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阳春二月的午后,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广东展团活动区拉开了“《人地系统导论》新书发布会”的帷幕。《人地系统导论》一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12月出版。
人类的未来会走向哪里?这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亘古未变的追求,地球作为生命的摇篮、万物的母亲、人类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因而本次新书发布会的主题为“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科学”,人类和地球已进入同等重要,且必须和谐相处的共同历史阶段。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家们提出了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人类世被认为是人类活动改变地球系统边界、驱动地表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地球已史无前例地进入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地质新时代。人类活动就其影响力而言,作为一种新的地质营力,在力量和全球性方面已可以与地球自然营力相匹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强,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一直在探索并实践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及“一带一路”畅想等实践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化,学界将地球表层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大系统视作一个整体——人地系统,并研究它们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构、功能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人地系统导论的学习能够让我们理解,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地系统导论》教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教材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特邀嘉宾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李平博士进行致辞,表明研究人地系统科学可以有效认知和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地进行发展。嘉宾杨景胜先生提出,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本书的三位作者——陕西师范大学的曹小曙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的李鹏教授和西安科技大学的党小虎教授也分别就本教材的创作过程及思想感悟畅谈各自的体会。
曹小曙教授从学科基础和国家需求两个方面介绍了人地关系,强调地理系统科学理论学习与地理治理实践应用结合在“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背景下对推动人地耦合机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表明,人地系统的认知与实践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地理科学为主体,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李鹏教授认为,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及系统调控的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决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
党小虎教授从多个层面解析了人地关系——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促进与抑控作用;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
人地系统科学是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科学,我们相信,本教材的出版将有助于国内人地耦合机理的深入研究,激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去,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关注人类命运,脚踏实地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创新型人才。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