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让大自然的归于大自然 ——《河源清澈》读后

作者:郭艳   2022年11月0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由大象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我的国家公园丛书”《河源清澈》,以三江源保护区孩子达日多吉一家的真实生活入手,刻画淳朴动人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同时通过不同人物面对“生态搬迁”这一事件表现出的变化展现了世居高原的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的成立、建设与保护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本文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鲁迅文学奖评委郭艳品读作品后的感想,从四方面展开解读,并且希望“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大自然的归于大自然,从而以休养生息的方式让涵养河源的土地和草原丰沛滋润。”

《河源清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唐明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河源清澈》从八岁男孩多吉的视角进行叙事。文本通过少年讲述了河源藏区牧场的自然风情和牧民们的生活场景,通过对多吉一家人以及周边人物的叙述,刻画了淳朴动人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小说叙述了游牧生活中人与草木、牛羊、大地、河流、天空乃至野生动物之间日常的相处方式,回溯了草原人艰辛的生存和捍卫家园的热血与勇气,同时摹写了牧民当下生存的危机以及危机中的嬗变与开拓创新。

田园牧歌与劳作的多义性  

小说开篇叙述了少年多吉因母亲病重,在家里帮助干各种家务活的场景。文本通过孩子的体验,讲述了藏区牧民日常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背水、拾牛粪、打酥油乃至一日三餐等等,这些多吉阿妈平时日常做得井井有条的事情,对于多吉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少年视角叙述中,文本诗意地摹写了田园牧歌式的藏区日常生活,比如阿姐降央泽兰行云流水般的劳作,收藏重要物品的嘎乌盒,清洁明亮的神龛,唐卡上慈祥温暖的度母,美味的黄蘑菇以及清早在帐篷前歌唱的小鸟盖查玛等等。与此同时,文本也表达了对于牧区女性日常劳作的体恤和敬意,看起来田园牧歌式的帐篷、牛羊、草原、酥油茶的生活,实质是牧民们一复一日在大自然中为了生存的艰苦劳作。为了更好生活和亲人们的舒适幸福,一方面牧民们的劳作是心甘情愿和美好的,一方面这种劳作又是辛苦的耗损的过程。在一个日渐和“劳作”这个词疏离的当下,文本通过少年多吉的讲述,阐释了劳作的艰辛和美好,重温了劳作对于人和生命的多样性含义。

亲情的抚慰与感伤  

文本写牧区人们对于河源的保护,而真正守护河源牧区的神灵恰恰是深沉的亲情、真挚的爱情和浓厚的友情。一如美丽的班德山一样,人类珍贵的情义守护着这片草原。现代社会原生家庭出现诸多问题,很多是现代生活方式本身造成的,比如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造成家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更谈不上彼此之间的情绪和情感交流。然而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牧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牧民生活更多以原生家庭为单位,在浓郁的藏民族风俗中,阿爸和阿妈相濡以沫;阿姐和姐夫回到娘家扶持幼弟和病弱的母亲;多吉尽量替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好自己,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忍受父母不在家的孤独寂寞;周围牧区的朋友们互帮互助,表达着纯净而朴实的友情。家人们相亲相爱,相互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关爱。文本的一条叙事主线是阿妈的重病和去世,正是在如此浓烈的情感氛围中,亲人逝去引起的情感才会更加悲痛和感伤。小说以诗意的笔触摹写了亲情的抚慰和感伤,表达了对人类珍贵情感的诚挚敬意与祝福。

现代智识与认知的质变与超越   

文本塑造了两个接受现代教育的牧区人:乡长班玛南杰和大学生兰卡加。两个不同年代的人正是因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涵养,在面对牧区现状的时候,认知上才有了惊人的一致。班玛南杰在牧区奔走,耐心地向牧民解释搬迁的原因和重要性,兰卡加则协助乡长召集牧民会议,充分听取不同家庭的意见,最后在传奇人物拉巴泽仁爷爷的劝诫下,所有牧民家庭都同意从河源整体搬迁到格尔木——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文本细腻地刻画了班玛南杰务实勤勉的基层公务人员形象,同时塑造了兰卡加这个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牧区后代形象。兰卡加知识丰富,眼界开阔,他带着对于牧区深厚的乡土之情,热情而又勇敢地为了牧区的未来尽心尽力。正是在这样一些拥有现代智识的人们的号召和带领下,班德草原和草原上的牧民们开始了样态的嬗变,从传统日渐走向现代。他们以个体的自我牺牲和转变,让江河源头恢复水草丰美的清澈与明净。

为他与超越性的“爱”    

文本摹写了三种超越性的爱,其一是牧区传统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中的神性之爱。比如守护草原美丽的班德山及其传说,牧民们依然会吹起海螺,煨起桑烟,撒起风马,感谢神山护佑,祈祷众生吉祥。其二是人与动物之间默契而动人的灵性之爱。多吉和黑颈鹤之间同吃同住的人鸟之情,黑颈鹤的伤口被治愈之后,跳出了神秘而古老的鹤之舞。那种鹤与人类之间相知相惜的动人场景,令人动容。其三是捍卫草原的忠勇之爱。为了草原,多吉爸爸曲扎东智的爷爷达吉坚措曾经抛洒热血,以生命捍卫了草原的宁静与悠然。现在的牧民们则为了草原的未来,选择了背井离乡的远离,这两种都是为他的大爱。正是基于为他的爱,人类才得以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才能在更加可持续的状态中丰沛富足。

总而言之,唐明带着一颗虔诚敬畏的心来来写草原、牧区和藏区人情风物的澄澈与美好。面对自然环境、资源和气候条件的恶化现状,河源草原牧民们经历了纠结与彷徨,最终为了当下时代和后辈子孙们的福祉,他们忍痛割舍了自己与土地、自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联系,毅然搬迁出草原。小说描写了牧民们淳朴、善良和宽厚的品性,摹写了他们勇敢尝试新生活的勇气和爱心。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大自然的归于大自然,从而以休养生息的方式让涵养河源的土地和草原丰沛滋润。

作者:郭艳

编辑:肖歌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