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詹天佑与中国工程科学》:书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国情怀、杰出贡献

2022年06月2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詹天佑与中国工程科学》主要介绍了詹天佑的生平、从事铁路建设、创建中华工程师会等贡献,书中不仅有丰富的论文专著资料,还有大量源自中外图书馆、国内多地詹天佑故居纪念馆的珍贵史料,书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国情怀、一生成就。

《詹天佑与中国工程科学》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斌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詹天佑是中国工程科学的先驱,他最为人称道的业绩是主持修筑了第一条由中国人独立建设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他也因此享有“中国铁路之父”的盛名。中国铁路自19世纪下半年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艰难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从最初完全依赖外国技术,到今天已实现技术自主并具备技术创新和技术出口能力,其背后是中国工程科学这百余年的发展与腾飞。我们今天在充分享受工程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回顾和考察工程科学在近代中国建立与发展的历程,不仅有学术意义,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关于工程科学

“工程”一词,简单地解释,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其相对应的英文单词“engineering”,可译为“工程”或“工程学”,《大美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透过研究、经验及实务而获得在数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学识,并可配合判断力发展出一套方法,来经济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的解释为“应用科学原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专门技术”。

关于“工程科学”,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钱学森认为“工程科学”最重要的本质是“将基础科学中的真理转化为人类福利的实际方法的技能”,它“把工程技术中的宝贵经验和初步理论精炼成具有比较普遍意义的规律”,这些规律可能包含一些自然科学还没有的东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珠江将“工程科学”定义为“工程中运用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工程科学从事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即如何把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提供的知识具体应用于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举例来说明,结构力学是基础科学,结构设计是工程科学,具体结构的设计则是工程实践。

工程作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古已有之。但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由于工程属于工匠的活动范围,而科学为学者的领地,两者基本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而且当时的科学尚未发展到足以指导技术实践的程度,工程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工匠世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及技能技巧。工业革命的兴起,确立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技术革新受到鼓励。随着工程及生产活动的专门化、复杂化程度及知识含量的不断提高,仅靠工匠的经验和技艺已不能满足技术革新的要求。工匠们开始关注自然科学的进展,以便寻求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理论日趋成熟,有些领域的理论成果已经走在技术的前面,具备了指导工程和生产实践的功能;促进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社会建制(如大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等)已初步形成,作为学者的科学家也开始关注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于是,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开始融合,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而产生出的工程科学逐渐兴起。传统上,工程科学包括四个主要的工程学科,即土木、机械、电气和化学工程,后来又发展出航空、农业、生物、陶瓷、电机、材料、冶金、工业工程等学科。就世界范围而言,工程科学在科学领域开始占有不可低估的比重。

按学科划分,铁路属于土木工程。基于铁路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笔者选取铁路工程作为本研究的中心。而提到中国铁路,必然离不开一位标志性人物——詹天佑。作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不仅在铁路建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更在中国工程科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往关于詹天佑的研究,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重在歌颂詹天佑个人对于中国铁路发展的贡献,尚缺乏从工程科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本研究主要考察詹天佑在发展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创建中华工程师学会、统一铁路技术标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兼之论述中国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进而考察詹天佑对于中国工程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学术史回顾

1.关于詹天佑的研究

有关詹天佑先生的生平研究,在他去世的当年,有两篇传记性质的文章发表,其一是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汉阳铁厂会计杨铨撰写的《詹天佑传》,其二是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京汉铁路工务处处长、詹天佑的女婿王金职用英文撰写的Memoir of Tien Yow Jeme。两篇传记均比较简短,主要追述了詹天佑从事铁路建设的一生。抗战时期,吴承洛撰写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师学会续篇》文末附有《詹天佑先生传》,简述了詹天佑对中国自力更生进行工程建设和对中国工程学术的倡导,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1977年,我国台湾铁路工程专家、教育家凌鸿勋与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高宗鲁合编了《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一书,书中收录了《詹天佑的生平与时代》《詹天佑先生年谱》《有关詹天佑的史料问题》等13篇文章。该书澄清了车辆自动挂钩的发明者不是詹天佑,并对凌鸿勋1961年编撰的《詹天佑先生年谱》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1979年,台湾天一出版社出版的《詹天佑传记资料(全二册)》,收录了多位作者撰写的詹天佑传记及其他相关文章,其中包括《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一书中的多篇文章。目前关于詹天佑的研究,最权威、最详细的要数詹同济等人编著的《詹天佑生平志》。该书详细考察了詹天佑的生平,包括詹天佑的家世,成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学成归国后从事铁路建设的经历,以及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创建中华工程师学会等方面。作为詹天佑的后人,詹同济掌握了丰富的史料,这也使得该书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展现詹天佑的一生。不过,该书的重点仍在铁路建设方面,其他方面的论述不够深入。

经盛鸿的《詹天佑评传》在叙述詹天佑生平的基础上,又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科技与管理思想、教育与人才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等做了论述与分析。该书指出,詹天佑不仅以开创中国自建铁路——京张铁路的光辉成就鼓舞了中华民族,而且以其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光照后人。

段海龙的博士学位论文《京绥铁路研究(1905—1937)》详细考察了京张、京绥铁路的修建过程,分析了京绥铁路的车辆和运营情况,探讨了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文中对詹天佑在京绥铁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较多关注。其他一些著作,如徐启恒和李希泌合著的《詹天佑和中国铁路》、谢放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都着重叙述了詹天佑建设京张铁路的经过。

宓汝成先生的《中国近代工程技术界的一代宗师詹天佑》以詹天佑的日记、书信和文章为主要依据,概述了詹天佑一生的业绩,颂扬他为“中国近代工程技术界的一代宗师”。钟少华的《浅谈詹天佑先生的科技方法》以京张铁路建设为主要考察对象,从中归纳总结出詹天佑的科技方法有三,即亲自勘测与天才设计、因地制宜、严格热心组织。杨文生、李新月的《詹天佑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论述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史上首次提出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指出这些思想不仅指导和影响了詹天佑一生的铁路建设与管理活动,也对中国的铁路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杨文生的另一篇论文《论詹天佑成功修建京张铁路的主客观因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詹天佑成为自主修建中国铁路第一人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得天独厚的求学经历、卓有成效的铁路工程实践、最大化争取统治者的信任与支持、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队伍等,客观因素如受命于进退维谷之际、在职权范围内“可以独断独行,无人制其肘”、其官衔便利了同地方官吏的沟通与协调,以及人工、物料与用地的价格低廉等。

在相关史料整理方面,依然要首推詹同济先生的工作,经他整理编译出版的有《詹天佑文选》《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詹天佑日记书信选集》《詹天佑书信选集》《詹天佑大江南北主持筑路文献资料集》等。另外,还有詹天佑纪念馆编辑出版的《詹天佑文集》等。

2.关于中华工程师学会的研究

中华工程师学会创立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詹天佑任首任会长。1913年11月出版的《中华工程师会报告》第1期中,刊有专文《中华工程师会缘起》,对学会的成立情况做了介绍。1916年,詹天佑在中华工程师学会第四届常年大会的演说中,对学会的成立背景做了补充说明。

1931年,在北京的中华工程师学会与1918年成立于纽约、1923年迁回上海的中国工程学会合并,组建新的中国工程师学会,设于南京,后迁至重庆。194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由专门会员撰述中国三十年来各类重要工程的发展情况,编成三十周年纪念专刊《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迫于战时困难,1948年才出版。专刊收录了吴承洛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成文于1941年)及《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师学会续篇》(以下简称《续篇》,成文于1944年)。前者探讨了中国工程学术团体设立之意义,回顾了中华工程师学会领导时期、中国工程学会领导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的各阶段发展,总结了历届年会的活动情形。其中关于中华工程师学会,作者梳理了其创立和发展、会刊、组织及领导地位的消长。《续篇》接续叙述了学会1942年以后的发展,并介绍了美洲分会的情况,还包括两篇传记——吴承洛撰写的《詹天佑先生传》和茅以升撰写的《陈体诚先生传》。

1950年,中国工程师学会作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科学团体”被迫解散。此后,其历史被长期尘封,鲜有人问津。直到1983年,前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后任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的茅以升撰写《中国工程师学会简史》一文,这段历史才被重新提起。这都得益于全国各级政协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史资料征集、整理、编辑工作。茅以升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和历次年会做了简要梳理,并总结了学会的特点。不过,该文是回忆性文章,对早期的中华工程师学会的叙述较少。

1985年,曾协助茅以升整理《中国工程师学会简史》,并受茅先生嘱托对学会历史进行研究的钟少华发表《中国工程师学会》一文。虽然在学会历史沿革及学会特点总结方面,钟少华的这篇文章未能超越茅以升的文章,但他依据原始资料整理而成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编年表”和“中国工程师学会历任会长简介”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该文同样对早期的中华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涉及较少。

1986年11月,中国首届“工程师素质与能力”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吕强、刘玉劲的论文《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作用及其启示》对学会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学会的历史沿革同样没有深入研究。

刘华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工程学会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梳理了中国工程学会的历史沿革,并将学会置于工程学本土化及近代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由于研究重点是中国工程学会,故对早期的中华工程师学会的论述较少。

房正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在大量调查中国工程师学会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细致考察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的历史背景,按照三个时期(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对学会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运作情况,并总结了其历史贡献。论文的重点放在第三个时期,而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只作为一小节内容,未深入展开。

邹乐华的博士学位论文《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围绕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历程,系统考察了该学会在领导组织工程师群体、推进工程教育、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推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与进步等方面的贡献,探讨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于兆福的硕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论述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兴起,分析了学会发展的阶段性、历史贡献和局限性。史璐霞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体制化建设研究(1912—1950)》对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建设、研究与交流体制、教育与奖励体制分别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各项体制化建设进行了审视。

此外,还有一些与中国工程师学会相关的研究,如范柏樟、黄启文的《三十年代的一次科学盛会》,唐凌的《抗战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一次盛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第12届年会在桂林》,苏俊斌、曹南燕的《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的变迁——关于〈中国工程师信条〉1933—1996年修订的技术与社会考察》等。

3.关于中国近代铁路技术标准的研究

中国近代铁路因借款关系,各条铁路线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不一。詹天佑自清末领导京张铁路建设起,就做了很多统一铁路技术标准的工作。民国时期,詹天佑担任交通部技监,主持铁路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这是中国铁路统一技术标准工作之始。

曾鲲化的《中国铁路史》较为全面和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铁路的产生和早期争议、铁路管理机关、铁路教育、铁路建设、运输、财政、法规、交涉,以及各条国有、民办和外国承办铁路线的情况。在“建设”一章有“铁路建筑及设备之统一”和“铁路轨制”两节,概述了北洋交通部铁路法规委员会、审订铁路法规会、铁路技术委员会在统一铁路法规和技术方面的工作及其成果,以及清末邮传部拟订《中国铁路轨制章程》的经过。

谢彬的《中国铁道史》主要介绍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权的侵略,中国相应的管理、法规、铁路网规划、财政,以及中国各条国有、民办、外国承办铁路线的情况。对于涉及铁路技术标准的内容,如《中国铁路轨制章程》《国有铁路建筑标准及规则》等,仅仅一带而过,并未展开叙述。

凌鸿勋的《中国铁路志》概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并分述各铁路的沿革,对铁路建设规划、铁路法规、铁路管理机构及制度、铁路会计等都分别用专门章节进行叙述,线索较为清晰,且论及轨距、一般技术标准、轨重与桥梁载重等,但受篇幅所限,未深入论述。

萨福均在《三十年来中国之铁路工程》一文中,从中国工程师发展、中国铁路建筑标准、中国铁路旧线改造及新线建设四个方面,论述民国以来的铁路发展。其中第二章,清晰梳理了中国铁路建筑标准的制定、修正和增补的过程,介绍了所定各项标准的要点。

黄华平的《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这一研究视角,从制度变迁、制度建构、制度效益及制度评述四个层面,对国民政府铁道部的产生过程、工作内容以及其对近代中国铁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书中对于民国时期铁路技术标准的设立和铁路管理的改善做了论述,重点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詹同济在《詹天佑生平志》一书中,论及詹天佑在清末修筑京张铁路时期和在民国担任交通部技监时期在统一铁路技术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该书作为人物传记,对詹天佑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内容丰富。

方一兵的《中国近代铁路钢轨材料技术演变及文物价值研究》以现存钢轨文物为对象,梳理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近代铁路钢轨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演变过程,并与同时期欧美标准进行比较,探讨现存近代钢轨的文物价值。

本书作者的《北洋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述评》一文论述了北洋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在统一铁路技术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认为技术标准化工作以中国铁路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与前提,同时受到西方列强和国内政局的较大影响。

4.关于中国近代工程教育的研究

工程科学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工程教育的发展。1936年,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发表《四十年来之中国工程教育》,以1895年北洋工学院前身天津中西学堂的建立作为中国工程教育之始,简要回顾了中国工程教育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对国内各工科大学和各大学的工科教育,按专业设置、地域分布等,进行了分类统计,概述了工程专业和学制发展,并与英美和日本做了简单比较。

抗战时期,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在《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发表《三十年来之工程教育》,先简要回顾清末工程教育的沿革,而后分三个阶段论述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统计学校、专业人数等情况,讨论学制改革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陈立夫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设立和癸卯学制颁行)为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建立之年。

董光璧主编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有一篇文章《科技教育的产生》,涉及工业技术学堂、新兴大学和癸卯学制等内容。吴熙敬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中有一章专述晚清、民国至新中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发展和成就。

汪广仁的《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叙述了我国早期的初级、中级技术学校和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历史地位。刘文渊和欧阳军喜的《旧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纲要》按缘起、形成、工专发展与“改大”、提倡理工四个阶段,对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做了粗略考察。王文娟和雷庆的《论中国近代工程教育体系的两种范式》区分了中国近代工程教育体系构建中“人文统合范式”和“科学分立范式”的差异,分析了两者的优势与不足。刘蓉洁的《癸卯学制与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制度的确立》详细论述了癸卯学制的内容和意义,认为癸卯学制为20世纪初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立了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制度。

张毅和易紫编著的《中国铁路教育的诞生和发展(1871—1949)》概述了中国铁路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别论述了铁路留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铁路职业技术教育、铁路中小学教育和铁路职工教育。

林庆元的《福建船政局史稿》论述了船政局从初创、发展到停滞、衰落的历史,其中包括船政学堂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沈岩的《船政学堂》考察了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学生培养和留学教育,评价了船政学堂的成就,并分析了其教育模式。郭明帅的硕士学位论文《马尾船政学堂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的地位分析》主要考察船政学堂对培养工程人才的作用,评价其在中国工程教育史上的地位。李明洋的博士学位论文《造舰与育才:福州船政及其法国来源》考察了福州船政局的建设及其对法国技术教育模式的移植。

史贵全以其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完成的专著《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通过深入发掘相关史料,考察了中国工程教育从萌芽到确立、发展和抗战时期及战后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从1866年至1949年),并对工科研究生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分析与探讨了高等工程教育思想和高等工程院校的科学研究。该书作为一部系统性研究专著,着重从整体上探讨工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演变原因,评析其利弊得失、历史地位与影响。

方家峰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以教育现代化理论和现代系统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系统研究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早期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以“西方化”为手段实现国际化、以传统文化和教育为本土化诉求的基本资源、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贯穿始终、社会影响多元化特征明显等总体特点。该文较多关注了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

有关中国教育史和工程教育史的史料整理成果较为丰富。最早见于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3—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朱有瓛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共4辑7册。1991—199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元晖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共10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由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其教育分册包含高等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此外还有很多高校的校史资料,如《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山西大学百年纪事(1902—2002)》《北京大学史料》《西南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第1卷》《北方交通大学八十年(1909—1989)》等。

三、本书结构

本书共分6章。第一章叙述詹天佑的家世,并讲述了詹天佑作为晚清留美幼童在美国的留学生涯。第二章叙述詹天佑回国后,先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广东水陆师学堂学习、教学,而后参与关内外铁路建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及其后奔走全国各地主持和协助铁路建设的经历,并对清末民初的铁路发展做一小结。第三章叙述詹天佑创办中华工程师学会的历程,并介绍学会的组织发展、学术活动开展,以及后来与中国工程学会合并等情况。第四章叙述詹天佑在清末统一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持北洋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北洋交通部统一铁路管理的工作。第五章叙述中国工程教育的建立和早期发展。第六章为结语。

编辑:柏云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