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打造产品矩阵传承先生学术遗产,学术泰斗也是故事高手

作者:王冉   2022年04月0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在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近300篇,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中国的河山》(上、下),收录史念海先生凝聚数十年心血写就的20余篇研究精粹,从浅显处入手,带领读者一睹学术泰斗的知识宝库,在厘清人文地理演变源流中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近日,百道网专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刘东风以及本书责编焦凌,听他们讲述这位历史地理学家在大学学科建设上的另一重身份,本书又是如何将学术性与适读性兼备拉近读者与“大学问”的距离。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董事长 刘东风

《中国的河山》责编 焦凌

《中国的河山》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作者:史念海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打造产品矩阵传承先生学术遗产

20世纪50年代,史念海写就《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后另有《河山集》等著作问世,其中《河山集》四集、九集由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出版。史念海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优秀教师的代表,教书育人的楷模。

刘东风介绍到,史念海先生毕生致力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学科研究领域,史先生促进了沿革地理学的整体发展,开辟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奠定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研究基础,创立了中国古都学,阐明了地方志的价值,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内容。

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史念海

史念海生前长期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曾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在学校和学科建设上,史念海创建了陕西师大历史系、唐史研究所和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要探索,形成了重要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念海在搞好科研的同时,始终坚守教学一线,88岁高龄时,仍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一手建立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招收了一批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仅他培养的博士生就达到30位之多。在学术出版领域,史先生还创办了誉满学界的刊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极大提高了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层次。

史念海对历史地理学、唐史、中国古都学、中国方志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景仰。为彰显史先生对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贡献,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传承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治学传统和教育精神,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陆续推出一系列史先生的学术著作。

2021年,为纪念史先生逝世二十周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出版了《史念海遗稿·论著》(影印本),该书收录论文、著作未刊手稿13种、已刊1种,约870面,书中保留了手稿原貌,先生手迹、修改、批注等均原样呈现。

《史念海遗稿·论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作者:史念海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今年正值先生诞辰110周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隆重推出《中国的河山》。相比其他学术专著,本书定位为一部通俗学术化读物,主要目的是让更多读者领略大师风采,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书中文章不仅有丰厚的知识内涵,而且言辞生动、文笔美妙,阅读本书,读者将开启一次优美酣畅的祖国山河之旅。

刘东风透露到,总社接下来还将推出《中国历史地理纲要》《陕西通史》(第二版)《史念海遗稿·讲义》(影印本)《史念海年谱》等多部重量级著作,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

上下两册系统呈现中国历史地理渊源

《中国的河山》以详细的阐释、广博的征引以及优美的文风,使祖国山河之壮美浮现于字里行间,即便足不出户,读者也可以借由史念海先生的精彩讲述,清晰、系统地了解中国地理人文的深厚渊源。透过焦凌的介绍,我们得以了解到名为“中国的河山”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汇聚中国山川地理的精粹,在这其中更是融进了史先生的家国情怀。

早在抗战时期,史念海与顾颉刚教授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志在唤起全国人民的警觉,他曾说过国家的“每一寸山河,不应当轻易地付诸敌人”。史念海不仅将研究祖国的历史地理视为一门学问,更将其视为史学家所履行的天职,即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建国后,史念海先生一系列论文集均以《河山集》命名,“河山”二字,有多重的分量是无法衡量的,以之命名需要著者有很深的学术功底和宏大的气魄,更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可谓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与升华。

这本《中国的河山》分为上下两册,是先生历年作品的精选集,秉承先生志向,命名为《中国的河山》,有着深刻的学术思想渊源和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本书开篇《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对祖国的疆域沿革、地形演变、道路交通以及经济都会等内容提纲挈领,全面讲解。上册《黄河在山陕之间》《济水与鸿沟》《三门峡与古代漕运》等篇章,以一点带全貌,对所研究问题不仅局限于一域,而是全局性讲解与梳理。下册《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春秋时代的交通道路》《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路线》《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以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从春秋到隋唐的交通道路、经济都会,属于历史经济地理领域基础性、开创性的成果。鉴于史先生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巨大成就,本书还收入了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如《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等。

秉持着全局概括性、学术独创性和适度普及性这三大原则,本书所选20余篇文章系统呈现了史念海先生在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成就贡献。当然,史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堪称我国历史地理学知识的一座宝库。焦凌表示,本书亦可作为打开这座宝库的一把钥匙,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按书索骥,深入阅读下去,则本书功莫大焉,编者大幸。

学术泰斗也是讲故事的高手

《中国的河山》聚焦我国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展现大好河山的富饶与壮阔。史念海是闻名海内的大学者,普通人看到很可能会望而生畏,从而对其作品退避三舍。但也正如焦凌所说:“大学者并非板着面孔说教,他们非常乐意向更多人分享其知识和见解,史先生也不例外。先生是一名讲故事的高手,文风紧密而细致,其文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那么,本书是如何在讲述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让“大学问”也能“接地气”的呢?就让我们走进书中具体内容,领略大师笔下的“平易近人”。

一方面,编者选篇时,重视收入史先生大手笔下的“小文章”。比如《壶口杂考》《略论秦直道》《函谷关和新函谷关》《论雁门关》几篇,篇幅在先生著作中相对较短,但见解超卓、知识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一些文章立意高远,研究方法独特,语言平实浅易,有助于读者从历史的考察中推进和深化对现实的思考。

例如,史念海在《古代的关中》一文中提到关中地区古时风貌,以读者的视角运用优美精妙的语言进行了描写。“关中地区东起函谷关。人们到关中来,函谷关是必经之路。那里不仅雄险异常,而且景色也特别幽美。人们在绝岸壁立的道途中前行,其上柏林荫蔽,谷中殆不见天日 ,人们甚至不称这里是函谷,而另命名为‘松柏之塞’。过了‘松柏之塞’,又逢到一片桃林,苍翠绿叶,杂着灼灼花朵,会使人们感到关中真是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人们过了桃林之野,又会看到华山松涛……”这段描写如同一位高超的电影大师用长镜头呈现的影像,关中地区如画般的美景历历如在眼前,让人深深为之吸引、感动、自豪。

再如,在《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中,史念海对唐代扬州兴起条件的分析是从扬州所在运河附近的交通因素入手,把长江下游经济区内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水利条件、物产资源条件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且结合了大量历史记载的实证;而对于扬州萧条原因的分析,则是将自然、人文原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比较,使人们对扬州衰落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研究硕果始于“迈开第一步”

史念海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评价道:“在中国几千年学术史上,还没有产生过一部能将历史文献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研究的历史军事地理著作。”可见,史念海这一研究方法的突破性。

史念海认为,历史地理学应“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为研究这门学科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其自传中,史念海谈到“野外考察对于地理学的研究者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来说,至少在目前仍还未相习成风。尤其对于我这个从研究历史,进而研究历史地理的人来说,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更多领略祖国锦绣河山的胜境,就应该从迈开这第一步开始。在这将近十年中多次的野外考察,不断地扩大我的研究范围,改进我的研究方法。” 

可以说,“中国的河山”遍布着史老探察的脚步。那么,本书又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举性的研究方法呢,刘东风社长带我们走进了史先生写就文章背后的研究历程。

《略论秦直道》一文讲述了秦始皇的直道,是由云阳通到九原的大道,用以防御匈奴的内侵。时过境迁,这条道路不复为世人所知。为了寻找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秦直道,史念海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由汉甘泉宫遗址附近循子午岭北行,野外考察一个多月,发现子午岭上的直道“旧迹俨然,道路宽广,整齐划一,竟没有变动”。通过这次实地考察,结合历史资料,史念海撰写了《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后又进一步与吴宏岐先生合撰《略论秦直道》,绘出了秦直道路线图,开秦直道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

在写作《黄河在山陕之间》时,史念海通过对黄河流域多次考察,补充了文献疏漏,详细论述了黄河中游的侵蚀、侧蚀、下切等问题,以及由于黄河变迁引起的城乡兴废,还探讨了今后治理黄河的方略。同样的,《壶口杂考》一文,也是史先生两次考察壶口,亲眼所见与《水经注》相对照后完成的,使得《壶口杂考》中关于壶口的地貌特征,壮观景色描绘得历历如绘,纤悉无遗,读者阅读竟有身临其境之感。

《函谷关和新函谷关》《汉中的历史地理》《关中历史军事地理》等文中,史念海先生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发现了许多文献记载不尽确实之处,澄清了“潼关”“函谷关”等在军事史上极为重要的条目。

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史先生取得了诸多创新研究成果,从而开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新阶段。

从细节处为图书品质保驾护航

《中国的河山》为大众读者目睹大师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而这背后则离不开陕西师大出版总社为图书出版保驾护航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这也是社里携手陕西师范大学为讲好师大人故事的范本。

刘东风介绍到,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整合多方资源,一方面,加强开发论证,通过规划和计划,从内部着手,抽调专业编辑,形成专门的选题小组;另一方面,借助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优秀传统,在编辑过程中遇到很多疑难问题都得到了研究所专家学者的解答。本书出版还得到了史念海女儿史先智女士的大力支持,刘东风在本次专访中也表达了对她的衷心感谢。

《中国的河山》的底色是学术研究的严谨,虽是出自大师之手,同样面对权威准确的严格要求。为了确保出版质量,陕西师大出版总社以《史念海全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为底本,同时以文章最初发表的版本作为校本,补充漏排字句和段落。由于这些文章撰写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不一,其中涉及的一些地理名词、数字用法 、计量单位都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本次出版予以适当局部的统一。原稿中存在个别已经废止的异形字和异体字,编辑对已经有规范用字的予以了订正。《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发表于1981年,个别内容表述与当前有所不同,做了适当删节。其余文章一律按原文收入。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及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编辑在加工时对先生行文的习惯和语言风格尽量保留原貌。值得一体的是,全书还收录了2600余条注释,对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理、名物、典故等进行了详细周至的拓展延伸,这些注释同样经过编辑们的核对。

历史地理学研究离不开地图,书中保留并精修原作插图60余幅。焦凌表示,史念海先生的地图是他跋山涉水,出色地运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成果,在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上都有超越前人之处,所以必须予以保留。

例如,《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路线》一文附有7幅交通图,是一个典型的交通图系列。秦汉皆是强盛的统一王朝,遍布全国的交通网是维系王朝的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道路也有相应的改变。在秦汉450年里,不同时期的全国道路状况由不同的图予以表现,其间的发展变化一清二楚。其中《太史公游踪图》是以可靠的史料为据,将司马迁的游踪予以清晰的图示,不仅从独特的角度对西汉的道路加以呈现,而且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事实上,因年代久远,史念海先生的原手绘图均已不存,如重新绘制又失去了原作原貌的风格。秉持尊重“原文”“原图”、保留其真实面貌的原则,出版方通过查阅原书,对照提及的图中内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模糊不清的线条、字迹予以清晰化处理,也对少量错别字予以订正。另外,读者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在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的首阳学习平台中欣赏这些插图的电子版。

战略化铸就人文学术出版高地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成立于1985年,始终以“刊书载道,立社弘文”为宗旨,历经三十余年的砥砺奋进,在人文学术、大众文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出版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学出版之路。

近年来,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始终把服务国家大局作为首要任务,把推出优秀出版物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投身主题出版,取得了以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连冠为标志的诸多成果。仅在“十三五”期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就先后有20余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或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的资助,1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主题出版项目,40余个项目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重点出版精品及陕西出版资金资助,另外,还有近20个项目入选中宣部对外出版项目,国家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在刚刚公布的“十四五”首批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中,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又有7个大项目入选,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十四五”开门红。

上述成就是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实施人文学术出版精品战略的实力印证,按照原创、独特、品牌的标准,加大内容创新力度,以优质内容为重点,一手抓政策红利,一手抓市场效应,积聚特色和影响力。

刘东风在采访尾声分享了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铸就人文学术出版高地的成功经验。一是紧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高学术水准,主攻高端学术、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三个方向,策划设计学术文化项目,打造精品,追求高标,确保做成品牌。二是深耕党史资源,关注现实生活,做亮主题出版。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讴歌时代精神,打造有大影响、标杆性主题出版精品。三是以经典文学,历史文化普及读物为方向,做好大众出版,争取优质资源,寻求名家名作,实现规模效益。四是提升国际化视野,研究并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开发,依托学校及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走出去”文化推广交流,提升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

主要举措包括:第一,强化人文大众出版的专业性和计划性,清晰定位,优化构成,保持定力,打造产品链和标志性产品,形成品牌积累。第二,以学术生命力、文化积累价值、重印再版率、版权交易额为标准,建立精品项目长效开发机制,坚持不懈,绝不动摇;第三,按照长效大项目完善编辑部、项目部、细化专业管理,强化责任目标,把精品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确保质量。第四,秉持“精品生产、作者为重”的理念,持续开展“感恩出版,致敬作者”优秀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全社上下形成学习作者,贴近作者,服务作者的良好风气,集聚资源,成就精品;第五,建立多元营销,综合服务新模式,形成社内社外、线上线下的完整推广营销链。

刘东风表示,接下来,总社将坚定不移实施人文学术出版精品战略,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自觉融入国家、地方和学校发展大局,加强源头原创,做好精品开发,做强学术文化品牌,做大市场规模,做到高端学术精品出版与通俗普及精品出版并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编辑出版与营销推广并重,为文化强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广大读者精神文化需求多做服务。

作者:王冉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