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中国·南京读书会”成功举办

2022年06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现代生活的“索居者”——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试图通过回顾怀斯的一生,通过解读他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从而走进怀斯的生活世界和笔底的艺术世界。或许,并没有某种单一、确切的风格可以用来归纳怀斯本人一生创作的大量艺术作品,但这背后隐藏的多重视觉线索,却可以通过观看本身去追问和回溯。2022年6月22日下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以这边呢新书出版为契机,举办“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中国·南京读书会”,与会嘉宾围绕怀斯的艺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与观念。

2022年6月22日下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以《现代生活的“索居者”——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新书出版为契机,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史学者以及作者刘一娴,于凤凰云书坊举办“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中国·南京读书会”,围绕着怀斯的艺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与观念。

《现代生活的索居者(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刘一娴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沈义贞,江苏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社长陈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副总编辑王林军出席本次活动;诸多专家学者: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厚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常宁生、顾丞峰、夏燕靖,副教授戴丹,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薛墨,著名设计师陈卫新参会并发言探讨;另有三位嘉宾:著名画家何多苓,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杨振宇与读者在线上见面。

黄厚明首先对于本书作者刘一娴的学术能力表示肯定,怀斯作为一位有着“恋地情结”的艺术家,其创作中带有浓烈的乡土风格。在彼时美国20世纪的现代艺术中,怀斯是一位有个性的艺术家,有意识地与主流绘画风格保持距离。同时,黄厚明认为本书对于怀斯的研究,相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下学者们的理解,提供了新一代的眼光和立场。刘一娴作为新艺术文化语境下成长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属于新生代年轻艺术史学者的新颖学术眼光。

常宁生认为,本书主要研究对象安德鲁·怀斯1917年出生,2009年去世,一生都住在费城的乡郊小镇,甚少离开。其漫长的艺术生涯面对着诸多时代变迁,而他的艺术创作确实保留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社会表现力,十分具有特色。此外,怀斯的大量作品都被美国的公共博物馆收藏,包括华盛顿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等等。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不同的特色和表现力,在西方,有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而我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对于西方艺术的理解也已经有规模地展开,本书体现了新时代下的一种理解。

顾丞峰形容怀斯是上世纪末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们想吃的一碗“饭”。其一,彼时,中国现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逻辑正由宏大叙事转变为探索个体内心的幽微世界,而怀斯的创作风格和理念聚焦于当时鲜有表达的个人世界,与庞大的时代格局无甚相关。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讨论怀斯,这实际上出自一种切实的文化和心理需求,画家之间的模仿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二,怀斯的创作承载起当时中国艺术家所追寻的一种故土情结,他的许多画作无主题,表现对象只是承载物,而这种表达手段恰恰吻合了八十年代初期,国内艺术创作想要从表现时代背景中挣脱出来的愿望,从而呈现纯个人化、内心化的情感。其三,所谓的“乡土”对于他者来说是美术和文学上的风格,对于怀斯来说也许只是他的身边即景,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引进、冲突和误读。顾丞峰鼓励作者将怀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发掘,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形象确立是十分复杂的现象。

著名画家何多苓作为特邀嘉宾,以专业画家的眼光,追忆了自己在八十年代初期作为一名学生初见怀斯作品时的心路历程。他指出自己最早是在《世界美术》杂志上看到一张《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印刷品,其画法和形式感给他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远非传统的学院派表现手法。怀斯的线条构成极具概括性,表现对象内部则没有明显的虚实关系。同时,何多苓剖析了怀斯艺术所具备的一种“出世感”,评价了怀斯本人对于世俗眼光和主流艺术评价的漠视和疏离态度。

吕澎认为,中西方艺术创作的互相研究和互相阅读,印证了观照世界的内在需求的一致性。怀斯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则证明了这点。20世纪八十年代,怀斯的创作契合了当时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内在精神需求。彼时的中国艺术家们在焕然一新的时代下,亟需对人性进行含蓄的内在审视,对难以说清楚的感性体验进行表达,基于这种自我内在的需要,中国的文艺创作者主动接受外来文艺作品的冲击和影响。有鉴于此,吕澎期待作者在将来的研究中,把怀斯放在中国的现当代语境中深入研究,不失为一种可靠的全新研究路径。

杨振宇认为,《现代生活的“索居者”》既是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本读来赏心悦目的书。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界对于怀斯的阅读角度是多样的,年轻学者需要沉静下来在史海中挖掘和整理,将研究视野向前推进,将艺术史的缝隙勾连起来,也将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相互交流纳入研究范畴。像怀斯这样一个很难界定的现代主义者,由于其艺术风格难以简单归类,对他的研究远远不足。《现代生活的“索居者”》能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展开“细读”,并对诸如抽象与具象这些艺术概念,能够结合作品的分析,展开有意味的论述。艺术史家T. J. 克拉克就在其《瞥见死神》一书中,曾反思过那种体系性理论笼罩之下的艺术写作问题,他希望自己能够回到作品的细节中来。一娴显然是个善于写作的艺术史学者,她将艺术史梳理、理论表述、作品细读……融为一体,表现出令人期待的学术研究潜力。今天大家能够欢聚一堂读书论艺,是要特别感谢一娴的这本《现代生活的“索居者”》。

夏燕靖高度肯定了本书的行文逻辑和可读性,认为刘一娴作为年轻学者,身上并未沾染一些学术装饰的“习气”,其书稿中句式简洁明了,没有“掉书袋”,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本书书题将怀斯比喻为现代生活的“索居者”十分贴切,索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味着脱离一般的朋友,是种闲散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怀斯这位艺术家,夏燕靖结合自己四十余年的绘画和理论教学经历,指出其创作中干湿画法结合,画面制作十分特别,认为怀斯的素描功力帮助解决了其画面造型问题,实现了从素描向色彩表现的转变。其次,怀斯的绘画启发艺术实践者意识到,“身边就是景物”,普通的对象可以走进画面,光、色相互形成了画面的立体效果。最后,夏燕靖鼓励未来的学者们将自己从“治学者”培养成“写作者”,点出写作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薛墨指出书中将怀斯和另一位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普相比较,不仅探讨了两人的创作风格特点,同时在比较研究中,又向读者呈现了两位艺术家一生中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使得整篇书稿丰满有趣。

戴丹则表示全书文字细腻,有轻灵之气,同时他提出,年轻学者在研究艺术史时,需要有意识的构建研究对象创作的“情境逻辑”,研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时要特别注意“情境还原”。

陈卫新表示作为一个读者,从新书中得到的感悟可以从三方面概括:一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二是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三是家庭生活背景。从怀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些词的重叠与互证。

沈义贞指出,一切的文学艺术不管是诗歌丶小说丶散文丶戏剧丶影视丶绘画丶雕塑丶音乐等在基本的艺术原理上其实都是相通的。在刘一娴同学的书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现实主义。近期中外各类艺术的一个共同趋势证明了现实主义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是生命体验。文艺创作源于生命冲动,而生命体验是生命冲动的基础。刘一娴今后的研究如果能从这两个方面深入思考,数年之后她对怀斯的解读可能又是另一番风景。

青年艺术史学者刘一娴的新作《现代生活的“索居者”——安德鲁·怀斯的艺术世界》以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脉络为线索,在剖析艺术家风格的同时,展现出怀斯作为一个独特的现代社会个体的生活态度与艺术创作理念。

刘一娴向现场读者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与专业学习体会。

编辑:佑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