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后疫情时代,南京实体书店怎么活下去?

2023年01月14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疫情三年了,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尤其是实体书店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疫情放开后,又给经济带来新一波的致命打击。在实体经济面临困境的当下,我们尤其关注,南京的实体书店到底应该怎么活下去?

前段时间,我去可一书店参加活动。青年音乐人赵慧儿的音乐沙龙,还有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老师策划的“南京东·城市艺术生态的江南样本”艺术展览的研讨会。

音乐沙龙现场气氛热烈。台下坐着一百多位观众,来自仙林大学城各高校的大学生,以及周边居民。台上是90后的赵慧儿和60后的赵勤,父女同台,展现两代音乐人对音乐的共同热爱,以及对音乐的不同诠释。音乐会尾声,赵勤登台,一曲“夜晚”,唱出岁月沧桑,全场观众高举着手机电筒,犹如点点星光,试图照亮“夜晚”。

艺术展研讨会的主题是关于“南京东艺术生态”,参会的艺术家、策展人、居住在仙林大学城的读者以及大学生们,从世界各地艺术区的发生发展,探讨分析“南京东”的艺术生态环境,展望期许“南京东”艺术生态能健康生长,生生不息。

两场活动涉及的话题和深度,超出我对传统书店文化活动的认知。作为读者,我可以体会到可一的用心,以及不同凡响的追求。

可一书店老板钱晓征

随后,在对可一书店创办人钱晓征老师的采访中了解到,这样的活动可一书店每周都有。

自2021年10月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开业,期间因疫情原因,多场活动临时取消的前提下,依然成功举办艺术展览、人文讲座、读书读剧读诗读乐、亲子绘本阅读与艺术体验、美学生活、父母讲堂等现场文化艺术活动近150场次

这些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针对全年龄段---从儿童到家长、针对不同社会身份--从学生到老师、从家庭主妇到职业白领,以密集的、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服务于仙林大学城的居民。仅仅一年,可一书店成为读者认可的、当之无愧的仙林地区文化地标。

新生的可一,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是一家创办了26年的南京老牌书店;陌生的是,它成为一家多元丰富、新鲜而有活力的书店。

01

可一书店创办于1997年,店址选择在湖南路商业街。

那时候,湖南路还是南京的商业中心。狮子桥美食街、山西路商场、湖南路商场、马台街夜市、湖南路步行街、军人俱乐部图书城、凤凰书城……这里是南京人日常休闲娱乐的“24小时不夜城”。

可一书店是湖南路上的一股清流。不足四百平米的书店,经常挤满了饥渴的文艺青年。一楼是可一书店,二楼是可一画廊,门头上写着“读书是最美的姿态”。

这个slogan很有视觉画面感,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如今已深入人心。书店自编一本《可一》期刊,定期出版,免费赠阅读者,期刊封面上写着“读书·赏画·品茶” ,体现了可一书店最初的经营定位就不仅仅是一家书店。

陈丹青新书发布会

90年代,是书店的黄金时代,也是可一书店的高光时刻。

在南京,但凡和文艺沾点边的都知道可一。它不仅是南京文艺青年的自留地,也是文艺大咖们最爱光顾的地方。

许多艺术家画家的作品展览和一些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在可一举办。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沙龙,成为可一的特色,与马路对面的各大出版社、外文书店、设计书店等大大小小的特色书店,共同为湖南路商业街注入浓郁的文化艺术气质。

直到今天,人们在感叹湖南路的现状,怀念湖南路的黄金时代的时候,总绕不过可一书店。可一书店伴随过几代南京人的成长,和湖南路一样,成为南京人的回忆。

02

2021年10月,位于仙林大学城的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开业。

书店的玻璃门、书店吧台的背景墙,随处可见“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同时,可一书店的slogan增加了一句:书店是一种生活方式。

表明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是一个书店综合体,所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一家书店,而是一个文化艺术空间。

可一阅读区

作为主力店的可一书店位于综合体负二层,是整个书店综合体的灵魂。

建筑面积近4千平米,内有可一美术馆、可一文学馆、可一教育馆、红楼梦生活馆、可一咖啡馆、可一实验剧场。书店的设计思路是将这些空间的边界开放,并互相产生联系,动线围绕中心服务台转折延续,完整呈现书店的各个功能空间。

如果我们认为:书店就是用来买书的和读书的,那么它的概念还是比较小。

书店不止是买书卖书的地方,书是主要内核。书店是一个文化艺术空间,既然是一个空间,那就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可一实验剧场

读者在这里可以做很多事,不只是读书,比如:

可一书店空间的所有墙面上,挂着朱新建、范扬、徐乐乐、周京新、孙晓云、陈丹青、姚媛、吴思骏等当代优秀艺术家的书画作品;

可一美术馆,是定期举办的当代艺术家以及艺术高校师生的最新创作成果展览;

可一实验剧场空间里,每周举办的读书活动、人文讲座、音乐沙龙,以及红楼梦生活馆四百余种可一艺术衍生品

可一咖啡馆以“花神”为精神内核的咖啡饮品等等,这些内容与可一文学馆数千种中外文学名著、艺术画册、历史人文类书籍一样,可供读者阅读、欣赏、体验。

读者在可一书店的空间里,即便没有阅读一本书,也已经在接受了文化艺术的影响和熏陶。可一书店不只是书籍销售的场所,更是都市人贴心温暖的“心灵栖居地”。

03

书店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钱老师多年对于实体书店出路的思考。

用心营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家庭空间的延伸,是传统书店的延伸,用文化艺术赋能商业,把书店做成一件“文化艺术的衍生品。

书店成为一种呈现都市生活方式的空间,可以承担家庭功能,是家庭书房的延伸,是家庭厨房的延伸,是家庭客厅的延伸。

在这里可以读书、学习、办公、吃饭、会客、聚会、健身……

在这个空间里,除了图书,还有更多的产品可以销售。

比如,一幅画,一堂课程,一杯咖啡,一份牛排;比如喝咖啡的杯子,桌子上的台布、花瓶,瓶子里的鲜花,椅子上的靠枕,以及家具陈设……

在今天,书籍早已不是传播文化的唯一媒介和工具,那么书店的经营思维也不应该局限于图书,书店可以提供一切读者需要的文化产品。

04

图书是书店的灵魂。

可一书店的图书,延续一贯的定位:核心是文学+历史+艺术,这个基础上,根据社区特色,增加儿童绘本和学生课外必读书等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图书。

关于选书,钱老师有严格的标准。她不关注畅销书,选品注重经典作品,以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人文、艺术类图书为主。

钱老师认为:“文史哲以及艺术类书籍属于人生必读书。”可一的关注点在于经典普及阅读,针对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学生必读书。在校学生的必读书,往往也是人生必读书,校园里没有读的工作以后要读,工作期间没读的,退休以后也要读的。

可一书店没有按照传统书店的方式做精细的分类,而是以功能定位,块面化地划出几大区域:可一文学馆:文学+历史+人文类图书;可一美术馆:书画艺术作品+艺术类图书;红楼梦生活馆:艺术衍生品+《红楼梦》图书;可一咖啡馆:花神主题文创+咖啡茶饮。

围绕这样的功能,书店的空间规划设计亮点也很多。

比如,可一美术馆处在负二层最暗的边角区域,设计师顺势而为,将狭长空间规划为长廊型展厅,形成曲折蜿蜒流动的展线。

灰色地板、白色墙面,红色立柱和纸质长凳点缀其间,与墙上的艺术品,共同构成充满艺术想象和生机勃勃的艺术空间。

尤其是采用全内置发光膜结构吊顶,软膜内置灯发出的光亮犹如天光,使的整个展区的采光均衡且有充分的舒适度,让每一幅艺术品都的到充分的呈现。

可一实验剧场也是利用空间再造空间。

这里原本是综合体的中庭,设计师利用这个从负二直达四楼的中庭空间,以钢结构凭空构架的大楼梯成为剧场的阶梯座位,两面建有高达10米的纵向垂直书店,陈设百科全书以及文学、戏曲、电影类海报灯箱,营造开放的沉浸体验式视觉空间。

以书为墙,顶部直达综合体四楼,正午时分,阳光透过四楼玻璃天窗,洒落在大楼梯的阶梯上,切割出迷人的光与影。站在剧场,抬头可见天光。扶手电梯横跨空中,犹如天桥,与大楼梯、十米书墙,共同构成壮观的、弥漫着书香与艺术气质的剧场空间。

这些空间设计不仅是具备了视觉美感,也为日常经营确立了基本定位和可能性。

比如,中庭阶梯剧场、文学馆内的大空间阅读区,都让可一书店具备了可以举办大型文化阅读类活动的空间条件。

在音乐沙龙上,赵勤老师走上舞台说:这个空间,让我想到傍晚的巴黎圣母院,唱诗班的歌声,在教堂内萦绕。

我们采访团队在拍摄可一书店期间,也被这个高达三十多米的空间深深地震撼,被坐在台阶上各种阅读的姿态感动。

05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一位读者都被善待。 在可一书店,读者时时可以感受到贴心温暖的关怀。

拍摄期间,我们看到一个流浪汉坐在剧场的台阶上读书。

红色台阶,十多米高的书墙,映衬着流浪汉,这是让人动容的场景。钱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流浪汉经常来,疫情期间,到处都不能进,他找到了这里,后来就常来,一坐就是一整天。

今年暑假,可一书店和团区委、区妇联一起,接待安置小学生暑托班,三十多个孩子为期半个月。可一书店免费提供场地,同时还邀请长江学者、大学教授为孩子们开设天文学、数学、电影等学科的讲座。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双职工家庭,父母要上班,还有外来农民工子弟,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快递员。

读者身份、年龄或有差异,但知识没有门槛,书籍万千,每个人都能取一瓢饮,每个人都可以被“点亮”。

开业一年,周边居民、大学生们爱上了可一书店。

这个四季有鲜花的空间里,可以买书,可以读书,可以看花,可以赏画,可以喝一杯咖啡,可以听一场讲座。

家长可以带孩子在这里做作业,大学生可以在这里复习考研,公务员可以在这里办公,大学老师可以在这里上课、开讲座。

除了传统的各类读书活动,钱老师表示:我特别想把“可一人文讲座、可一读书”这一系列主题活动做好。

可一书店地处大学城,大学里集聚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集聚各专业领域的优秀学者。我想着可一书店能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一个知识共享空间,让大学教授、学者们的研究成功,走出校园,回馈给广大读者。

钱老师用一年的努力来践行自己的想法。

在可一书店,随时可以遇见一位大学老师、一位学者、一位艺术家;遇见一场人文讲座,一场读书沙龙,一场音乐会,一场艺术展览…

这几年,南京有不少书店没能撑下去。一些好的变化正在发生,但是刺鱼们的命运依然是未知数。

在面临种种生存压力的当下,可一在努力求变,在努力自救。种种努力之中,传播文化推广艺术,始终是可一坚守的底限。也因此,这种努力显得坚忍而温暖。

书店是避难所,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生。

钱老师说:“开书店是我年轻时候的选择,我不喜欢打悲情牌,努力就好了,结果交给时间。”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情怀也好,一腔孤勇也罢。南京还有可一,还有这样的艺术空间,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本文原载于:南京发行)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