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十四岁的长征》:为当代少年的成长补充精神之“钙”

作者:俞春放   2022年01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十四岁的长征》通过讲述长征路上的一群红军小战士的成长经历,向当代青少年展现几十年前同龄人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 作品展现了红军小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字里行间充饱含情与义、梦想与信念,以及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本文系创作心得,讲述自己的写作过程和创作心得。

《十四岁的长征》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俞春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长征,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一部百折不挠、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这些英勇的红军战士,在险峻的峰峦沟壑中、在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上,以顽强的毅力相互激励,前仆后继,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写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很多时候,写作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讲述一个故事自然就是艺术谱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电影、戏剧等,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以及该如何讲述? 

核心当然就关乎价值观,我们讲述的所有故事都与此相关。我希望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引发小读者的思考:什么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体现在主线上,就是以此作为情节构建的核心;体现在人物上,就是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明确的价值体系。在用语言文字去营造的世界中,人人都应该有明确的信仰,这是他们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他们必须坚守的底线。而在他们信仰的相互冲撞中,我们构建起整个故事的框架。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觉得有必要去写一个有关英雄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概念化、脸谱化的英雄故事,我想写出这样一种状态:在我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理想和信念,虽然一开始这种理想和信念可能是模糊的,或是处于另一个层面上;但一旦当他明确后,那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执着的,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 

但这仍然只是一个概念,从概念到小说要走很长的路。我的职业是一名教电影编剧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跟学生讲,在一部电影中,是人物语言和动作在表达主题,而不是编剧絮絮叨叨地说出来的;是价值观在找编剧,而不是编剧去找价值观。也就是说,我还需要去寻找一个生动的场景,将我要写的人物放到这个场景中,去看他们在这个场景中会做出哪些选择。

恰好这个时候,我看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本来我是考虑如何将这些素材运用到编剧教学中,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的,我突然灵光一闪,长征不就是一个最为合适、最为生动的英雄场景吗?

有了这个想法后,接下来就是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类似故事的。于是,我集中找了一些小说和非虚构作品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作品大多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美感,这自然是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的。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写写长征途中那些普通的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声音也许并不那么响亮,甚至在他们离开的时候,都鲜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来过。但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人,汇集成时代的黄钟大吕。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剑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这个建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一个小红军的视角来写长征,二是把故事发生的场景设定在巍峨的雪山上。于是,就有了我们的主人公小丫。现在我们很多人会在假期去爬雪山、看风景,但是红军长征爬雪山时,并没有丝毫浪漫可言,很多战士在那个极度寒冷而又高度缺氧的环境中,几乎毫无征兆地就失去了生命。

这样,我放弃了写一个戏剧化故事的念头,虽然这个设定的场景很适合去写一个经典模式的戏剧故事: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场景内完成一项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最终放弃了写那种巨大的牺牲,虽然小说中还是写到了战士的牺牲,但更多的是从侧面去写。我把重心放在了人物的成长上。小说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有点散文化的样子,主要还 是怕过于戏剧化会导致过多的煽情,我更希望这个英雄故 事是舒缓的、温暖的、成长的。 

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很大帮助。我曾经把这个题材作为课程训练布置给他们,他们的那种个体意识确实带给我惊喜:比如关于主人公小丫,学生们不仅强调她作为小红军、小宣传员的一面,还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个十四岁女孩的生命意识。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终于写成了这本小书。现在稿子终于写完了,就等着小读者们赋予它意义。 

作者:俞春放

编辑:佑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