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少年王阳明》:书写少年王阳明的不凡

2023年05月12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顶着“小神童”的光环出世,小阳明从小备受身边人关注。五岁才学会说话的他,一开口便惊艳四座,自小便立下安邦定国的志气,14岁便独自仗剑出关、丈量山河……然而,年少时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小阳明也曾沉迷玩乐,也曾经历失意痛苦,却从未失去本心与勇气,请跟随作者一起来感受古代圣贤的内心世界!

《少年王阳明》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刘耀辉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少年王阳明》是著名儿童作家刘耀辉讲给中国孩子的古代圣贤成长故事书。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走近少年王阳明,在感受一代圣贤的少年生活的同时,受到孝亲敬长、志存高远、英勇无畏、光明磊落等宝贵品质的熏陶,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传统美德的滋养。

精彩书摘:

写在前面的话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里,在赤县神州广袤的国土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伟大人物。他们灿若群星,彼此辉映,所散发出的光和热,照亮了大中国的天空,温暖了中国人的心灵。

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但好在他们的名字都能彪炳青史,让后来人每每看见、想到,都禁不住打心眼儿里生出敬意。这些名字中,一定会有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

像这样数下来,相信你可以轻松地数到一百位。不过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亲爱的少年读者,也许你数一百位中国古代圣贤,也不会提到王阳明。这,真是挺叫人遗憾的!那么现在,正当青春年少的你,可以通过这本书走进王阳明的世界了。你肯定要问了,王阳明究竟有多厉害?且看——

传统经典《左传》指出,人生在世应当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一个人终其一生,这三不朽若能实现其一,便足可青史留名。若能三者兼具,那就只有世所罕见的“完人”了。王阳明正是这样的“完人”。在立德方面,王阳明一生精忠报国,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孝亲敬老,怜贫惜弱,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和儒雅的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崇敬。在立功方面,王阳明深谙用兵之道,曾先后领军荡平南赣之乱、宁王之叛和广西匪患,被尊为明朝最会带兵打仗的文臣。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每次平叛取胜后,王阳明都会尽力做好善后工作,以求化育人心、长治久安。在立言方面,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儒学思想的发展,影响至为深广。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曾写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的王阳明,自己也早已成了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光明月”。所以,每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五百年来,一人而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走进王阳明少年时代的可爱世界吧。

最后的话·一轮光明月,照彻你我心

“王阳明”这三个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真谛?

他是五百年一见的文武全才,生前为国为民,立下赫赫战功,并终因军功封爵,同时在品行、著作两方面也都登峰造极,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因而被后世称誉为“完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世上的普通人。王阳明之所以能被奉为“完人”,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超凡入圣,根本不在普通人之列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一部热血满满的奋斗史。他自十二岁起立志成为圣贤,一生中不断地向着这一目标奋进,百折不挠,九死无悔,用了整整四十五年,终于如愿以偿。这样的人生,自是圆满无憾的。

王阳明死后极尽哀荣,被谥为“文成”。这一盖棺论定,其实更加倾向于肯定他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于是在青史上,王阳明除了阳明先生、王伯安、王云、王守仁等名号外,还拥有了一个他本人生前并不知道、死后才由大明朝廷封谥的称号——“王文成公”。他生前的全部著作也都被收集起来,印成了《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今天我们来追问王阳明的历史真谛,不光是为了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更多地是要从他的人生中得到启示,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养分。

诚然,王阳明追求成为圣贤的一生,将永远被后来者仰视。但他的人生所给予后来者最大的启示,并不在于其荣耀、光鲜,而恰恰在于其励志、笃行。用时下的话语来说,就是王阳明活生生地向人们证明了一个真理:美好的人生都是奋斗出来的。

王阳明博大精深的思想,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观点,不光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进步,更极大地鼓舞了千千万万的后来人。按照他的理论,人人都可以通过奋斗成为圣贤。这一光辉四射的铿锵道理,在过去的五百年间已照亮了无数人的黯淡人生,在未来的无涯的时间里,仍将继续温暖那些或清醒或迷茫的人们,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

在王阳明众多弟子的努力下,阳明学曾一度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著名的“姚江学派”,深刻影响了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毛泽东等杰出人物。梁启超说过:“青年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王阳明去世八十年后,阳明学的影响开始远播海外,尤其是在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明治维新”的思想武器之一阳明学曾深刻影响了西乡隆盛等著名人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天看来,王阳明的辉煌似乎都已归于“俱往矣”了。可著名儒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却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答案或许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王阳明有着极为强大的人格魅力。他是那种终其一生都是少年的人,他对人生高度负责,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他谈话,无不被他的这种热情所感召,和他相处,无不对他心悦诚服。这种特质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他的文风类似于苏东坡,十分流畅明快,而又豪迈跌宕,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进而生出如沐春风之感。譬如他一生中反复强调少年立志的重要性,曾经写给弟弟这样一段话:“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这段话虽是文言文,但却非常的明白晓畅,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一看就懂。再比如他写给儿子的家训:“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全文读来清浅可喜不说,还用了举例论证的办法,让小孩子也能悠然会心。

其次,王阳明的智慧对后人极具启发意义。他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传习录》这部书中。该书的成书过程很像《论语》,并不是王阳明亲笔写成,而是由他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等人用时四十年记录、编辑而成。1556年,这部书终于定稿付梓,此时距王阳明逝世已过去了二十八年。书中最著名的一段公案是“南镇观花”: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的这位朋友问的是:既然先生您说心外无物,那这深山中的花树是自开自落的,跟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给出的回答,特别强调了“明白”二字。他认为,“明白”既是客体本身的呈现方式,更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认知方式,既是大自然生机与生意的流溢,也是人通过心灵感知与世界建立联系,并进而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的表露。从本质上来看,“南镇观花”表达的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所指示的其实是人得以成为圣贤的一条路径。类似这样的人生智慧,读来实在令人有醍酬灌顶、茅塞顿开之感。这正是阳明心学能够生生不息、在21世纪大放异彩的根源所在。

最后,王阳明具有极其强大的自信心。这对更加容易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来说,无疑能够起到强心剂的作用。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几起几落,但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从未失去过信心,相反,他总是能处难图变、处困图强。西哲尼采曾说:“凡是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一点,比尼采早生近二百年的王阳明,已然从容、潇洒地做到了。

相信你一定还记得,本书曾多次写到月亮。从金山寺赏月,到锦衣卫诏狱对月,再到章江舟上辞月,王阳明是多么喜欢那一轮高悬于夜空的明月啊!可是月有阴晴圆缺,而且并非时时可见,这是令人遗憾的。一般人对此唯有无奈地摊摊手,叹息一声也就罢了。王阳明却不,他在自己心中升起了一轮永远团圆、永远不灭的光明月: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这首诗题为《中秋》,作于公元1521年的中秋节。

好一轮千古团圆永无缺的光明月!自诞生起,它已在中国文化的夜空上照耀了五百多年。此时此刻,且让它,来照彻你我心。

2022年3月27日夜,初稿写成于耐沉斋

5月6日,二稿改成于青岛科技大学儿童文学创研中心

6月19日,三稿改成于芭东小镇温泉别墅

7月25日凌晨2:30,定稿于田横岛上。时海涛高唱,夏虫低吟,眉月初升,星斗漫天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