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抗战烽火中国人精气神儿的儿童化表达 ——评《狮王》

作者:张国功、戴聪   2022年02月2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狮王》是一本讲述家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篇儿童小说,本文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张国功、戴聪所写书评,从作品创作背景说到作品内容,对作品体现的“精气神儿”进行深入解析。

《狮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邵榕晗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抗战题材的小说创作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演进中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新世纪以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等重要节点与热点的召唤,抗战儿童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在献礼致敬的热潮中呈现出“井喷”态势,短中篇佳作迭出,长篇小说也颇具规模。量多质亦精,这一时期的抗战儿童小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其描写对象、表现手法、言说范式等方面皆表现出有力的突破与新变。作品开始回归儿童本位、贴近日常生活,以普通孩童纯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与触碰战争的伤痛、现实的残酷、生活的艰辛以及人性的温度,使得作品与读者间更多了一种贴肉贴心的亲近感。2021年6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作家邵榕晗的新作《狮王》,便是在献礼热潮中应运而生的优品佳构。这是一部以传统技艺“北狮”的命运为主线表现民族抗战主题的儿童小说。作品围绕着舞狮少年孟冬在抗战烽火中的成长历程展开,在革命叙事中融入山东沂蒙地区传统文化的思想火种与情感因子,细致刻画出民族危亡之际民间艺人对“北狮”的坚守与传承,生动诠释了中国人在抗日救亡情境中表现出的精气神儿,奋力奏响了中华民族在顺境中蓬勃、逆境中坚韧的慷慨之歌。

沂蒙是邵榕晗文学世界建构的精神根脉,浓厚而深重的乡土情韵在小说《狮王》中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蕴含鲜明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的过门钱子、棒子面粥、火狮子、烙馍卷馓子等意象元素共同营造了主人公孟冬饱含沂蒙风味的童年世界。小说选取了承载着沂蒙百姓美好情感与理想寄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狮”为叙事核心,以舞狮孟家这一饮誉沂蒙数百年的“北狮”世家为切入点,将“北狮”跌宕起伏的命运走向、孟冬曲折艰辛的成长历程与1930年代末日寇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纵横相接,搭起结构齐整、脉络清晰的故事框架。逃难离家、爷孙失散、随军寻亲、巧遇方家、徐州噩耗、坚拒舞狮、杀身成仁等故事情节被揉搓成线、细密编织,形成兼具文学张力与历史厚度的叙事文本。独特的儿童叙述视角,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北狮”这项民间艺术的蔚然风貌与斑斓图景:额头生出一截短短的独角的“牛角犀”,红鼻白眉绿脸膛的“青狮”,雌雄一对的“双狮”,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托自太狮”;被誉为“北狮王”的爷爷,在新年的鞭炮和锣鼓声中舞动着“托自太狮”,顶着重达四五十斤的狮头走大球、跳高桌、过木桩、蹦长凳,踢跳翻瞪、立卧滚抖,动作疾而不乱,节奏顺而不僵,刚劲有力,神态多变……行文走笔之间,“北狮”的飒爽风姿跃然纸上,民间悠远绵长的韵味、百年传承的厚重感,顺着文字悄然倾入读者心中。

除了民间风情的书写,邵榕晗笔下的“北狮”更渗透了对精气神儿真正意涵的深层思考。沿着孟冬由稚嫩孩童成长为坚毅果敢的有志少年的历程,邵榕晗以饱含温情与敬意的笔调,围绕“精气神儿”这一复杂深刻的主题展开了文化坚守、精神感召、全民抗战三重维度的诠释与推进。虽是抗战背景下的人物与故事,但《狮王》有别于传统抗战题材叙事范式中对英雄人物、战斗场景的着意书写,而将逡巡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宏阔壮观的民间天地,勾勒起普通大众的百态人生,通过小人物的行动将精气神儿具象化。“北狮”生命火种的守护无疑是书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抗战时期民族文化坚守的缩影。小说以高昂的格调,突出歌颂了爷爷传承民族技艺、守护文化根脉的抗日姿态。开篇通过“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等言语追忆了爷爷往昔威风凛凛的“北狮王”形象,随即笔锋一转,聚焦岁月侵蚀、英雄迟暮的悲哀。爷爷垂老之躯无力再舞,“狮王”生涯就此落幕。为挽救“北狮”颓势、避免“人亡艺绝”的危机,爷爷进行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继承人是他采取的最为直接的方式。膝下三子的无心继承让爷爷感到苦涩和凄凉,孙子孟冬的降生又使他重燃希望。五岁大的孟冬在爷爷严厉的指导下肩起祖业传承的重担,扎马步、蹦长凳、过木桩、后空翻,一招一式,反复打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成为他童年生活的常态。然而没等孟冬长大,迅即而至的熔炉炼狱般的侵略战争将爷爷的努力与希望毁于一旦。硝烟炮火、枪林弹雨的步步紧逼,迫使爷爷忍痛离开故土、携子孙奔走逃难。形势一路急转直下,大伯以身殉国,小叔不知所终,奶奶病死路途,孟冬与亲失散、漂泊异乡,孟家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使“北狮”本就衰微的生命之火愈显黯淡。但逆境的倾轧并未磨灭爷爷的骨气意志,反而使他在血与火中迸发出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顶着日寇的狂轰滥炸,爷爷始终带着重达四五十斤的凝聚“北狮”精华的“托自太狮”四处辗转,保护其免战火之害、避外敌之掠;面对敌人的威逼与利诱,爷爷表现出一代民间艺人宁死不屈的家国情怀、民族尊严和历史担当,他不肯珍爱的狮子蒙受半点精神污秽,坚拒为日本人舞狮并登台痛斥鬼子、汉奸的丑恶嘴脸与无耻行径,用生命彰显坚守“北狮”的决心。

当寄寓着中国人心灵和精神的文化传统逐渐坍塌于战争的炮火中,爷爷向苦难而行的自觉坚守与传承则具有了更为深沉的“文化抗战”意义。对战时的人们而言,“北狮”不只是一项普通的民间技艺、一件祈福助兴的家什,更是他们情感气韵、个性心理、审美意趣的凝聚,是民间精神与文化灵魂活的显现。文化不灭则民族永存,保住“北狮”的根与魂,即守住了人们心灵皈依与感情寄托的精神家园,阻断了文化被侵略、民族被征服的可能,使饱尝兵燹离乱的他们在文化认同中倍增家国观念与民族情怀,在精神感召中唤醒救亡意识与抗敌斗志,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坚定一致抗日的信心与勇气。受爷爷以身殉艺的精神感染,做了一辈子“软骨头”的爹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凛然正气,为保护狮头不被日本人强占,他奋力举起世间最后一个“托自太狮”自沉运河、以死明志;历经失散、随军、寻亲、失亲的孟冬洗濯稚气、成长蜕变,深切体悟爷爷的良苦用心,彻底改变“舞狮就是耍个破头套”的偏见,“北狮”传承的希望在他身上真正燃起。此外,还有民俗艺人寻找后继、铁路工人为国捐躯、意气书生投笔从戎、国文教师拒授日文、八路军伤员保障后方、烈士遗孤渴望上阵杀敌……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在炮火洗礼中迸发感天动地的精气神儿,他们以多元化形态与方式表现抗日救亡、捍卫家国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不惧强暴、团结一致、舍身为国的民族精神气质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充分展现,民族正觉醒、全民在抗战的恢宏且生动的历史长卷,在作者的笔下徐徐铺开。

《狮王》是邵榕晗撒在儿童文学田地的第一颗种子,包裹着这位青年作家的丰盈思想与细腻情思,也蕴含着她对少年儿童的美好关怀与殷切期许,体现出儿童小说家的自觉意识与使命担当。小说传承悠长而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赓续革命精神、增强骨气硬气、崇尚仁爱正义为精髓的精气神儿,在儿童缺乏精神钙质的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立足沂蒙故土,邵榕晗巧妙地将悠远的历史苍穹和丰饶的民间大地联结起来,促成抗战题材与传统文化题材的有机融合,彰显出别具一格的地域特性与文化意蕴。毋庸讳言,《狮王》这部用心之作是邵榕晗对滋养自身文学生命的沂蒙故土的最好回馈。

作者:张国功、戴聪

编辑:佑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