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曾写出古玩街人手一本的黑宝书,新作《木典》点出木材之“真性”

作者:刘瑞丽   2022年11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木典: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研究》侧重研究和阐明木材背后的历史人文的沿革和承载,从专业视角对木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作者周默先生说,“我们一定要站在古人经典、优秀、雅致的传统文化之上,取精去粕,在吃透精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百道网专访本书作者周默先生,请他介绍本书的创作故事和他所认识的木之“道”

 

《木典: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研究》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周默 著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周默先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长于木材的历史与文化及中国古代家具的研究。他关于明清家具及古建所用木材如紫檀、黄花梨、楠木、鸡翅木、铁力木等的研究著述曾发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等各级学术期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周默先生写作的《木鉴》是从事木器买卖生意者人手必备的书,自出版后,十年来多次脱销加印,发行量已逾数十万册,有媒体估计,加上盗版书籍,可能达到了100万册的销量。可以说,这是一本被奉为圭臬的殿堂级经典书籍,影响了一代红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2021年12月,《木鉴: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简体中文版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一出版即荣获2022年1-2月中国好书。

2022年4月,该社又出版了周默先生的新作《木典: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研究》,这本书和《木鉴》一样遵循四个字——见木知性。百道网专访《木典》作者周默先生,请他介绍本书的创作故事和他所认识的木之“道”。

《木典》作者 周默先生

《木典》含大量考据考证,更广博、精深

周先生自1983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林业部工作,由于七八十年代中国缺少外汇,林业部主要负责中国珍稀木材的出口。十年“文革”让国家机关的专门人才短缺,周先生回忆称,当时他们面对国际市场对于各种木材的价格、用途、质量标准“两眼一抹黑”,不仅在谈价上吃过很多亏,且常出现未按照合同要求提供商品的情况,损失严重。例如,当时林业部在市场上主要的合作伙伴是日本,对方协议里写明要正圆形的直纹木头来做径切,还写清了颜色、长度、无疤痕等要求,但是国内甚至不知道“径切”的意思,有时候准备1000多方东北柞木,最后日本方面可能就挑出一两根。

“面对面和人家谈生意时,你一问三不知,人家的态度趾高气昂,不屑一顾。所以我花了半年时间把木材加工、树木学相关的东西都找来看,每次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人来我们也要追着问不懂的东西,可他们理都不理,只能自己去跟在他们身后学。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为此,周先生觉得很有必要写一些面向木材、古典家具收藏相关从业者的常识性读物。

从90年代起,周先生利用在林业部的便利条件走遍世界各地,早已准备好大量标本、照片等资料,因此从动笔到成稿,《木鉴: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的完成只用一年。2005年,中国古代家具收藏市场“热”得不行,但国内几乎没有一本关于古董家具鉴别、鉴识的书,出版社的编辑找到周先生想做这一选题。在《木鉴》中,周默先生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珍贵树木分门别类地进行了鉴定、梳理和正名。本书囊括了诸如檀香紫檀、黄花黎、红木、楠木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木材,从其拉丁文学名、中文学名、俗称、原产地、纹理及鉴别要点、艺术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并从鉴定的角度出发,辅以大量精美图片,向读者呈现这些珍贵木材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和“入门级”的《木鉴》相比,《木典: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研究》涉及的木材种类更齐全,内容也不仅围绕着珍贵木材的生物属性、材质特性进行阐明说理,而是重点介绍了用于制作家具的各类木材的命名缘由、特性、利用方法,同时对于其相关的木艺器型进行了甄别和鉴赏,用了大量篇幅深入探讨了木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并从专业视角对木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从学术层面而言,《木典》更为广博、精深,充满学理,侧重于研究和阐明木材背后的历史人文的沿革和承载。本书建立在考据考证的基础上,需要整理的资料比《木鉴》更多,写作时间也更久,耗时七年左右。“木典”的“典”则指的是经典、典范的意思,代表一种规则。

“我自1983年始与木材纠缠,一直不曾断绝与树木的来往互访。各地珍稀木材的主要林区,存有中国古代家具的博物馆、寺庙,都刻有我的印记与目光。向书本学习,与日本的专家入山,与海南的黎族百姓同饮‘酉并酒’,都是串起本书一页一页可爱的文字与图片最初的草稿。”周先生在《木典》的《序》中这样写道。

必须打破唯材论,木有“真性”,人有“真我”

《木典》中收录的木材被分为传统用材和其他木材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紫檀、黄花梨、花梨木、老红木、酸枝木、乌木、格木、鸂鶒木、榉木、瘿木、榆木、黄杨木、柏木、檀香木、楠木、阴沉木、柚木、高丽木、桦木、沉香木等20种传统用材;第二部分收录海南黄檀、香樟木、榧木、红豆杉、杉木、坤甸木、菠萝格、东京黄檀、卢氏黑黄檀、染料紫檀、柘树、银杏木、核桃木、苏木、微凹黄檀、古夷苏木、紫柚木等37种其他木材。

本书所录木材均按照基本资料、释名、木材特征、分类、利用、图版的顺序编写,详细介绍了每种木材在历史文献中的记录、俗称与异名、名称的嬗变、木材的识别特征、木材分类方法、木材的采伐运输与贮存、木材在历史上的利用以及何为如此利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图版中,将每种木材的树干、树叶形态,木材剖面纹理、原材储存形态、以及古家具等众多资料按序排列,让人一目了然。

周默先生表示,中国家具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唯材论。因为价格越高、稀有性越高的木材,利润空间越大,所以人们过度追求昂贵木材和珍稀木材,而忽视了木头自身的性格和理想。他写作《木典》的目的,是尽量接近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之“真性”。木材之辨识或木材之真假鉴定并不是本书的重点。除了探讨木材的历史与文化之外,《木典》最重要的内容是木材的利用,说清楚“为什么”即“之所以然”的问题。每一种木材的颜色、光泽、比重、油性、纹理、手感、香味各异,每一个人的身份、学养、审美、贫富、眼界、偏好各异,对于家具所用木材的种类、颜色及其他因素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木材因其不同的特征,不适合用一种木材做同一件家具,或所有家具用同一种木材。家具所用木材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应阴阳契合,冷暖关照。

“为什么日本要挑选直纹木头来做径切?因为日本和欧美的习惯一样,喜欢颜色浅、花纹干净的木材装修卧室、办公室、会客室,这样会显得有素养,更加庄重。”周先生解释称。另外,有一种原产于日本及中国云南、江、浙等南方地区的木材叫做榧木,给周先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云南榧树生长在海拔2000到2500米的地方,外表奇异,树心长在外面,整个树干呈椭圆形,心材杏黄或黄褐色,气味清香,纹理顺治平滑,日本主要将其用于围棋棋盘的制作。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喜欢用紫檀做宝座,而不用黄花梨?周先生表示,这是因为紫檀木静穆高古,色深,看上去稳重,气势磅礴,黄花黎相比来说色浅、花纹多,给人感觉飘逸、浪漫,并不适合用于帝王宝座。

根据周先生的经验,全球范围内对木材认识最清晰、利用最充分的是日本和德国。他认为,在木材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自古提倡“森林文化”“木文化”的日本至今仍远远走在我们前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周先生去日本多次出差时发现,日本珍稀木材加工厂里薪水最高的人不是老板,而是观察木头然后决定将整块木头做成什么、如何切割利用的木材专家。“这些专家能将珍贵木材利用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点浪费,可惜到今天中国还没有重视对资源的充分使用。很多珍稀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允许采伐,不允许运输了。我们必须打破唯材论。越是珍稀的木材越应该慎重对待,而不是跟着市场价格跑。”周先生如是说。

除了木材自身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等自身属性外,决定一种木材最终用途的因素还有个人审美情趣。在一定的环境中,家具和主人的内心品性和身份地位应当一致。周先生表示,明式家具滥觞之地应为苏州及周边相近地区,与其文化、经济的发达是有很大关系的,特别是苏州、扬州、无锡各自风格迥异的园林艺术,也是促成明式家具形式多样化的重要原因。园林最重要的是园林背后真正的主人,其修为和情趣决定了这些园林之独特风格。自宋至明、清,江南园林有其共性,但更应关注的是其个性的张扬。人、园林与其内部的装饰、陈设应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故其陈设主体之家具所用木材、形式,乃至尺寸大小、工艺均别具一格。这也是我们很少见到明代苏州优秀、经典家具模仿、重复的直接原因。

百舍重趼而不敢息,艰苦研究在后头

通过阅读、研究木材释名和用途门类,《木典》的读者可以发现名贵木材自身的生物属性到富有美学意义的人文属性的转变,能够领略到木艺器型背后的审美趣味,更能发现中国古人对于木材的“格物”本心,从而通达天地,在胸中腾扬一番东方人文的浩然之气。

在书中,周先生或开拓于前人之路径,或独行于苍莽,格木半生后提出“木如君子”“木生祥瑞”“木分阴阳”“木以色称”“木以文论”等诸多观照。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辑郁周凌平介绍称,他尤其热爱书中提到的,庄子“文木”与“散木”的寓言。“文木”以其为“有用之木”,自身带有的价值反而为自己带来了祸患,不得不“中道夭亡”;而所谓之“散木”,以其全真养性、不为世用,反而得以勃郁生发,自成一片荫凉。庄子大哲,以木喻人。治学治世、为文为人,是应该锋芒毕露,意气风发地纵横天地之间,无惧祸患,哪怕如彗星一瞬,在黑夜中划下一片澄明后旋生旋灭;还是应该如“社木”一般,自性真如,藏器于身,以无为成有为,韬晦之间以待天时呢?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观照和思考,周先生在这本《木典》中,不仅“观”木,更在“格”木。木性如人性,以刀斧治木,犹如世道治人,木有“真性”,人有“真我”。《木典》中将“格木”所得,化为潺潺字句,润泽人心。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区分主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形式和水平,一般以清代乾隆为界。明代和盛清以前大致皆可纳入明式;清式则指乾隆以后直到清末民初。明式与清式相比,水平更高,简洁而流畅。明式家具之造型完美、格调典雅、装饰得体、工艺技术精良,是历史上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而到了乾隆时期,很多家具追求式样和工艺的华丽,附上翡翠、黄金、象牙等珠宝体现奢华,忽视了家具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如德国柏林博物馆里乾隆的紫檀宝座和紫檀屏风上的物件,没有人碰就自己掉落。

在周先生看来,当今世界范围里,家具艺术史学领域的坐席上还没有中国的位置,虽然木材学最重要的研究就是木材的利用,但如今之《木材学》述及利用则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一代一代照抄而从未甄别或更正。现在中国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多照抄古代或加以改良,或者把中西方的符号粗鲁地结合起来,搞并不美观的“中西合璧”。现在国内家具市场追逐利润的趋势一直鼎盛,具有文人意识的文人家具本该重视的“好玩”“好用”“好看”的标准一个也未看到,设计出了结构和用材不合理,价格扭曲的各种奇怪商品,却无法确立中国家具新的流派,无法确立当今家具界的价值标准。这一定程度上和国内教育体系有关,因为中国高校一直没有正宗的中国古代家具专业,有也是置于环境艺术或其他院系之中,故难以培养出有用的专业人才。

“我的建议是,我们一定要站在古人经典、优秀、雅致的传统文化之上,取精去粗,在吃透精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当今审美情趣的优秀家具。”他也指出,现在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制作者已经有了注意审美情趣变化的觉悟,虽然他们只占很小的比例,不是市场主流,但这一线光芒已让他感到欣慰,备受鼓舞。

《木鉴》和《木典》的出版是周默先生研究成果的最新展示,也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探究。随着时间的变化,更广、更深的研究还在继续,同时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还在继续。周先生表示,“我没想到一辈子与古代家具及木材打交道,我并不是木材学家,更不是植物学家。所有的写作与思考,应源于使命感。这两本书,耗掉了我几十年鲜活的生命。”“百舍重趼而不敢息。对于木材的历史与文化和中国古代经典家具的研究,应是一门年轻的学问,真正艰苦的研究还在后头。”

周先生一再强调,一个人生在世,要有使命感,要有理想,要有热情。《木典》之外,他已完成《雍正家具十三年》(上下册,120万字,已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和《乾隆家具六十年》(10卷本,近800万字,待出版),下一步的工作也已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本文除采访周默外,还参考微信公众号“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文章《新书推荐|<木典>:见木知性》,“爱悦读•云分享——强国荐书”专栏的文章《强国荐书丨周默荐<木鉴><木典>:见木知性》,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研习社”的文章《百舍重趼不敢息|<木典—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研究>周默签名钤印本钜惠首发!》)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