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动画短篇剧集《中国奇谭》2023年初在网络火热播出,以剪纸和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的第五集故事《小满》让剪纸动画再次焕发青春,也让观众们回忆起了那些曾经为他们的童年填充色彩的经典剪纸动画。作为我国美术电影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片种,剪纸动画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如今,已历经近70年的风风雨雨。而剪纸动画究竟从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中构建出富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学派”呢?这本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剪纸动画史》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中国剪纸动画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保传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小白纸,方正正,用它剪纸多威风,南京用它做文章,北京用它画龙凤。小纸落在我手里,我拿它来铰花样,能铰龙,能铰凤,能铰猴子满山蹦……”这是江苏省邳县农村妇女们传唱的一首《剪纸歌》。每当农闲时候,大家便一边谈论戏曲内容,一边将其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的同时,也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祈愿融入在这些小小的纸片之中。
孙悟空、猪八戒的民间剪纸造型
约18世纪时,“西洋镜”传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一说为1918年)前后,美国动画片随着故事片传入中国内地。但对上海的一些民众来说,还是无需在固定影院放映的“活动西洋镜”更受他们的青睐。受到这些带有原始动画趣味的娱乐方式的影响,我国的艺术家们不但大胆吸收了这些外来文化,还积极将自身艺术传统与之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艺术形式——剪纸片和木偶片。
晚清民众在观看西洋镜
1958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瓜》的试制成功,正式开启了我国剪纸动画的探索征程,谱写了中国美术电影史上辉煌的篇章。
《猪八戒吃瓜》剧照四帧
“剪纸动画是我国美术电影大花园中的一个片种,属于‘偶动画’范畴。它的发展根植于传统手绘动画的制作历程。在以万古蟾为代表的早期动画人看来,传统收回动画的逐帧绘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尤其是连续多个且变化不大的画面更是让人劳心劳力。要如何找到一个固定的造型,使其分布在各个画面中,既能解决逐帧绘制的麻烦,又能保证不走样、不变形、一劳永逸,成为了这些动画人最基本的创作动机。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任厂长特伟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号召影响下,万古蟾开始了剪纸动画的探索。”《中国剪纸动画史》作者李保传在接受百道网的采访时,对剪纸动画的起源这样介绍道。
李保传,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动漫系主任,副教授,同时也是动漫史研究专家、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他曾策划了《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展、万籁鸣文献展,海南省南溟第一、二届动漫节等多个展览,撰写了《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1-3卷)、《万籁鸣研究》、《中国动画电影大师》、《中国近现代漫画艺术家》等多部动漫方面的著作。2012年,李保传开始筹备写作《中国剪纸动画史》,其后,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让这本书出版面世,写作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李保传,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动漫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漫史研究专家,动漫策展人,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动漫产业学会会员,中国动漫博物馆(杭州)特聘专家、中国动漫陈列馆(中国传媒大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曾策划《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展、万籁鸣文献展,海南省南溟第一、二届动漫节。著有《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1-3卷)、《万籁鸣研究》、《中国美术电影大师》、《影视动画作品赏析》等。
在谈及为何会从那么多的动画艺术中选择剪纸动画来进行研究,并撰写相关著作时,李保传说,虽然我国的动画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在世界动画史上独树一帜,也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对于动画史论及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与当下蓬勃发展的动漫产业相比极不对称。如今的动画创作以数字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形式语言仅以二维或三维区分,相较于2000年之前的动画语言来说,实际上是处于“水土流失”的状态中的。他认为,研究历史也要观照当下。早期的剪纸片作为动画民族风格化发展的一个片种,曾在国际动画影坛大放异彩,它的成功历程对今天的动画出海仍然是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的。“我们并不强求重新绘制剪纸动画,但其根植民族风格,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创造的特性依然是今天的动画人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除了上述理由外,李保传还坚信,剪纸动画的发展有着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体系脉络,梳理其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中国动画的发展史。更何况,剪纸动画的出现丰富了我国“美术电影”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片种,创作的大量影片在国际上亮相,荣获嘉誉。尤其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剪纸动画艺术家,成为“中国动画学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它整理史料,写作专著,实在是一件理所当然并让人觉得荣耀的事情。
不过,十年的创作过程自然不是一帆风顺,李保传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史料的缺失和难寻。
2012年,在接连出版了《中国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1-3卷》(王六一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等)等著作后,李保传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文字的编写,逐渐形成了对片种进行专题研究的想法。随后,在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编辑李唯梁的启发下,开始了《中国剪纸动画史》的资料整理工作。然而,对于剪纸动画来说,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史料并不丰富,市面上仅有的书籍内容也不够深入,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失实的。为了对相对客观的史实进行考证,李保传经常需要去拜访一些动画前辈,或是想方设法获取一些稀缺资料。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每天消耗在动画资料研究上的时间都不低于三个小时。曾经有一次,上海某个专门收售旧书的书友找到了一批著名剪纸动画导演王柏荣的资料,如果需要预留,必须要先支付一万元的定金。当时,李保传甚至完全不清楚资料的具体内容,可鉴于曾遭遇过多次“手慢无”的购书经历,又特别不愿意放弃“王柏荣”这个线索,他只是略作权宜,便连夜赶到上海,最终如愿花费巨资将这批资料收入囊中。可以想象,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连续数月的生活拮据。
剪纸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艺术,历史却是一项很讲究传承的学问。对李保传来说,既然选定了要钻研剪纸动画史这个选题,那么不管是付出时间还是金钱,他都不会后悔。他始终认为,当传统剪纸和皮影艺术与动画艺术结合后,所形成的剪纸动画不但别具一格,还让这三种艺术形式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中国剪纸动画史》共十个章节的内容中,李保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首先是从溯本求源的角度梳理了剪纸动画的发展可能。其次是从万古蟾的动画人生梳理了剪纸动画的草创及形成。第三是剪纸动画的风格化大发展及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最后则是剪纸动画的产业发展及时代宿命。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梳理,可以让读者们清晰地了解中国剪纸动画近70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侧面了解到中国动画的百年历程。在市面上的其他相关动画论著还在以手绘动画为主,剪纸动画仅作为案例进行碎片化补充处理的时候,《中国剪纸动画史》却从创作背景、历史环境、创作队伍、作品内容、艺术风格、政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系统化解读。这样细致专业的内容,不但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好评,同时也入选了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
谈及这项荣誉,李保传觉得,这首先要归功于剪纸动画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且它本身既是电影,也与剪纸、皮影等非遗项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挖掘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出海等都需要加强自身民族动漫文化的艺术魅力。另外,杭州将动漫作为城市金名片,近二十年来始终坚持‘动漫之都’的打造,对动漫产业和学术的扶持有着丰厚的土壤,这些都是本书能够入选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的重要原因。” 李保传说。
最让李保传感动的是,这本书从立项到出版,始终获得了业界同行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国际动漫节执委会负责人以及中国动漫博物馆对本书表示了高度重视;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主任廖祥忠教授欣然为本书题序;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动画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峰为本书做隆重推介,认为《中国剪纸动画史》是中国第一部动画专题史,将对我国新时代动画人的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在如今这个无纸动画占据主流的年代,剪纸动画这样“古老”的传统动画真的还能产生影响和推动作用吗?
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李保传信心满满。在他看来,剪纸动画更像是一门精致的手艺,是跨界艺术的大集合。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们秉承“不重复自己,不模仿他人”的创作理念,坚持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值得称赞的是,剪纸动画虽然强调的是“剪”纸,但在视觉风格上又远离剪纸的韵味,模拟出如年画风格、装饰画风格、画像砖风格、拼贴画风格以及水墨风格等其他造型美术的风格。在数字CG时代的初期阶段,很多漫画和动画作品所强调的视觉特效确实有着数字艺术的技术特性,无法用手绘方式来表现,但随着视觉审美的时代流变,观众或读者对以炫技为噱头的动漫作品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相比之下传统手绘艺术的那些造型语言更具温情化。再加上“国漫”题材作品的形式需要,创作者们已经开始将目光回归到传统造型手段中来,使得动漫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性统一。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数字技术模拟其他架上绘画的笔触线条,在内容作品的创作演绎中塑造出符合当下审美的视觉语言。从《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哼将军和哈将军》等,到今年风行的《中国奇谭之小满》,从经典到传承,从传统到创新,这就是当下动漫艺术借鉴传统剪纸动画进行再创作的新思考和新表现。
所以,李保传告诉我们,传统艺术并非所谓的过时的艺术,相反,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说明这一艺术门类的生命力是富有韧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是大众的、辉煌的,由大众转向小众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幸运的是从未间断过。现在,剪纸动画也面临这一规律。在当代生活中,虽然这些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不排除有少数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继承,如中国动漫博物馆第二届青年动漫家王裕民老师便将皮影动画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在业界引起关注。本书的撰写,恰好可以给更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一个线索,一个思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继承中找到方向,发扬全新的剪纸动画。
在采访的最后,李保传笑谈自己从小就喜欢传统艺术,对剪纸很感兴趣,在他很小的时候也能剪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动物等造型。对他来说,他的剪纸动画启蒙之作就是经典的《猪八戒吃瓜》《渔童》等。这些动画片动作滑稽,表演夸张,给他的童年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也愿意将《猪八戒吃瓜》《渔童》《金色的海螺》《红军桥》《猴子捞月》等等剪纸片推荐给现在的孩子们,让他们来感受自己童年的快乐。
谈及下一步计划,李保传希望可以将因疫情原因暂时搁置的剪纸动画纪录片《剪出来的纸动画》重新启动。此外,还要在今年6月份与中国动漫博物馆联合,策划一场《皮影动画的前世今生》(暂名)大型展演活动;在今年下半年通过抖音平台,开启《趣说动画文献》的网络直播项目;联合多家机构举办线下的文献展览,同时推出《中国剪纸动画史》的签售活动,并继续参与与江苏美术馆、新疆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动画再想象——中国动画民族化之路文献展》,向观众推介其中的剪纸动画版块,致敬中国动画百年。
作者:张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