”

“她是一个成人,受过高等教育,她当然可以做她认为对的事情,她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你也是成人,你只要对你自己负责,你必须收起你的控制欲,‘为她好’的出发点不是理由,你需要专注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她。”

回来的路上,他沉默不语。到家后我们坐下来,他对我说:“我从来不知道,我对你的保护是一种控制。原来你对别人的否定是这样敏感,什么话都容易伤到你。我们真的如此不了解对方。”他又自顾自地讲了很久,似是辩解,也似呓语。

他很少在我面前讲这么多话。大部分的时间,Z先生都是不主动沟通的。他有一句名言:“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事情,若是他能不关心,或者不愿意参与的,不想惹麻烦的,一概用这句话来应对。一开始,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人都觉得这是一种优点,这孩子懂事,不八卦,不顶嘴,服从上级。特别是当碰过几次钉子,看出我母亲在家庭的权力范围后,他更加无原则地顺从她,甚至自诩为“傀儡”,在所有的家庭矛盾中都能做到“片叶不沾身”。他的惯性沉默,如严肃的潭水一样,常常令我恨不得向里面扔两块石头。

虽然平时话少,但他一旦生气起来,从平静到暴发中间没有必然的警报。沉默的人一发起脾气,会显得格外有震慑力,使大人小孩和狗都很害怕。我父亲曾用“钟馗”来形容他。有些人的怒气是虚张声势的泡沫,虚无的浩大;而他的怒气是山泥倾泻,前一刻风和日丽,后一秒山崩地裂。小孩子的房门被砸开过,里面的东西被毫不留情扔掉;电脑被抢走举高摔坏过,天花板的吊扇被怒吼震动过;我陪着受惊的孩子们失声哭过:这些都和墙壁上家庭照里露出的笑脸形成了对比。

一开始,Z先生虽然情绪疏离但行为上很尊重我的态度,让我窃喜过。他尊重伴侣隐私,比如手机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多看一眼,桌面上摊开的日记不用担心会被偷窥。可就像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当他这种“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的态度延伸到生活里,在看似给予我极大自由的同时,是相互沟通的严重匮乏,以致虽然结婚了二十二年,我一天比一天感觉到孤独。

我从2013年3月30号发第一条朋友圈,到他有微信并加我为好友,中间隔了七年。期间我写了多少关于生活、工作的文字,发了多少照片,多少育儿的感悟,他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几家报社陆续登出我的一些文章,我们家庭交际网络扩大,他也是后知后觉的。他父亲曾经说,四个孩子里(Z先生、他妹妹、妹夫、我),只有我可以和他们聊得来。今天回想这句话,我不应该沾沾自喜,而是应该想一想,如果我能多了解他的原生家庭,了解他父母抚养他的模式,知道“逃避”是他从小远离麻烦、自保的方式,“暴怒”是因为他无力掌控局面时内心恐惧,“沉默”是他拒绝沟通的表现,也许我不会那么受伤。因为我是一个情绪化而且超级敏感的人,心思更是细腻得可怕,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重话就能让我伤心难受好久。这样的两类人,要想做到互相理解、包容,需要付出的努力显然要比别人更多。

大前年的11月,我和大儿子开车去俄亥俄州参观一所录取了他的大学,在路上我们有过一次关于婚姻的对话。他说:“婚姻是你希望和某人生活在一起的最高社会形式。首先,你自己是一个具备幸福力的人,对方也是一个具备幸福力的人。你们先是投缘的好朋友,相处下来,发现可以生活在一起,却没有减弱彼此的幸福,反而因为彼此的存在,能够解决更大的问题,处理更大更复杂的事情。你们互为动力,形成合作关系,分担风险,共享成果。最终是两个人一起生活,比一个人更快乐。这里面当然有彼此包容的成分,但却是你在结婚前就已了解的细节,你选择了接受,并承诺包容,而不是结了婚之后才发现彼此和婚前有多么的不同。”

他看着我,说:“妈妈,我绝不会像你和爸爸那样结婚,这种事情我不会允许它在我身上发生。太糟糕了。”

“有那么糟糕吗?”

“这个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美国人在决定结婚前,平均约会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九年。在这九年里,通过约会,充分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方,并且共同面对各种问题甚至危机,到最后,才会决定是否以及和谁走入婚姻。”他从小就是一个old soul(老灵魂),也是我家的“金句王”,一直是我的buddy(老友)。

什么?九年!我惊叫了起来。怎么可能?九年,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好吗?九年的青春啊。儿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接着说:“瞧,这就是你们。一定要把婚姻和年龄啊,生孩子啊这些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结婚就是commitment(承诺)。如果结婚前互相不了解,你们commit个什么?别说九年,只要不足够确信,就不贸然决定。”在这些从小思辨能力就很强的孩子面前,我向来词穷。

“我希望通过结婚,有一个自己的家,可以离开原来的家庭环境。你是知道的。”

儿子表示理解,他接着说:“你要知道,你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爸爸不是你的出路,没有任何人是,我真希望当年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1998年的年底,离元旦还有两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一位美国的Z姓同学回国了,希望和我见一面。她已经见过了,还一起吃了饭,说同学很有礼貌,很尊重长辈。既然同学山长水远回来了,我应该礼貌回家见一面。母亲说:“你一直在学英语,考托福,准备出国或者考研,你是从一开始就不准备留在我们身边的,对吗?你就是想跑得越远越好。既然如此,你就回来和同学聊聊,他说在出国这件事情上,也许可以帮忙。不要觉得我什么都反对你。”母亲曾说过,全世界对我的反对和批评加起来,也没有她对我的多。凡事都喜欢和她“顶嘴”的我,始终不是她的理想型女儿。

我听后有点心动,于是科室调班和连续值班后,就从医院所在的城市坐长途巴士回了家,见到了我的小学同桌Z先生。感觉还是挺陌生的,小学四年级时我插班到他的班上,五年级和他同桌三个月,之后我考上了重点中学,他读六年级(即重读),晚我一届也考上了同一所中学,算是我的师弟。

高考前我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纽约的信,信寄到了我的班上。看了信,知道他随家人移民美国了。信里他主要是希望以后能保持联系,他附了一张他的照片,是出国前在北京颐和园前拍的,个子瘦小,笑容可掬,穿一件墨绿色的POLO短袖T恤。当时我没有回信,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给他回信。大学期间我们陆续有一些通信,礼貌寒暄,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后来随着实习毕业分配工作,我的地址不断变化,我和他也就完全失联了。

这次见面,彼此都有点生疏。毕竟大家之前都没正眼瞧过对方。上一次讲话可能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带着他逛小镇,其实我对小镇也很疏离,高考失手后,我寒暑假基本不回家,每次回家也照例和我母亲大吵大闹,和高考前如出一辙,待不了几天。从小到大,我和她的关系为什么如此剑拔弩张,一直是个谜。从我懂事开始,我们就是“相克”的,连一次心平气和坐下来讲话的情形都没有。仿佛我身上有个隐秘的按钮,一按就能使我从天使秒变魔鬼,母亲就是那个唯一知道按钮在哪里的人。

那天下午在小镇上逛了一圈,我们不咸不淡聊了点往事,拜访了我们共同的化学老师,再一起去餐馆吃了一顿饭。夜雨里我们往回走,Z先生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说没有。他问我对男朋友有什么要求。我还真想了想,列举了三条。第一,要和我志同道合,性格善良。第二,不能眼高手低。第三,有什么事情可以摆到台面商量沟通。他说:“就这样?别的什么身高、外表、职业都没有要求吗?”

我说,那些都是变量,都不是我在乎的。说到这里,刚好也到了我家楼下,我们停下了脚步,收了伞。Z先生说,他从小学开始就很喜欢我,因为除了我,没人这样关心他,他很感动,也已经喜欢了我很多年。他希望我能给他一个机会,考虑一下,让他做我的男朋友。而且他很快就大学毕业了,就算不真结婚,他也能够帮助我实现出国梦,以此“报恩”。记得当时我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画面——从此自由飞翔的我。

路灯下,我看着比我高不了几厘米的他,真是又瘦又矮,和我梦想中的白马王子似乎不沾边,可以说是毫无感觉。他接着说:“如果你答应给我这个机会,我会很珍惜,因为你一直是我的第一选择。”从来没有被男生直接表白过的我,心里有一点小欢喜,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原来我也是有人喜欢的。结不结婚是次要,但我一直很喜欢小孩,所以当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终于不用偷生了,不怕计划生育了。”但从我嘴里说出来的,却是这一句:“我要问问我妈。”

回到家里后,我把Z先生的事情跟母亲提了一下,心里觉得她肯定不会同意。一来我工作业务水平很好,技术全面,基础扎实,人缘也好,在单位是内科急诊科各个科都争着要的香饽饽。单身,模样也还好,还是党员。文能给科室出墙报、给领导写稿,武能参加文艺表演、能出救护车,一宿一宿地加班,很能吃苦。还能烧一手好菜,科室里的护士姐妹好多尝过我的手艺,所以我们主任说我是“绩优股”。我对“贤妻良母”这样的评价是非常受用的,总觉得那就是成家后幸福的基本要素。其实会这样想还是因为不了解自己在婚姻中需要什么,能获得什么,又能提供什么。二来我觉得父母不会放心让我嫁给一位方方面面都“配不上”我的男生,他们很重视“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我似乎从来不觉得母亲对任何一位男生(或任何人)真正认可过。

没想到母亲居然点头了。父亲则更是高兴,连连说:“总算有男孩子上家里来了。”当年的我,终究没有尽全力去寻找爱,去表达,去追求,而是被动接受了面前的选项,颇有点功利主义。

当时母亲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讨厌他吗?”

“啊?怎么会讨厌?连感觉都没有。”

“不讨厌就行。你总是想出国,想离开,我也劝不听你。反正我们培养了你,真是千辛万苦,没想到还是没能留在自己身边。既然你要出国,这个方式我最放心,起码不会为身份而奔波,不用像那些留学生一样洗盘子。而且,我和你爸爸实在没有那么多钱给你去留学,你也要理解我们为什么一直反对你出国。”

“那我不用喜欢他的吗?”

“他不是一直喜欢你吗?你不讨厌他,这就够了,作为结婚,这样的基础可以了。恋爱谈太多没用,多少夫妻结婚前爱呀爱呀最后还不如那些没谈过恋爱的。而且妈妈也去你们一中了解过他和他的家庭,镇上并不大,想查清楚一个人的底细不难。这样知根知底的,我们就比较放心。听妈的没错。不过我有些话是必须亲自和他说清楚的。”

“哦。”

是我太想有自己的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这就够了。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相爱”,那不仅仅需要运气,还首先需要自觉、自知和自爱。这些都是我欠缺的。

第二天Z先生上家里来了,他和我父母在聊天,我自己跑开到阳台砸核桃去了。不知道他们具体聊了什么,似乎是说了一下家庭环境,隐约听见Z先生说家境不算好之类的。

我听见母亲对他说:“只要你答应我们一点,去到美国之后,一定先让她读书,我们才能同意。只有她读书,你们才可能好起来。我们总不能培养个医生女儿,反而嫁到美国去唐人街打工。图啥?”又听见父亲说:“她可聪明了,读书可好了,一定要读书,她能使你们的家运完全改变。不让读书我们就不让她出国。”

Z先生一一答应了下来,并且也守诺了。后来我一到美国,儿子出生后三个月,我就开始读书,并在最短时间内以全A的GPA 40满分拿到学位,以当年新州针灸师执照考试口试面试满分拿到了执照,开始了自己的医疗事业至今。

拜访我的父母两天后,Z先生就回了美国。分开前他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一定去查一下自己有没有生育力,没有的话这桩婚事就拉倒了。(可见我多么喜欢孩子,所以他曾经说过自己就是我的生育工具,这句话似乎也没毛病。)第二,假如结婚后我不幸福,我可以提出离婚。对于后一条,他更是一口答应,原因是他认为,他的婚姻本来就是希望帮我“出国”,是报恩式的“假结婚”,只是没想到我居然真的答应了。这一点,也是婚后我们一旦有矛盾争论时的灰色地带,毕竟两人的结婚“动机”都不太纯。

我回到医院后,和闺蜜护士小徐说,我要结婚了。她眼珠子快要瞪出眼眶了,问:“和谁?”

“和一个一直深深爱着我,而我却毫不知晓的人。”

。。。。。。


作者:W医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