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西藏巨变70年,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百道网对话《东山顶上》作者周伟团

作者:刘瑞丽   2021年11月1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一部有关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发展历程的历史题材小说——《东山顶上》。本书围绕农奴出身的格桑梅朵姐妹的成长经历以及与进军西藏的解放军战士怡高远和贵族领主少爷巴鲁云丹的爱恨情仇,通过我党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大学60余年的办学过程,呈现三代人的学习、工作与成长,见证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到全民脱贫的伟大历程。

《东山顶上》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作者:周伟团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2020年3月,周伟团以提纲申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6月,中国作家协会公布了2020年度扶持入选重点作品名单,他提交的有关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发展历程的长篇小说《东山顶上》赫然在列。10月,周伟团完成了《东山顶上》初稿,周伟团在大学承担着繁重的党务与行政工作,能挤出时间创作,也证明了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定力。

周伟团多年来一直在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参与整理过校史,又曾多次进藏工作,熟悉西藏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东山顶上》以西藏民族大学的诞生和发展为线索,考察西藏第一所高等院校在西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西藏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表示,选择以这种方式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周伟团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再加上西藏民族大学是党中央为西藏在祖国内地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在西藏教育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周伟团将二者统合在一起,革命与教育的关系显而易见。

为了讲好《东山顶上》的故事,周伟团设计了众多的人物,涉及西藏革命和教育的各个层面,既有贵族,也有农牧奴;既有僧官,也有俗人;既有革命军人,也有叛匪游徒;既有迷途知返者,也有丧心病狂者;既有藏二代,也有回归藏胞。林林总总,编织了一幅西藏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东山顶上》的民俗、民风和自然景观,则体现了作品的人间气息。如作品中始终贯穿仓央嘉措的《在那东山顶上》,渲染全篇矢志不渝、长相厮守的爱情氛围;如怡西平先后多次回到父亲出生的村庄,受到亲人的热情款待,咸阳原上自然风光的动人、农家饭菜的简朴、爬高望远的青春气息,无一不打动人心。

“从《校径人踪》到《东山顶上》,从大学生态延展至西藏历史景观,周伟团先生一直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周伟团先生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切关注,他的文学书写彰显出中国故事西藏篇章的新探索。”次仁罗布在本书《序》中如是评价。

本书是西藏巨变70年的缩影,是民族携手共进的见证。百道网专访作者周伟团,请他为我们揭秘创作《东山顶上》背后的故事。

《东山顶上》作者周伟团

百道网:您创作《东山顶上》的初衷是什么?

周伟团:我有很深厚的西藏情缘。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西藏民族大学工作,至今快30年了,期间我进藏挂职两年多,因工作关系西藏七个地市我都去过,几十年来,深感西藏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兄弟省区的关怀,离不开西藏各族群众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我就职的西藏民族大学60多年来为西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以自己熟悉的学校历史,以自己敬仰的历史人物,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不为大众熟知的西藏民族大学办学历史和西藏发展魅力画卷,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献礼是我的写作初衷。

百道网:这部小说是您在2020年里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的,这期间您在医学部主持党务工作,为什么能有如此快的创作速度?

周伟团:因为熟悉西藏,热爱西藏,了解校史,西藏的景观画面如在我眼前,西藏民族大学创业奉献的几代人就在我身边,艺术源于生活,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因为工作繁忙,创作只能在夜里进行,在接到立项通知后一段时间,无论多么忙碌,一般夜晚我都要坚持完成两千字到三千字才休息,也是这种自我加压,才顺利完成了初稿。

百道网:《东山顶上》这个书名的由来是什么?有怎样的象征性意义或隐喻?

周伟团:“东山顶上”四字出自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西藏可谓家喻户晓,广为传颂。东山顶上是对美好爱情的隐喻。另外我觉得珠穆朗玛峰在西藏,就在世界的东方;一首《东方红》唱响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东山顶上升起洁白月亮这种美好的意境,有着多种美好的象征意义。

百道网:本书的灵感来源于哪里?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是否有现实原型?您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

周伟团:在完成第一本长篇小说《校径人踪》后,我一直在犹豫还要不要写长篇,已退休多年的校领导陈培勤(18军西北支队进藏人员)叔叔对我说,“你能写,为何不写一写民大,交大有西迁精神,民大有民大精神呀。”这是促使我创作《东山顶上》的始发原因。书中的人物应该说没有具体原型,但是很多西藏干部职工、民大人看了后都觉得似曾相识。我认为把民大人,把进藏干部官兵塑造成活生生的似曾相识的人物是小说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百道网:在创作时,您是如何将个人的成长史,学校的发展史,社会的进步史毫不违和地放在一部作品中的?要做到这些,您觉得除了写作能力,还需要哪些?

周伟团:我参加工作之初,是在校办工作,参编过校史。创办学校的老一辈人很多还健在,他们的子女、孙子辈很多都在西藏建功立业,这种三代人接续建设西藏的实例很多,把这些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是没有“违和感”的原因吧。

除写作基本功外,我觉得还有感情的投入,熟悉了西藏,熟悉了西藏民族大学,就会更爱西藏这片热土,更爱这所学校。不矫情,不玄虚,不流俗,不走马观花,不故作深意,在宏阔的历史画卷中慢慢展现具体人物的爱恨情仇、理想节操,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

百道网:您的上一部长篇小说《校径人踪》的背景也是高校改革,您好像对大学的历史发展情有独钟?对此您有什么自己的观点?

周伟团:记得有一位大家说过:从记录开始你的创作吧。现实远比虚构的世界宏阔很多,我自己一直在高校工作,高校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但是不多,《东山顶上》更是西藏高校题材的第一部,写自己熟悉的高校正如我在后记里所说,写得实一点,总会更踏实些。

百道网:借助本书,您最想对外传递怎样的精神,或表达怎样的情感?

周伟团:我想传递的精神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凝练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援。这本书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作品,也是向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献礼作品。

百道网:这是一本历史题材小说,想必在查资料方面您花费了不少心力。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除此之外,您在创作时还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周伟团: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应该说动笔之前,我翻阅了不下百十本有关历史书籍、人物传记,也访问了很多很多老一辈民大人。如何从历史中跳脱出来,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既要反映历史,又要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这是个难点,《东山顶上》就是在这种纠结和撕扯中完成的。

百道网:这是您第一次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合作,该社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出版本书过程中,出版社主要给予了哪些帮助和支持?

周伟团: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合作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社领导和编辑的敬业负责。我拜会过刘东风社长,他对作者的支持让人感动。特别是编辑们不厌其烦,成百上千次地与我沟通,就一些存疑反复商讨,拿出最佳修改意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是值得信赖的。

百道网:能否透露一下,接下来您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周伟团:我觉得创作是个机缘,两部长篇下来有些疲惫。目前我在思考一个短篇系列,我创作的视野应该还是侧重在西藏,进藏干部的题材我会积极考虑。

作者:刘瑞丽

编辑:肖歌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