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古代建筑史和绘画史的跨学科成果:《中国古代界画研究》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7月2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界画是中国绘画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有人评价其是被逐渐湮没的遗珍。中国城市出版社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古代界画研究》既对界画史进行了深度研究,也呈现了界画与古代建筑的关系,填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绘画史两个领域的研究缺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它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为了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百道网专访了《中国古代界画研究》作者王贵祥、责编董苏华和孙书妍,请他们讲述界画研究的现状,以及本书的出版故事。

《中国古代界画研究》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贵祥,李菁 著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界画是中国山水画中一个独特的画种,是借鉴建筑绘图方法,用毛笔借助界尺所绘,把宫苑、殿阁、塔寺与舟桥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美的屋顶、细致的勾栏,甚至还可以看到准确与恰当的檐下斗栱、门窗格栅等的细节。

不过,界画并非像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画那样,是用来作为建筑工程的借鉴与参考的,而是画家对真实建筑细致观察之后的再创作,是对当时帝王宫苑、寺观楼阁的一种富于想象力的,甚至某种无拘无束的再现。

2021年底,中国城市出版社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出版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和李菁博士合作撰写的《中国古代界画研究》,它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本书是研究界画与古代建筑关系,以及界画史的一个重要成果,其主要内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字与绘画史料中所见唐宋、辽金与元明木构建筑的空间、结构、造型与装饰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本书从古代建筑造型、空间与结构的基本原则出发,对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界画加以系统的梳理、分析,从建筑学与古代建筑结构的角度,对界画中的建筑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中发现一些现已不存的古代建筑艺术与技术成就,并是首次发表中国古代界画中重要建筑群与建筑单体、典型建筑类型等的复原与虚拟再现成果。

百道网专访了《中国古代界画研究》作者王贵祥、责编董苏华和孙书妍,请他们讲述界画研究的现状,以及本书的出版故事。

《中国古代界画研究》作者 王贵祥

《中国古代界画研究》作者 李菁

界画:借助古代人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

纵观中国界画的发展历史,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建筑绘画,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起始于隋唐时期,至迟在五代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新的画种——中国界画。从现有的资料观察,中国界画,发端于五代时期,鼎盛于宋、元时期,自明代虽仍有余绪,但似乎已经开始趋于衰落,到了清代,中国界画仍有作品问世,但其艺术的品位及绘画的技巧,似乎已经是日落西山。个中原因,不仅是因为界画逐渐被日益兴起的文人画挤压得渐趋边缘化,而且,也开始渐渐淡出传统中国画画坛。

但是,无论如何,在中国界画臻于鼎盛的两宋与金元数百年间,还是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古代界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一支,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宋元时期古代宫苑建筑组群,与楼阁、台榭建筑单体的空间、造型、结构与装饰细部的珍贵图像,成为今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者研究与理解宋元时期建筑的重要形象资料。

在本书“结语”中,王贵祥介绍称,中国界画的兴衰,几乎与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相同的命运。界画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也恰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自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日渐兴起,纯粹表现大山大水自然风貌的山水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金碧山水,也开始渐渐趋于衰落。明清两代的山水画虽然在文人画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着,却也因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的兴起与冲击,使得画家们日渐沉迷于一山一石、一竹一树的秀奇与怪异,以凸显画家自身的个性追求,而不再钟情于雄阔的千里江山,或厚重的重峦叠嶂了,因而,似乎也再难见五代至宋元时期山水画中所显露的那种宏大浑厚与气势磅礴的景象。同时,随着中国山水画渐渐兴起的中国界画,则随着文人趣味的转移,渐渐被弃为陌路。明清时期以来,对山水画—界画创作作更深一步,或更高层次探索的画家越来越少,直至最终归于寂灭;自清代晚期以来,从事界画创作的画家或画作,几如凤毛麟角一般,难于发现了。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界画,始终没有能够像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兴起的西方建筑画那样,渐渐与建筑师们的建筑创作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建筑创作的某种重要工具。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界画,始终游离于建筑创作之外。“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界画画家,真正将自己的作品付诸实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界画与其所表现对象及其产生过程——建筑创作与建造——相脱节。随着20世纪的欧风东渐,中国传统建筑本身也开始渐渐退出建筑发展的历史舞台,则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一支——中国界画,也渐渐销声匿迹,再也没有重新振兴的机会与可能了。”王贵祥说。

从中国绘画史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界画的再审视与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为了给趋于逝灭的中国界画创作唱挽歌,而是为了从中发现与探索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谈到写作《中国古代界画研究》的初衷,王贵祥表示,他研究界画的本意,是希望借助古代人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古代建筑,或了解古代建筑匠师们,在建筑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造型处理,以及装饰细部上,曾经创作或探索过哪些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目睹的建筑案例与细部做法,从而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了解。

材料整理的锱铢必较,历史图卷的仔细甄别,画面构成的艰辛探索

《中国古代界画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跨学科性学术研究课题,它最初的设想者与提出者,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吴文侯先生。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图书编辑,吴文侯对某些未解的跨学科学术课题,有着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改革开放前后就希望策划一本界画研究的图书,只是一直以来没有找到合适的作者。多年之后,该社编辑董苏华邀请已退休的吴文侯帮忙审稿,两人在闲聊时,吴文侯透露了自己一直想做界画书籍的夙愿。董苏华在调研了图书市场后发现,建筑界的研究较少涉猎界画,出版一本从建筑史和美术史的双重角度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界画史的著作不仅可以填补空白,对于弘扬、宣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所助益,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史料性,因此觉得这一选题极有价值,但这种跨学科的图书对于作者和编辑的难度都很大,遂邀请了在建筑史方面经验资深的王贵祥编撰、吴文侯作为顾问。

刚开始,王贵祥还不太敢于触碰这样一个特殊的学术领域,因为美术史对于从事建筑史研究的人来说,毕竟是一个非常生疏的领域。“王老师没有马上答应,他说自己的研究虽然对这一领域有所涉猎,但是没有达到编写成书的深度,所以要回去考虑考虑。他所谓的考虑没有停留在嘴上,他回去后花了数万元资金购买各种图集,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咨询多位建筑史、绘画界的名家,研究到一定程度了才回复说这个事儿可行。”董苏华回忆道,王贵祥治学严谨、科学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吴文侯与董苏华的反复鼓励与催促下,王贵祥和他曾经的学生李菁博士,将这一项目承担了下来,并将这一研究,纳入了王贵祥当时正在主持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文字与绘画中所见唐宋、辽金与元明木构建筑的空间、结构、造型与装饰研究”(项目批准号:51378276)之中,从而使得这一研究得以完成,并取得了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成果。“这样一本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尝试性专著,从开始构思,到搜集材料并开展分析研究,前后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其中的茫然、迷惑、惆怅,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材料整理的锱铢必较,历史图卷的仔细甄别,画面构成的艰辛探索等,或许是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与写作的学人,都可能体验过的。”王贵祥这样表示。

中国古代界画,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支,以一种较之山水画或人物画更为繁缛的画笔、更为精致的画技,与更为独特的视角,将许多早已不存于世的古代建筑,用精美的笔触与细密的线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目睹了古人眼中的汉宫秋月、唐皇避暑、清明上河、苏杭繁华、蓬莱仙境、蓬岛瑶台的种种建筑景象,甚至看到了山中隐寺、水边亭榭、河上龙 舟、瀑边磨坊、林中村舍的种种景象。因而,可以说,历代中国界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建筑史学术研究内涵,也有着透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价值。古人笔下所描述 的山河、宫苑、寺观、村落等万千景象,都可以在历代的界画艺术作品中,一窥其真实的历史形象。

在《中国古代界画研究》中,作者还对界画的绘制方法,以及其所绘制的古代房屋的原初状况,作了一些回溯性的探讨研究。通过对特别遴选出的界画加以仔细的分析解剖,从而对其绘画过程作一个实例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还原这幅画的绘制过程,还可以回溯画面中所表现之建筑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附属的小木作及装饰构件,如门窗、勾栏、斗栱等的尺寸,甚至反推出其当时可能采用的大木作营造之用材标准。在这一基础上,作者还尝试着将画面中的建筑组群,或单体建筑物,加以研究性复原。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古代界画绘制工艺与技法的一个探讨性研究,也是对一些已经消失了的特殊古代建筑群,或古代建筑物,如水磨磨坊建筑等,做了一次具有建筑历史与建筑考古学意义的探究。尽管这些探究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但这毕竟是建筑史学界一次全新的尝试,是建筑史与美术史学术研究上的一种突破。

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性复原,弥补了学界对于建筑史的认识不足

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精髓,是从事艺术史与技术史学术研究者们的重要历史责任。将中国建筑史与中国界画的历史与研究加以结合,就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建筑史研究与绘画史研究的视野,以更开阔和深入的视角,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发 展历史,从而也对中国绘画史上的界画发展史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对古人绘 制界画的方式与技法的探讨,或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界画中所表现的建筑空间、形体与结构之 可能原状的复原性探讨,或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古人在建筑空间组织上的机敏与巧妙,或房屋建构技术上的精致与细密。甚至,还有可能追溯古代工匠们在建筑构造与建筑装饰处理上的一些已经失传的技术与工艺。

在编辑本书过程中,孙书妍访求文学专家,仔细核对全书所引古文,对引文中的讹误一一发现并请作者核对纠正,表现了编辑高度的责任心与专业精神,让王贵祥印象深刻。而通过这次的研究与写作,他收获的最深体悟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创造比我们现在知道的更宏伟、更辉煌。界画保存的建筑信息,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在古代建筑石结构和木结构上达到的成就。王贵祥通过它们发现,建筑史上滕王阁图、岳阳楼图、黄鹤楼图里显示的楼型、构造,实际上比我们之前想象的宏大和复杂得多。王贵祥尝试了对武则天明堂、乾阳殿、乾元殿、大安宫等建筑进行研究性复原,复原后的模型十分巨大,并且体现出令人震撼的古人的建筑水准,这些信息弥补了学界对于建筑史的认识不足。

“如果说,我们在这本书里所尝试的这些研究,有可能不仅对于读者了解与学习中国古代界画的历史,或了解中国界画在表达古代建筑上的特殊作用有所帮助,而且,对于人们在传承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包括学习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建筑绘画的思想与技法有所助益,则或也是对这本学术探索性著作的最大肯定与褒奖。”他表示。

孙书妍透露,古代界画的尺幅都比较大,为能充分体现出其中的建筑细部,经与美术编辑协商,将《中国古代界画研究》中比较大的界画都采用拉页的方式进行排版;为体现古代界画的古色古香,将本书的装帧做得古朴精美,使其不仅有阅读的实用性,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本书目前以网上销售为主,并专门制作了图书开箱视频放在目标读者群较为集中的网站上。2021年11月,《中国古代界画研究》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之后设计界和建筑界的诸多人士频繁致电该社发行部门,表示希望买书,为了满足这批读者的迫切需求,编辑们在图书没有大批量上市前,就将手里的数册外销,它们很快得到业内读者的喜爱。王贵祥也表示,希望这部书,不仅对建筑史学界与艺术史学界的朋友们有一些参考与借鉴价值,也对那些关心中国古代建筑,或关注古代山水画,特别是关注古代界画的朋友们,引起一些阅读的兴趣。

“当然,撰写这样一部跨学科的、具有学术探讨性的书籍,多少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冒险。读者会从不同学科的视角,阅读与审视这样一部书;在跨学科的读者群中,总有一些读者,可能会寻摘出其中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史料的爬梳与分析过程,也难免有挂一漏万的可能。但是,既然是一种带有创新色彩的尝试,我们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恳切地接受读者朋友们的批评与建议。如果能够在今后的交流中,获得不同专业背景读者们真诚的批评与反馈,使我们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思考方面得以深化,则正是我们所十分期待的。”王贵祥如是说。

(本文除了采访王贵祥、董苏华、孙书妍外,还参考《中国古代界画研究》的“绪论”和“结语”。)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