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书摘|《在线 在场 在地:新闻的未来》

2023年05月07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新闻的未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增军,本书也是其获奖专著《新闻业的救赎》的姐妹篇。作为新闻专业性和公共性的信奉者、研究者和诉说者,作者在这部新著中,超越新闻业本身的救赎,深入讨论了媒介化和“后真相”语境下新闻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以及新闻作为公共服务体制存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解析科技革命、社会现实和新闻理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思考和把握新闻的未来脉络与前景。

该书秉承作者一贯的“理性思考、感性表达”的学术理念和行文风格,前后兼及,中西并包,文笔隽永,潇洒自如,使坚硬的理论变得敏感和柔软,风趣幽默而不失严谨深刻。

《在线 在场 在地:新闻的未来》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彭增军

 

//序//


夜半挑灯更细看

雨穿过了屋顶

所有太阳哺育的繁荣

那些清晨打开,晚上又合上的书本

一整天,都在寻找着光

……

一滴雨,落在 吉他上,又一滴

落在尚有体温的床上

你我之后 这场雨或将停止,或将继续

即使落在自己的身上  

我越来越相信这世界的所有美妙,甚至意义,都无非是偶然和巧合。

一周来,都在考虑这序该怎么写,一会儿觉得该说的话都在书里说了,一会儿又觉得好像有许多话要讲。往往坐在桌前,望着窗外发呆。两只松鼠在树上追逐打闹,全然不顾愤怒的小鸟。喝口茶,刷刷朋友圈,天也就黑了,就像现在。

天黑了也就算了,竟然无厘头似的下起了雷阵雨。抬头看,也就一块云彩而已。

雨点很大,重重敲打着屋顶,鼓点一般。然后,然后“偶然”就出现了:我在网上看到了上面这首诗。诗的作者,查了谷歌才知道是位女诗人,名叫华妮歌,退休前是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住在苏比利尔湖畔的一个名叫德如思的小城,离我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

这首诗实在太棒了,尤其结尾:这场雨或将停止/或将继续/即使落在自己的身上。

雨落在雨的身上!这让我想起四年前,一个冬夜,我在为我的上一本书《新闻业的救赎》写序,雪已经下了一天,而我当时正心动于美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勃莱的一句诗:雪落在雪上。

是的,离《新闻业的救赎》出版过去了整整四年,雨落在雨上,雪落在雪上,雨落在雪上,雪又落在雨上。新冠疫情夺去了三年多,国内我名下的研究生还没见过面,就毕业了。四年来,除了疫情,好像没有发生太多,又仿佛改变了许多,这后疫情社会,一切都似乎不一样了。单就时间的意义上讲,后疫情这个“后”是我们所希冀的。然而,另一个 “后”却是我们无比困惑和担忧的,那就是所谓的“后真相”。传播学家凯瑞早在20多年前就预见性地指出:传播科技革命的后果之一,是各个派别都利用其来构造不同的现实,进而争夺谁的现实得以尊重和显现,真相成为奢侈品。

四年,就我本人来说,除了白头发见多,其他似乎没什么长进。但是,正如题目所用的陆游的诗所讲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夜半挑灯更细看,新闻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后果,是时刻萦绕心头的。

如同 《新闻业的救赎》一样,这里也讨论了16个问题,写得比较随性,也没做什么统一的筹划,难免有些松散。不过,犹如散落的16颗小石头,虽然粗陋,有各种瑕疵,却是用心琢磨过的,现在串在一起,倒也可观。我特别欣赏法国作家卡里埃尔说过的一段话:“那些大写的真理无非是我们用幻觉打造的钻石。我们只能沿路捡拾些微小的真理,那些迅即被发表、一再被讨论、经常被遗忘的真理。”我这本书里所讲的谈不上什么真理,也就是自己的一些思考,或着说是诗人弗罗斯特所说的“混沌中暂时的停顿”,不算什么高深的学问。做学问是件耗人的事,整天概念啊定义啊该有多辛苦,而整天拿着理论研磨小刀,恨不得把一切都放到手术台上解剖也是够累人的。

因为出于一个前新闻人、学者和普通受众等多种身份的思考,所以书里的许多观点说得好听一点是复式的,难听一点是啰唆、重复甚至是不和谐的,尤其要对比《新闻业的救赎》的话。其实我是非常不喜欢用新闻业这个词的,我的本意是专业主义新闻,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了“新闻的未来”,而没有叫 “新闻业的未来”。这名字听起来或许有点误导,因为大部分内容是在谈新闻的现在。但是,如果我辩解说现在也曾经是过去的未来,恐怕也说得过去,何况,对于未来,能够把握的也只有现在。同 《新闻业的救赎》相同的,是这16篇文章都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新闻的专业性和公共性。这也可以落实到更接地气的两个词——新闻的智商和情商。

新闻的智商涉及新闻的理论和原则,重中之重当然是新闻与民主的关系、新闻在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等。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硬件和软件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协商而不是暴力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件极为复杂、困难的事,人类社会付出无数代价,却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却随时都有重蹈覆辙的危险。据说柏拉图通过计算,认为一个民主共和国不应超过5040个公民,因为那是一个人可以熟悉交往的人数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人类的智商则无法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英国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邓巴尔则认为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熟悉交往的朋友也超不过 150个,关系密切者超不过5人,一旦突破这个数,就会有失控的危险。也许许多人不以为然,不是有六度分隔定律: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吗?不是说万能的朋友圈吗?

每学期的头堂课,我都会照例发发教学计划,做做自我介绍,扯些闲篇。为了不冷场,我会问学生有多少社交好友。美国学生尽管现在都不怎么玩 FaceBook等社交媒体,但平均的朋友数也在500人左右。我往往会说:你有那么多朋友?真的吗?发个动态说你明天搬家,需要帮忙,看看有几个朋友。大家都笑了。

传播科技赋予我们各种联络、交流的手段,但是,我们彼此的理解更多,关系更紧密了吗?恐怕未必,也许正相反,越来越隔膜,离现实越来越远。现在有多少孩子看到过长在树上 而不是堆在超市里的苹果,有多少人是抬头从天上而不是低头从朋友圈看到中秋的月亮?

在今天这个高机会、高风险社会,通过交流达到共识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一个舒德逊所说的即使不怎么可爱却无比必要的新闻界,注意,这里用了新闻界,而不是新闻业,因为这个“界”不单指一个在商言商的行业。新闻作为公共服务应该是体制性存在,尤其作为监督权力的“看门狗”和“稻草人”,其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本书中所讨论的“新闻的荒漠化”“新闻的弃儿”“算法新闻的公共性”等均属于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也许三年的疫情使人变得脆弱,本书重点关注了新闻的情商问题,比如“新闻的感性”“新闻与文学”等。此类话题在新闻学界多少算是禁忌,而我则以为,就新闻的现状与未来来说,情商比智商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

必须申明的是:许多重要的议题没有涉及,不是自己没想到,而是问题太大或者太复杂,不好说或者说不好。孩提时代,常被家长训斥:“想好了再说!”许多问题确实想不好,所以闭嘴。然而,许多问题感觉想得还行,还是没有说,原因是另外一句话,叫 “说不好的别说!”据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卸任后开始学油画。某天,艾森豪威尔向朋友炫耀刚完成的一张静物,上面有西红柿、黄瓜等,鲜亮逼真。现场有小朋友问:“总统先生,为什么没有西兰花?有什么重要的理由吗?”艾森豪威尔笑了:“好问题。重要的理由是:我还没学会画西兰花。”

在写作方式上,我依然认为应该理性思考,感性表达。我认为理论和概念需要回归、落实于自己的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会使坚硬的理论变得柔软,易于消化,从而得以重新发现自我以及同自我紧密相关的他人和社会。这不仅仅是把自己作为方法,或许也可以称为 “把自我作为理论”。

还想交代的一句话是:四年来,从全球的范围来讲,特别是美国的新闻生态,是恶化的。我这个人生性比较懒散,所以说话不爱绕弯子,对于新闻的现状,作为个人,有些沮丧,作为学者,有些迷茫,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却没有资格和理由悲观,否则如何面对学生?再说了,学生本身不就是希望吗?

话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过分感性了,也许又该来借助一下诗歌。有句老话说,诗歌与新闻是一对敌人,但是,我却觉得诗歌与新闻应该是一对情人,虽然新闻重事实,诗歌重情感,但大家的追求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真理。2020年,《纽约时报》编辑部开始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传统:每天的编前会,首先要有一位编辑,为大家朗读一首诗,然后再来讨论贫穷、战争、灾难、疾病,等等。我认为每个新闻编辑部都应该效仿,开始做新闻前,不妨读读诗歌。这至少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从而去面对世界的无常;再一个,也许更重要的是,诗或许会让我们脆弱,但脆弱会成就敏感,使新闻不光是坚硬的事实,更是人间烟火的冷暖。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诗人罗宾逊曾经说过,诗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拒绝定义;另一个是永远正确。那么我就正确一次,用我在从事新闻工作前就非常喜欢、现在更加喜欢的美国诗人勃莱的诗,来结束这篇已经有点啰唆的序。巧的是,勃莱也是明尼苏达人,一直住在明州西南部的一个草深林密的小镇,从我这里开车半天就能到达。我在写作的间隙,常常会读读他的诗,也在尝试翻译成中文。一直想着找机会去拜访,可惜被疫情耽搁。去年冬天,雪落下来的时候,美国疫情松动了,然而,从报上看到消息:勃莱在家中去世。

下面是他的一首诗,题目叫 《晚间开车去镇上寄封信》: 

这是个寒冷的雪夜, 

大街上空无一人

唯一活动的是飞旋的雪

我打开邮筒的盖子,感到钢铁的冰凉

我在雪夜享受着自在

我要开车随便转转,

浪费更多的时间。

就此打住。希望各位有机会来明州做客,我们一起随便转转,浪费些时间。 

2022年6月29日于明州圣云小镇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