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向往启蒙理性,怀疑一切,反感刻奇——上海译文米兰·昆德拉文集中的忧伤与锋利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7月0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法国记者,作家阿丽亚娜·舍曼(Ariane Chemin)曾撰写多部人物传记,包括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美国女演员珍·茜宝等,2022年4月,她创作的《寻找米兰·昆德拉》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同时,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推出新版米兰·昆德拉文集,首批出版五种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慢》《无知》《小说的艺术》。昆德拉和他的作品有怎样的魅力?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文化意义为何?

米兰·昆德拉

在疫情肆虐和冷战阴影下,这本传记“唤醒”读者勘探存在的意义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三十七年以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他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泳池边阿涅丝的手势,卡列宁的微笑……他笔下的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他本人却成了一个幽灵作家。他为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的经历有牵连的百年历史贴上了封条。

《寻找米兰·昆德拉》的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渴望能与《玩笑》的作者昆德拉相遇。为了追寻昆德拉的足迹,她一直走在寻找米兰·昆德拉的道路上,从东欧到西欧、从布拉格到雷恩、从科西嘉到美丽岛往返穿行。她结识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与她一起追忆作家的往昔岁月。她采访过知名出版商、电影人、电视主播,凭吊过遇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接触过年迈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金盆洗手的间谍特工,也聆听过德斯诺斯和阿波利奈尔的诗篇……她通过作品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又通过小说家的人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和人生,经过几许翻译迷失,从此分裂在两个祖国之间。

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出版过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学者李欧梵向国内文学界推介这位法国大文豪以来,有关米兰·昆德拉的研究热潮始终不减。

昆德拉是一个极力捍卫隐私的作家,读者对他的个人生活、人生历程都不太了解,本书首次全面披露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昆德拉往事:首次曝光的被捷克政府监听的相关档案、和两任妻子之间的情感故事、在法国以教授文学课艰难维生、被指曾经是政府“告密者”的风波等等。在一系列对作家亲身经历的记录中,再现昆德拉何以成为昆德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父亲钢琴家身份的影响,昆德拉自幼习得音乐理论并跟从名师学作曲,虽然日后成为了一名文学家,但是他的作品中弥漫着音乐特征。

《寻找米兰·昆德拉》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 阿丽亚娜·舍曼 著
译者:王东亮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寻找米兰·昆德拉》译者、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王东亮表示,关于米兰·昆德拉,也许永远不会缺少传记、探秘、评述,但是,在新冠疫情依旧肆虐全球、冷战阴影再次笼罩欧洲的当下,阿里亚娜·舍曼的《寻找米兰·昆德拉》无疑具有某种“唤醒”的功用,它让我们挂念起这位特立独行的世界文学名家的近况,让我们回忆起自己与他本人及其作品的各种“相遇”故事,也可能会让我们产生重读昆德拉的兴趣,再一次伴着他的小说去理解世界和人生,去勘探存在的意义。

他因《玩笑》一举成名,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全球发⾏量近3亿册

学界通常把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布拉格时期。此期间昆德拉创作了《玩笑》《告别圆舞曲》《好笑的爱》和《生活在别处》四部作品,《玩笑》奠定了作家在捷克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其成名作。第二,流亡法国时期。该时期走向高峰,《笑忘录》是开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代表作,赢得世界性声誉。此期间作家还努力于文学理论的思考,《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此外,便是创作了向狄德罗经典致敬的改编版《雅克和他的主人》。1988年完稿的小说《不朽》则标志着这个阶段的结束。第三,法语创作时期。这一时期昆德拉放弃母语而尝试用法语写作,完成被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慢》《身份》和《无知》。另有两部文论、随笔,小说《帷幕》及2010年出版的《相遇》。

《玩笑》是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落传统的写作风格令他一举成名。在本书中,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党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决定服毒自杀,却误服了泻药,故事以一场闹剧收场。

《玩笑(新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蔡若明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初几篇短篇小说的写作让昆德拉明白,从此以后自己将成为小说家。他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个奇怪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工因为偷墓地里的花送给情人而被逮捕。他写道:“她的形象始终没有离开我,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从这个强烈的印象出发,从他流亡时待过的矿城出发,从摩拉维亚的民间习俗出发,他写出了自己的这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出版,几个月内销售了11.7万册,对一个人口不足1500万的国家而言,这个数字相当可观。随后它在法国出版也大获成功,昆德拉作为文学家的地位就此奠定。

昆德拉曾经于1968年接受法国电视广播台的采访时,对书名做出解释:“《玩笑》,那是一个具体的玩笑——明信片——同时也指历史悲惨可笑的特性。我们经历了历史的一个巨大玩笑。我始终认为自己写了一部爱情小说。不幸的是,尤其在国外,这本书却被视为政治小说。这完全不对,当然这种爱情由历史条件所决定,而在我看来,当时的境况是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并且这些历史条件提出了新的问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被国际⽂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之⼀,⾄今发⾏量接近3亿册;《纽约时报》对其的评价:“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法文翻译家、法国文学专家许钧担任翻译,迄今为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销量已突破300万册。这本小说出版后获得巨⼤成功,被改编为电影《布拉格之恋》,由法国“国宝级”影后Juliette Binoche出演,被评为1988年美国⼗佳影片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著
译者:许钧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影响了⼀代中国⽂学青年的精神之书,莫言、王安忆、毕飞宇、李欧芃、梁文道等作家都专门写过关于昆德拉的⽂章,曾翻译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等昆德拉作品的译者景凯旋说,“有个时期,⼏乎⾔必称昆德拉”。这本小说依托二十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小说的艺术》是米兰·昆德拉的随笔代表作,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本书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小说的艺术(新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董强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十八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贵妇人和年轻骑士的故事。与之交织的是一群现代人的荒诞之夜:二十世纪的某一天,一群昆虫学家聚集在城堡酒店开研讨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笑的闹剧。

“慢是幸福的标志”,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

《慢(新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马振骋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小说讲述了流亡二十年的女主人公重返祖国捷克,归国途中在巴黎机场邂逅旧相识,然而今非昔比,被中断的故事总难再续,回归总难踏实。这是一个尤利西斯式的故事:祖国,怀旧,爱情,自我,衰老,现实等众多主题层层交织,昆德拉再度展现了他游走于轻重之间,冷静而忧伤的叙述能力。

《无知(新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许钧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捷克人的文化心理:天生具有对意义的解构能力,反感一切“刻奇”

以关键词建构小说是昆德拉创作的一大特色,学者们常用“政治”和“性爱”作为解读其小说的两个关键词或者说两条途径,昆德拉游刃有余地在这两类题材间探索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借以完成通过小说写作实现哲学探索的雄心。翻译家、研究者景凯旋指出,迄今为止,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和产品,都是为了解决人的必死性问题,金字塔墓穴里的壁画,康德的星空和道德律,其实都是指向不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人于是建立起自己的意义世界。然而,人们往往就喜欢在意义领域寻求一个高于常识的判断。这,就是昆德拉的思考方向。他找到一个概念,用来指称这种人对意义世界的渴望,这个词即Kitsch,景凯旋将它译成“刻奇”。

按照一种通行的说法,这个词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原义指保存下一些破烂,作为自己一生中某个事件的纪念。西文词典的解释是指那些拙劣的、造作的艺术作品。所以译成“媚俗”,用来指大众文化的品位,也未尝不可。在西方,刻奇一般是指中产阶级的现代性,中产阶级的艺术品位。昆德拉重新阐释了刻奇这个词,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他说,刻奇是排斥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如“大便”这样的词,以前是不能出现在印刷品中的,因为它没有意义,不是本质。作者在书中写了两滴泪,第一滴泪是看见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第二滴泪是和所有人类在一起,为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这第二滴泪就是刻奇。它要求整齐划一,排斥一切个人性。简单地说,刻奇是一种伪崇高。

“捷克人的文化心理来自其历史,汇合了斯拉夫、天主教和犹太人三大文化,又接受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所以,他们不喜欢绝对的事物,夸张的情感。天生具有对意义的解构能力,反感一切刻奇。”景凯旋说。以昆德拉的作品为例,《生活在别处》是从美学上解释二十世纪革命的发生。书中写了青春、爱情和革命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个人心理的成长过程。作者发现,诗歌的思维方式就是生活在别处,是刻奇。主人公从文学之路走上革命之路,最终出卖自己的女友。他不是一个平庸的诗人,但他对人的神性的追求却导致了反人性。所以,诗歌的遭遇就是现代史的遭遇,如昆德拉所说,这是一个“诗人与刽子手联合统治的时代”。这说明,刻奇会屏蔽常识,甚至扭曲人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采用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其中写了四个人,特丽莎与弗兰茨属于刻奇的类型,特丽莎最难堪的记忆是,小时候,母亲在房间里脱光衣服走来走去,响亮地放屁。她后来坚决要回到苏联占领的祖国。托马斯与萨宾娜是反刻奇的类型,拒绝在抗议书上签字,拒绝加入国外的异议活动。托马斯后来有所变化,随特丽莎回到祖国,到农村安家。萨宾娜则始终如一,对故土的兴趣越来越少,最后独自漂流海外,在孤独中死去。她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不相信任何价值和意义世界。景凯旋认为,所谓存在之轻,便是指这个意思。这部作品是昆德拉写作上的转折,从此离开本土语境,转向世界范围的刻奇审视。但在作者笔下,托马斯的死仍是忧郁的,在理性和情感之间保持了平衡。

《不朽》写了两姐妹,一个刻奇,多情善感;一个反刻奇,凡事怀疑。作者进一步追到刻奇的源头,即人对不朽的渴望。其中写了歌德的一个情人,歌德是很理性的人,马克思就曾说他拖着一个平庸的尾巴。他的情人追求他,写了许多爱情书信。在昆德拉看来,这其实是想得到不朽。就像有人写日记,内心里随时准备发表、传之后世。昆德拉把这种渴望称为“灵魂的虚肿症”,他对于情感的表现,只有反讽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译者:王振孙//郑克鲁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不朽》2022新版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慢》仍是复调形式,一个政治异议者和昆德拉本人。1989年以后,那个异议者成为国家领导人,来到法国参加国际会议。他高尚而勇敢,不是政客式人物。他的性格还有点害羞,怕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怕看见自己的裸体。当他讲演时,他内心升腾起一股激情,对爱情充满憧憬。昆德拉把他称为“舞者”,但据景凯旋之见,这个人物的原型或许是哈维尔。布拉格之春后,对于公开反抗还是不反抗,他们之间是有过争论的。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开头有句话:打开窗户,让英雄的气息进来。昆德拉反用这句话,在小说结尾写道:打开窗户,让树木的气息进来。在他看来,无论是专制还是反抗,只要以崇高的面目出现,都是刻奇。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移居法国后,昆德拉早期作品中的感伤越来越稀缺,虽然他的智性仍旧很高,但却缺少了感染力。昆德拉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状况,只有在多元的社会里,我们才可以或多或少地逃避刻奇。景凯旋表示,尼采说上帝死了,可西方人又找到历史的观念,作为新的终极物替代,这个历史的逻辑就是:为了后世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幸福。从常识看,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但这种来自基督教的伪学说曾经却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吸引力,因为人对牺牲的渴望就是对不朽的渴望,结果呢,千百万人被关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我在国外看过一个BBC的节目,一个英国记者在西伯利亚采访当年的劳动集中营,在画面上,他指着地上散乱的白骨告诉观众,那就是古拉格群岛的遗迹。画面一转,这位记者又在采访附近的海军基地,跟士兵们一起唱起一首著名的苏联歌曲《草原》,一首很庄严雄伟的歌。我看到,那位记者唱着唱着就感动了,眼里含着泪水。这就是刻奇的作用,一种和人类在一起前进的感觉。对这种建立在白骨累累上的崇高,我们并不陌生。”景凯旋说。

昆德拉向往启蒙理性,怀疑一切。“阅读昆德拉是愉快并且益智的,他通常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层层剥离出我们惯常熟视无睹的某些事物的真相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昆德拉同样是令人难堪的,他总是无情透视着生命的本质、人性的本质,让读者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存在,无路可逃。”王东亮这样表示。

(本文除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外,还参考景凯旋的演讲稿《米兰·昆德拉与我们》。)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