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民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反映时代生活、时代精神,展现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2月25日下午,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举办期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多民族作家作品系列”新书发布会暨阅读分享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主编,编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石一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石才夫;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覃汉华;中国出版协会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巴哈提;以及丛书作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石一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仁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南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启东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新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石才夫;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必胜;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石朝雄以及众多读者和媒体朋友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据了解,广西民族出版社从2021年开始策划“中国多民族作家作品系列”丛书。2021年,丛书首本《新时代颂——石才夫朗诵诗选》出版,献礼党的百年华诞。2022年,该丛书又推出3本——李新勇的小说集《夜色也曾温柔》、吕翼的小说集《穿水靴的马》、龙仁青的散文集《孔雀翎上的雪峰》。作者们围绕各自鲜活的生活实践,提炼出人物与故事,体现了新时代作家对于文学生活不同维度的书写和想象。今年伊始,广西民族出版社继续推出石一宁的《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经验的探索与总结。作者观察与讨论的对象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理论评论等,既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也有对文学流派的理论探讨,每一篇文章都力求贴近创作实际,准确分析创作经验,客观指出缺憾与不足。该丛书展示了民族文学的融合力和生命力,是一套魅力独特的精品力作。
丛书主编石一宁高度肯定了“中国多民族作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意义。石一宁表示,该丛书体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和介入,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助力和推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和举措,同时也是对文学发展的激励和推动。石朝雄也在致辞中提到,该丛书以民族与社会关系为视角,展示了民族间交往交流融合的过程,呈现了各民族的融合之美、整体之美,充分体现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学魅力。
新书揭幕仪式后,该丛书的多位作者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各自的创作体会。生活在青海的龙仁青表示,《孔雀翎上的雪峰》是一本“海拔很高”的小书,因为收录进这本散文集的作品均是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构思完成的。作者用抒情优美的文字叙写了青海的古往今来,讴歌了青海独特的文化积淀,表现了他对青海的深深依恋。
在谈及《夜色也曾温柔》的创作体会时,李新勇提到了“生存”和“状态” 两个关键词。“生存”是生命延展的外在形式,“状态”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情状。这两个关键词在他的小说里同时存在、相互交融,但互有分工、各自寻找突破。石才夫则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诗歌创作体会。
在分享环节的最后,文学评论专家王必胜用“新”“精”“美”三个字高度肯定了该丛书的出版形式、作品内容和装帧设计。
会后,作者和与会读者热情互动,现场签书留念。
“中国多民族作家作品系列”的出版,将为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求,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文化基础,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