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名家视角】从中华元典学术史中探寻中国文化精神

2023年03月0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会议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济南出版社策划并推出了“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丛书已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重大出版工程规划。

2023年2月,历经精心打磨与倾心付出,“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第一辑终于出版发行!

“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立足于学术史与文化史相融合,意在从元典传承、阐释、发展的角度,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源头,总结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特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那么,何谓“元典”,元典的学术发展蕴含着怎样的思想光芒,一起听丛书总主编、河南大学教授李振宏娓娓道来……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长达六百年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迁中,此前思想文化领域中各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意识形态、哲学观念、历史意识、宗教神学、文化科学等,都以成熟的形态凝聚、荟萃,而涌现出一批文化元典,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义域广阔的开放性基础。这些文化元典,包括传统所谓“六经”和先秦诸子之书,历史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就深埋在这批文化典籍之中。

这批文化典籍以及后世原创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典籍,传统称之为“中华经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改用“元典”的称谓。这一改变确有深意,但却为人留下疑惑。以笔者之见,这一称谓的改变,反映着文化观念的一大进步。“经典”表征着典籍的神圣性和权威性,经典思想意味着它的只能遵循而不能分析和质疑的属性,经典思维束缚了思想的发展。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其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要求我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求我们从对“经典”膜拜和盲从的传统积习中解放出来,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以更理性的态度研究传统。从“经典”到“元典”,这一典籍称谓的改变,意味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在走上更为科学而理性的道路。那么,何谓“元典”?

元者,始也,首也,意谓“第一”和“初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化典籍,对于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初始意义。

元者,大也,意谓宏大而辽阔。这批文化典籍提供的思想场域,涵盖了后世中国思想发展的诸多问题意识,具有全覆盖的特点。

元者,善也,吉也,有美好、宝贵和嘉言之意。这批文化典籍提供了后世中国最宝贵、善良和美好的思想修养资源。

元者,基也,根也,具有基础、根本、本源之意。这批文化典籍是后世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一切思想元素都来源于此,一切思想的发展都以此为根基。

元者,要也,有主要、重要之意。这批文化典籍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全部,但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总之,“元典”包含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及大典、善典、宝典等意蕴。“元典”称谓,既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传统的圣典、经典之义,又避开了对传统典籍非理性尊崇的嫌疑。

这是笔者以前曾经做过的表述,转述于斯。这批文化元典,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要义,奠定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意味着由文化元典所奠定的文化精神是一成不变的。从先秦元典到现代的中华文化,是一个生成、发展、传承、演变而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思想发展的生生不息的过程。

思想发展的动力何在?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的确如此,中国元典精神的发展,就是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进程的演变,平行而进的。中国历史的每一次变革,以至每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都催促当时代哲人从元典著作中寻找答案,并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元典著作做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创造性阐释,为时代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种不断地返本开新的思想创造活动,就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元典文化的学术史、思想史。

历代学人对元典精神的时代性阐释,都是元典文化精髓在更高层次上的发扬和转换,是将原有文化元典本已蕴含的文化意蕴在新形势下重新发现、重新唤起,并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这样,历代学人对文化元典的重新阐释,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发展史。我们今人所继承的中华文化传统,就是这样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阐释中形成的。中国文化精神,不仅深埋在固有的文化元典中,也活跃在历代学人对元典不断阐释的学术史之中。而要认识今天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这种文化的思维特性,洞彻我们的民族心理,就需要下功夫去做元典学术史的研究工作,并把研究的成果向社会推广。济南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套《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立意就正在这里。本丛书的组织者,希望我们的社会大众,能够在这套书中,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了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明白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从而更加科学而理性地看待我们所传承并将继续发扬光大的民族文化传统。

从这样的著述宗旨出发,我们要求著述者坚持学术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论思想,深刻揭示元典著作被不断阐述、返本开新的时代内涵,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阐释元典精神的生命力;

从学术史著述的基本特性出发,我们要求著述者严格遵循传统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逻辑,清晰地描述元典精神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以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思想轨迹;

从本丛书的社会使命出发,我们要求著述者偏重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元典思想发展的线索,而不囿于传统元典研究的文献考订方面,将读者定位于社会大众,希望社会读者能够真正得到思想的启发;

从本丛书的预期效果出发,我们要求著述者恪守“学术著作、大众阅读”的著述风格,要求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强调可读性,把适合大众阅读作为在写作方面的基本原则。

经过几年的努力,本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自我检视,这些著述已经实现了丛书设计者的初衷,达成了预期目标,可以放心地交给社会大众去接受检验了。当然,文化著述的最终评判者是读者,是真正喜欢它们的社会大众。我们真诚地希望从书可以唤起人们对元典文化的热爱,唤起人们对自我文化传统学术史和思想史的关注,从民族文化的历史脉络中汲取营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离不开典籍的继承与创新。

中华元典,作为蕴藏中华文化基元的载体,是典籍中的典籍、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本载体,是中华学术的始创和发源,经发生、传承、发展,历数代而常释常新。

积极把握住中华元典传承与创新中的文化含义,并以现代中国话语体系意识进行观照,她将在当下不断焕发生命活力,闪耀出永恒的思想与智慧光芒,并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

可以说,一部中华元典学术史,便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全部精华。

《管子学术史》,耿振东著。《管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礼记学术史》,潘斌著。《礼记》,先秦至秦汉时期礼学的集大成之作。

《汉书学术史》,曲柄睿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商君书学术史》,叶凡、王彦辉著。《商君书》,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 

《文心雕龙学术史》,戚良德著。《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