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主题出版图书《中国饭碗》出版侧记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2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22年2月22日,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目标是要实现乡村振兴。文件再次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因为这关乎十四亿人的饭碗,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而围绕粮食安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将推出《中国饭碗》,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新中国粮食工作的重要发展历程,这对于读者深入理解粮食安全大有裨益。百道网特推出《中国饭碗》出版侧记,介绍本书背后的出版故事。

《中国饭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启文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2009年,为了追溯共和国六十年的粮食之路,作家陈启文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这是一次用粮食记录生命的历程,也是用粮食回溯历史的历程。时隔十年,经李炳银先生推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又特邀他撰写一部以“中国饭碗”为主题,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粮食事业发展之路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了区别于《共和国粮食报告》,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

《中国饭碗》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新中国粮食工作的重要发展历程,以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性的笔调,呈现“大国粮人”与“大国粮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留下了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生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十四亿中国人粮食安全问题的责任和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激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为全世界解决粮食供给问题提供了典范。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一直致力于通过精品出版、主题出版,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的发展变迁和时代主旋律,在建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出版了和边疆历史、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种主题出版物,多次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国家级重要出版奖项。

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东北平原的黑土地生产出的粮食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为新中国的粮食生产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过去的“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这里曾荒野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林间野兽出没,低空百鸟飞翔。这片荒原宝贵的资源之一是土地,这里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肥沃的黑土层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厚厚的腐殖质,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垦,这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把“北大荒”建设变成了“北大仓”,这里担当起了为国家产粮的使命。

作为一家黑土地上的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自然对粮食话题有独特的感情和特别的关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提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2018年,在黑龙江考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时,习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一再强调,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很大鼓舞,成为该社策划《中国饭碗》这一选题的兴奋点与契机。

“粮食”是一个现实话题,出版社认为,这一选题应该采用纪实性的而非虚构的写作模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国运民生。考虑到报告文学既轻快又纪实,有一定的新闻性和典型性,还把文学性和时政性融为一体,这种创作方式最为合适。然而,这一话题很宏大,涉及古今中外,对作者的要求很高,既需要对这一话题有着长期关注,又要有深厚的创作功底。经过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的推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特别邀请了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等20余部著作的国家一级作家陈启文来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一书。

亮点:经过大量田野调查,反映中国粮食发展的特色之路

陈启文将《中国饭碗》的创作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这本书反映了中国粮食发展的特色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粮食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不仅是本书的亮点,也是与中国在新时代取得的各种伟大成就一起所闪耀出的时代亮点。

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营养水平不断改善。这是中国人民取得的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在创作本书时从“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等关键点逐一切入:透过小岗村的命运变迁,折射一个国家的命运;从北大荒开垦之初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到大型机械,再到如今的精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无人农场”,揭示共和国粮食之路的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在“藏粮于技”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培育出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藏粮于地”上,一方面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转变,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作者在书中指出,从粮食储备看,中国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筑起了中国粮食的安全岛链。这些关键点,只有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才能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中国人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陈启文老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抓住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历史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铺开内容,并且夹叙夹议,通过以古论今、中外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让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陈启文老师的写作既客观中立,又充满激情。他做了很多田野调查,从不同角度采访了种粮农民、科技工作者、粮食销售商、粮库的护粮员等,真正深入粮食生产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内容,以小切口反映大问题,陈老师时而用受采访者第一人称讲故事,时而以作者的角度献出个人体悟,可以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共鸣。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永远都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

《中国饭碗》一书初稿完成于2021年1月。2020年,对于全球都是灾难深重的一年,新冠疫情与自然灾害叠加在一起,一场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袭来,全球新增饥饿人口1.3亿。而新冠疫情的传播,也让陈启文的田野调查举步维艰。直到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可控、稳中趋缓”,他才抓紧时机奔赴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中国商品粮基地,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当他从北方返回岭南时,出发时的忧虑才变成丰收的喜悦: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非但没有造成粮食的减产,而且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年,中国粮食产量又创新高,实现了十七连丰。

总结中国特色的粮食生产发展之路,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生产环境非常艰苦,起步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粮食科技,进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作,一步步取得成果,真正做到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条路不容易,但是我们已经成功了,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以给其他国家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不用挨饿了,吃得饱,更吃得好,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稳定粮食供应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增强对世界粮食生产波动、世界粮食市场冲击和对国外粮油公司围堵的应对能力,继续大力发展粮食科技。同时,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做好准备,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珍惜粮食,杜绝浪费,每个人都成为“光盘行动”者。

解决了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饭碗》的出版不仅让读者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唤醒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而且让读者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和奋进力量。

“中国饭碗”的未来无穷尽,正如中国发展的道路无边界。在本书后记中,作者陈启文这样写道:“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也应该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真相,尽管无法还原全部真相,但应该尽可能去接近真相、理解真相,真诚而庄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写作。诚然,这本书的写作,对于我不是一种完成,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永远都不是过去时,而是现代进行时和将来时。早在十年前我就说过一句话,这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续写的书。”

《中国饭碗》一书将于2022年3月底面世,4月上旬在北京召开研讨座谈会,相信本书将为广大读者带来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