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林正秋:我是如何研究南宋古都杭州史的?

作者:林正秋   2021年12月0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十三世纪的世界名城(南宋古都杭州)/江南文化城市系列》以时间为经,勾勒南宋都城——杭州的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又以专题为维,对城市史的多个领域进行研究概述,涉及经济、文化、饮食、科技、书院、建筑、贸易、对外交流等领域,丰富了杭州历史与文化的底蕴。本文系该书作者所作后记,介绍了自己南宋古都杭州史的过程以及南宋古都杭州史的内容与新意,读者不仅能从中学到关于南宋古都杭州史的知识,还能体会作者做学问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十三世纪的世界名城(南宋古都杭州)/江南文化城市系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林正秋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1960年秋,我从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开始研究以杭州城市史为重点的浙江地方史,努力探索为现实服务的思路,其中以探索南宋古都杭州史作为起点与重点。 

一、南宋古都杭州史研究的过程

南宋古都杭州史,是杭州城市发展史研究道路上的里程碑。我对南宋古都杭州史的探索,始于1978年,至今已有40多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1989年。1978年,开始撰写南宋都城的城市经济与都城人口数考辨等论文。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历史研究》第12期上发表了《南宋时期杭州的经济和文化》等。文章经过近6年的努力,于1984年完成《南宋都城临安》初稿。1984年,应河南省中州古籍出版社邀约,出版了通俗著作《南宋故都杭州》。1986年,西泠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南宋都城临安》,30多万字,对南宋都城10多个方面的成就做了探索与记述,内容较全面。该书虽属初始研究,但对杭州历史文化史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引起了学界、政府对南宋都城史研究的兴趣。该书分为十二章:一、定都以前的杭州;二、南宋定都临安的经过与原因;三、皇宫与中央官署;四、都城建设与交通;五、西湖与园林建设;六、人口与家庭生活;七、都市管理与治安;八、都市的工商经济;九、都市的文化娱乐;十、都市风俗;十一、国际交往;十二、南宋后期的临安府。文末附有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录:一、南宋临安府大事记;二、南宋皇帝及年号简表;三、图表。 

总之,《南宋都城临安》一书把南宋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等都作了最早的概述,开启了一个新的南宋都城史研究领域,提出许多新的结论。

第二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2年前后。我努力把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与当今杭州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期研究深入一步。一方面,连续出版了《杭州历史文化研究》《宋代生活风俗研究》《南宋杭州风情与典故》《南宋临安文化》《宋代衣食住行研究》《梦寻南宋皇城》等多本著作。对初版《南宋都城临安》进行了大幅修订,增至二十三章。增补修订后书名改为《南宋都城临安研究》,200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为杭州建设服务。当时,杭州政府机关与有关企业看了这部著作后,先后登门拜访,请我当顾问,甚至帮助政府做城市规划、办讲座,等等。这些为社会服务的活动,给予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南宋都城史极大的动力,也促使我进一步修订补充原著,为杭州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古为今用的线索等。

总之,《南宋都城临安》一书1986年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为南宋都城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阶段20多年中,我一方面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增补了许多内容,另一方面又努力探索,服务当代文化建设,做了不少古为今用的工作。这期间,国内10多家报纸杂志,如《瞭望》周刊和《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食品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江南旅游报》等,以及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及日本东京、富士、静冈三个电视台等媒体,都对我作过专访报道。 

二、南宋古都杭州史的内容与新意 

研究南宋古都杭州史,首先要了解先辈出版的相关论著。浙江大学方建新教授编的《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收录广泛的大型工具书。该书第1027页的“杭州与西湖”目下,包含了20世纪研究宋代的学术论著,其中有关南宋都城史的学术论文不多,大多是发表于报刊的通俗文章。仔细拜读后才发现,我的首篇论文《古代的杭州》(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古代杭州研究的第一篇文章。1986年西泠出版社出版的《南宋都城临安》一书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本相关学术著作。这是我研究南宋古都杭州史起步较早的一个佐证吧。下面概要归纳本书的特点与新意。 

1. 定都杭州原因的分析。 

南宋定都杭州的原因,是宋史研究中一个有难度的冷门课题。古代学者对南宋偏安多有贬斥,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与论述。最早分析其原因的是著名历史学家陈乐素教授的文章《南宋定都临安的原因》,刊登于1947年7月《思想与时代》上。陈老侧重于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分析。而此后几十年,罕有相关研究的论文。在杭州古代发展史研究中,我对 

南宋时古都杭州的历史做了大量充分的研究。1978年与1979年我发表的《古代杭州研究》《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索》《五代十国时期的杭州》等三篇文章,尝试从地理环境、人口发展、经济文化、军事力量、交通建设等多个角度分析南宋定都杭州的原因。1982年,我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刊文《南宋定都临安原因初探》,着重指明杭州在唐宋时迅速发展,至北宋已有“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之誉,超过当时的苏州、越州(今绍兴)与建康(今南京)等,排在江南大城市的首位,具备了定都的主要条件。这是定都的首要原因之一,必须强调。当然亦不能忽视宋、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与宋高宗、秦桧推行的偏安国策等多方面因素。此处不展开论述,仅以杭州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江南最适合建都的城市做了重点分析。 

2. 考释南宋皇宫建设,补充《宋史·地理志》的不足。 

杭州凤凰山麓的南宋皇宫,在《宋史·地理志》中仅有不足百字的记载,读了之后令人不甚满意。为了研究南宋皇宫遗址,在1980年前后,我多次到遗址所在凤凰山做实地考察与探访。根据考察和史料研究,做了补充与考证,撰写了论文《南宋皇城探索——兼补订〈宋史〉》,发表在《中国地方史志》1982年第2期上。文中首次对方圆九里的南宋皇城中的数十个宫殿,分别作了文字考述,指出在定都杭州之后的20多年,基本完成了皇城的建设和重点宫殿布局等,填补了《宋史》记述中的空白。 

3. 南宋都城百万人口的考辨。 

关于南宋都城的人口的考辨,我最早的论文是《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索》,刊于1979年第2期《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研究这个课题的初衷,是有日本学者率先提出南宋杭州的人数有500万等几种估计。我注意到这些结论,多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我1979年在《杭州大学学报》上刊登了《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索》一文,提出了南宋杭州人口新观点、新估计。考察临安府的人口数,必须注意三点:首先是时间,南宋定都杭州100多年,人口在增长,需要说明;其次是要分清三个范围的临安府人口,一是包括九个属县的人口数,二是临安府城与附郭钱塘与仁和两个县的人口数,三是临安府城区人口数。我经过分析与统计后,推测南宋临安城内,包括钱塘、仁和两县人口基数,仅在百万上下,因此说500万人口,是不可能的。12世纪,杭州在世界上已经是个“超级大都市”。具体分析临安府的人口数时,极容易忘记应将其分为临安府城及属邑的人口数。临安府城与钱塘、仁和两县的城郭的人口数和都城城区的人口数,这些外地与外国学者极容易混淆,往往仅依据《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三部府志的记载计算。这三本书中记录的都是临安府包括属邑的总人口数。 

4. 对都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繁荣的首次论述。 

1978年12月,我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南宋杭州的城市经济》。1979年12月又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历史研究》上发表了《南宋时期杭州的经济和文化》。这两篇文章都是在杭州城市发展史的视角下,对南宋古都杭州肯定性的评价,是古代杭州发展研究的里程碑。通过大量史料,客观论述了南宋时期杭州作为“全国最大和最繁荣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这是学术界首次对南宋定都杭州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发展的肯定和论述,指出了杭州已成为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大城市。20世纪80年代,我的这些研究亦是杭州被列入了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重要依据之一。 

5. 对南宋饮食文化的发掘与应用。 

1982年,《中国烹饪》杂志向我约稿,我撰写了《南宋临安的饮食》一文并在该杂志上刊登。该篇论文论述了南宋杭州饮食的繁荣与具体菜点,并指出其具有南北技艺交流与丰富多彩的新优点。1984年,杭州八卦楼、梦粱楼以及楼外楼等菜馆,纷纷请我帮助厨师研制仿宋菜。随后我开始深入挖掘宋代饮食与名菜佳肴的史料,查阅了大量的宋代古书, 

有正史,也有野史,辛苦整理了100多万字的资料,为菜肴研制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厨师制作特色南宋菜肴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经过厨师半年时间的努力,成功仿制江瑶清羹、荔枝白腰子、鳖蒸羊、两熟鱼、蜜炙鹌子等南宋名菜三四十味,其中既有宫廷菜,又有市民菜,上市后获得了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不断好评,也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国等海外媒体的关注,它们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1992年8月24日,《瞭望》(海外版)刊登了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张奇志、朱国贤的文章《八百年前南宋菜摆上今日餐桌》。此外,《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食品报》《浙江日报》与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6. 对南宋皇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2000年初,我接受了杭州市园文局凤凰山管理处的“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利用”课题研究工作。这个课题,正好有效利用我多年对南宋临安的研究成果,经过半年努力的实地调查,课题组以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与凤凰山管理处的共同名义,向杭州市委、市政府提交了数万字的报告与建议,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份对“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利用”的方案。时任中共浙江省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和时任杭州市市长仇保兴都作了“建议很好”的肯定批示。2002年秋,上城区政府成立了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的筹备办公室,我又成为办公室的专家顾问。其间我还主持编辑了南宋皇城遗址有关历史资料三辑,后又为上城区编撰了《梦寻南宋皇城》,并于2004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2004 年 4 月,浙江省文物局举办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规划的评审会,我作为研究南宋皇城的专家,全程参加了规划的评审。后来,我还受杭州市社科院《杭州蓝皮书》的约稿,又撰写了《走在世界前列的宋文化——杭州南宋皇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探索》一文,刊登于2007年杭州市社科院主编的《杭州蓝皮书》(文化卷)上。2010年8月,我又承担了杭州市规划局与市规划编制中心的“南宋临安城史研究”课题,课题成果为他 们编制规划提供了参考,也受到了好评。 

7. 肯定南宋杭州成为亚洲各国文化交流中心。 

杭州是我国古老的海港城市之一,早在北宋时,杭州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并称为四大港口。宋皇室南迁定都杭州后,杭州又一跃成为12—13世纪的世界特大城市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南宋时,杭州已成为具有国际实力的城市,有数十个国家的使节、学者、僧人等到杭州向南宋朝廷进贡并进行文化交流,其中包括日本、高丽、安南、占城、真腊、三佛齐、大食等国。杭州还专门建立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不仅有利于南宋时期杭州的国际交流,而且对今天杭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8. 对都城瓦子戏艺的论述。 

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非常发达,既有朝廷举办的娱乐瓦子百戏,又有富有特色的民间娱乐瓦子和戏班。瓦子,又名瓦舍、瓦肆等,是当时南宋都城中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南宋临安城内外共有瓦子24处,超过了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在临安城内众安桥南的北瓦,有勾栏13座,这是规模最大的瓦子。瓦子里表演的项目众多,内容丰富,是一个综合的表演剧场,有说话讲史、傀儡戏、杂技、影戏、曲艺、杂剧等,观众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种类的戏艺欣赏。这些史料的整理,具有现实意义,为今日旅游景区文化项目开发、古装剧拍摄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当时瓦子内外,还开设商店,为看戏者提供购物方便。这也是戏艺与商贸结合的形式的创新,给杭州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95年,我受邀担任杭州著名人造景观——宋城的景区顾问时,为重现南宋都城景区文化生活内容提供了翔实的参考史料。 

9. 补充帝王将相游西湖的史料。 

西湖是杭州的名片,在南宋定都临安后,西湖成为京都的游览胜地,也带动了西湖周边园林景观的全面发展。近年文章中对文人学士、官吏与百姓市民游西湖的史料较多,但对于帝王、宰相、名将游西湖的记录却罕见,即使有,记录也不详细。我努力搜集零星史料,梳理了南宋高宗皇帝,宰相赵鼎、赵汝愚、韩侂胄、贾似道,名将韩世忠、岳飞等历史名人游 

西湖的情况,并做了详细表述与补充,撰写了一篇相关论文,刊登在西湖博物馆主办的《西湖学论丛》上,读者反映较好。 

10. 对都城管理与消防制度作了探索。 

浙江省公安厅消防局主办的《浙江消防》杂志社的编辑,看了我对南宋都城消防制度的详细考释后,认为非常有意义,对他们颇有启发。于是,他们约我把杭州历代消防制度史做些研究,写成论文,在他们主办的刊物上刊登,供读者参考。如“杭州是个多灾的城市之一”,南宋火灾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损失之重,震惊朝廷,于是南宋朝廷与临安府衙,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较完整的消防制度,减少火灾的损失,保障百姓的安全。经过上百年的努力,火灾次数日益减少,受到都城百姓的称赞。以上仅对主要内容作了粗略剖析,供读者参考。 

近几年,杭州师范大学年轻教师姚永辉在其撰写的文章《城市史视野下的南宋临安研究(1920—2013)》中提到,20世纪80—90年代,南宋临安综合研究的专著主要有林正秋的《南宋都城临安》,“运用正史及笔记等,考述定都临安的原因、皇宫官府、工商经济、风俗人情、城市建设等,并就有分歧处(如皇城边界)等提出看法”,推动了南宋古都杭州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我年岁已高,难以再作后续研究。因此,我希望由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新老学者,共同完成一系列高水平的权威论著,同时编纂《南宋都城临安历史大辞典》,这就是我的愿望。

作者:林正秋

编辑:佑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