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古琴绝响》:历史书写与时代有效勾连

作者:周小沐   2022年06月2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红色少年丛书:古琴绝响》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伟创作,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代古琴世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守护、传承古琴文化的动人故事。湖北省新洲区双柳街殷店小学教师周小沐从选题、语言、阅读体验、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评论解析。

《红色少年丛书:古琴绝响》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李伟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红色少年丛书:古琴绝响》是一部将红色题材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青少年主题小说。作家李伟面对本书在主题纯粹的前提下,叙事姿态难以把握,年代久远的异质性生活、神秘而高古的琴音、超出儿童认知的复杂战争带给儿童阅读障碍的各种难题,克服书写困窘,在面对历史的当代表达上,探寻出一条历史书写与时代有效勾连的路径。

首先,以儿童本位出发,挑选富有童趣的素材,消除异质性生活给小读者阅读带来的不舒适。儿童小说的高下,有时就在于童心、童趣上的较量。童心、童趣是作家天生的特质,培养不出来。《古琴绝响》讲述一个古琴世家、一个孩子施宇尘跟着爷爷学琴、护琴的故事,大背景是抗战中的武汉保卫战。小说与孩子心意相通,无年代隔膜的细节,规避了陌生化叙事阻碍阅读。譬如:施宇尘学琴贪玩,用琴弦切西瓜,横一下竖一下,麻将大小的“一口脆”就出炉了。小说中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施宇尘在黑屋里的活动,这对当今孩子是陌生的,作者落笔在施宇尘的吃喝上,他怎样找到食盒,怎样嗅到樟木盖子香味打开大茶壶,连房梁上的老鼠也写得别有趣味,用童心打通了陌生化的叙述通道。

其次,把高古、神秘的古琴技艺,稀释成浅语化表达。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的七根弦代表什么,外观尺寸代表什么,一些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施宇尘的爷爷没有繁复讲解其中的奥义,只是沉浸式带着施宇尘,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传授各种技艺。比如:古琴弹奏的“跪指”技法、每年夏天要把古琴拿出来“享风”、弹房梁古琴、打开“三巴掌锁”、将鹅掌楸放在黑屋去除杂念,等等,作者采用线性结构,不枝不蔓,叙述多用短句,语言清浅、晓畅,要言不烦,画面感、动作感、代入感得以彰显。

再次,通过浓郁的地域风情刻画,激发读者情感体验。施宇尘过六岁生日时,遵循“六岁下床轿子抬,长大以后富贵来”的习俗,生日当天,几个半大小子把他抱上圆椅,抬到八仙桌上,戏剧感极强。小说发生地在鄂东,鄂东的民风民情亘古不变,现在还流传着“抓周”“搭红”“六岁轿”“站徛桶”“花朝节”等习俗,这些习俗具有普适性,无年代感,是作家写作经验的表呈,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主角大都以孩子为主,毫无隔膜。凸显习俗,也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孩子也会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时代变迁。

最后,将战争的复杂性通过儿童的日常侧面展现。小说中,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抗战,而是通过侧面描绘,再现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譬如:鬼子“文物搜集员”收集文物和“宣抚班长”强迫小学生只使用日文课本,表现战争期间日本对我国文化的入侵和掠夺。还有大冬天“背冰”,施宇尘反抗奴役,被“宣抚班长”惩罚,他毫无惧色,哪怕冰块和后背渐渐冻成一体。这是一个孩子对侵略者的无声反抗,文字充满张力,场面震撼人心。

写历史小说,要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李伟的要求是苛刻的,他说他笔下大事不虚,小事也不虚。所以,这部小说有非虚构的特质。

怎样让红色历史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怎样让普通人守护传统文化的光亮照进孩子们的精神视域,这部小说呈现的限度意识——不超出儿童的审美认知,不轻视儿童的阅读期待,对儿童小说主题作品书写有启发意义。

作者:周小沐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