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设计学科中,如何进行研究活动?
这个问题既理想,又现实。理想者,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师总有一种立功而外的立言要求。在现实创作以外,是否存在着可以传于后世的思想?广厦高台、茂林修竹、城池阡陌,这些物质的空间,蕴含了何种认识?如此种种,莫不春风拂面、情怀使然。现实者,与设计学科学术有关的人员眼下种种需要应付的紧要局面。建筑、规划、园林等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如何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写作?设计师如何发表论文,晋升职称?设计学院的教师如何确立研究方向,并达到学术指标的要求?如何申请各类研究经费?如此种种,莫不令人惴惴不安、风声鹤唳。无可否认的是,设计学科中研究活动的重要性随着设计学科本身的成长越来越凸显。
以培养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师等实践人才的大设计学科越来越对研究活动、研究能力呈现一种更高的要求。关心学科前途的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研究活动的开展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从技能向学科转变的必由之路。一个学科的成熟不仅在于其学科“知识领域”的阔窄厚薄,而且更在于“知识产生机制”——也就是研究方法的多寡强弱。然而,设计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设计建筑、规划、园林的设计技能并不直接相关联;建筑、规划、园林研究方法并不发达。
对于广大善于空间和形象思维的设计师而言,研究仿佛遥远的仙山,偶有听闻而毫不确切。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研究逻辑?什么是研究问题?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切入点?什么是研究意义?什么是范式?研究的理论和行动如何统一?单个的案例能产生普遍的认识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规划·园林研究方法论》用16章、63节、208个小节系统明白地回答了研究者可能遇到的种种疑惑,旨在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研究者提供一部案头指南。
《建筑·规划·园林研究方法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波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本书特点
以论述通透为根本。该书旨在让设计师出身的研究者对于学术研究的目的、趣味、流程、法则、标准等内容获得基本的共识。该书写作语言流畅,说理清楚透彻,并配有200余幅图表。不论经验丰富还是方才入门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方法论的提升。
以系统完备为基础。该书正文按照认识范畴的不同划分为总论、程序论、分论、余论共4编、 16章、63节,进一步划分为208个小节,基本覆盖了涉及设计学科研究方法各个门类的重要命题。
以设计学科为旨归。该书不仅介绍了学术研究的普遍规律,而且针对设计学科的独特内容和趣味,提出了设计学科求知的三种范式,具有很强的学科专属性。对于设计学科特有的历史研究、思辨研究、研究型设计等活动均有专章论述。
以研究操作为目的。该书兼备理论性和实用性。既对诸多研究方法的优势、通径、局限从认识论角度进行说明,也为实际的研究材料搜集和分析操作提供明确的步骤和引导。附录提供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的主要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国际会议的清单,为读者勾勒出学术共同体的概况。
作者简介
张波,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终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讲座教授、华中农业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规划学与景观学博士,美国绿色建筑认证专家。曾任职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规划协会、美国鲍尔州立大学。担任中国多个规划(建设、园林)厅局和设计机构顾问。张波教授团队获得荣誉20余项,包括:2015年蒋经国汉学研究奖、2019年美国景观协会(ASLA)研究奖、2019年洛克菲勒研究中心奖、2020年环境设计研究会(EDRA)杰出研究奖、2022年美国景观教育协会(CELA)杰出教育奖。
作者手记
这本书写给广大读者,也写给过去和现在的我自己。二十余年前作为研究生的我,曾经深感在研究门外徘徊而不得入的困惑和无助。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研究怎么开始着手做?什么叫做研究逻辑?研究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意义?什么才算是好研究?怎么增强理论性?除了多读以外有没有研究入门的捷径?等等。任何一个疑惑都能够羁绊住我一段时间,在思想和行动上动弹不得。当时,我多么期盼有人能回答这些“虚”问题,在观念上导引我。这些问题也是十多年以来我在进行研究方法授课、讲座、训练营、硕博士论文答辩时经常回答和讨论的。不论在美国、中国,还是墨西哥、智利、意大利等国家,我接触到许多聪慧热情的研究入门者,他们或者因未能找到思路规范的门径而,就和我当年一样困惑无助;或者滥用套路产出大量“浅薄而精致”注水研究,就像浪费粮食一样令人扼腕。
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方法原理的讲授能使不少研究初学者找到思路的通径,在研究活动之上的方法层面进行条理疏通有其意义。因此,我尝试将我理解的研究原理用数年时间整理出来,形成本书。希望它能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研究者带来信心、希望、方向、能量。除了度过惴惴不安、风声鹤唳的毕业和晋升等考核关卡,还能保有最初春风拂面、情怀盎然的探索好奇心,获得有深度、有格调、有资于设计的新认识。
——张波
编辑手记
张波老师这本《建筑·规划·园林研究方法论》成书过程说来话长。
查了一下聊天记录,2016年7月7日我们加的微信好友。记得那天北京特别热,王莉慧副总编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说,“有位作者过来,要做两个选题,你过来一下。”我进王总办公室,张波老师坐在那里,笑眯眯地跟我打了一下招呼,我们坐下来谈了两个选题,第一个选题就是这本书。
一晃6年半过去了,张波老师想要个“虎宝宝”,因为各种“不可抗”因素,他的这本书变成了“兔宝宝”。在这期间,我催他尽快交稿,他拜托我宽限收稿时间;他催我出版进度,我拜托他宽限出书时间。互相催更,也互相伤害。
除了互相“督促”,中间张波老师还发了两篇文章《建筑学科的求知范式》《如何打破学术内卷化》来阐释他对设计学科研究方法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看这题目就知道内容有多缓解焦虑,这两篇已经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两篇文章发出来了,张波老师的书稿在2020年的平安夜前一天也终于到了,话说这就四年半过去了。But,说好的30万字,咋变成60万了?是不是张波老师这几年忙着“注水”呢?带着这种疑惑,开始漫长的审稿和加工工作……还好,张波老师是严谨的,目录还分简明版和详细版,每一种研究方法的介绍非常清晰,尤其是方法的适用范围解释得特别具体,对于设计学科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手册。张波老师跟研究者是能共情的!
出书的过程比较常规,就是陈海娇编辑拿着一尺高的清样在一页一页翻看调整时,看着挺让人崩溃的。张波老师对清样图片的位置、大小、精度、图片上字号的大小……都详细标注修改意见,他还研究书的设计!这应该是他出的第一本“巨著”,所以格外重视,也格外用心。理解!“第一个孩子”,谁不是心尖似的护着,平安落地,他应该很高兴。
——李鸽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