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康军:逛书店的“三囧”

作者:康 军   2021年09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逛书店的三“囧”,限制了读者的自由翻阅,减少了读者逛店买书的乐趣。经营有方的店主,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会有的,希望这些“囧”能得到解决。

写下这个标题,我犹豫再三。因为囧在书店,怕书店朋友觉得作者太“矫情”,产生不快。来书店看书,买书,那怕高兴地闲逛逛,有什么可囧的呢?也可能是人老了,会不时计较一些小事,难免便感觉到囧。但想到许多人会有同感,不妨说说。

一囧:现而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到书店架前浏览,看见一本心仪的书抽出来,都会被一层薄薄的塑料膜挡住手。透过这层膜,书封前后的信息倒是都看得见,书名,作者(译者),书腰上的荐文,价格都有,就是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了,这一步可是读书选书的关键步骤:读序,翻检目录页,了解大致内容,以致考察字体大小,纸张质地,版面设计,插图;乃至了解置于内封的作者简介、封三的丛书简目等等一本书的重要信息,而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包容在这层薄膜里面,阅读和观察它,往往是选书的人决定取舍的关键!这些由于一层薄薄的塑料膜都看不见了!囧的是:撕开还是不撕,这是个问题!

书籍的出货包装加膜,为了运送中途的保护是可以理解的,放在书架上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对于经营者来说可以理解,但是却阻隔了读者对书的关键信息获求。相当多人购买的愿望,如果不拆开来看,是得不到满足的,特别是对那些真心来买书的人。那么好了,大多数人会为拆不拆开这层膜而费神,因为拆开看过,一半是不满意而不买了(心中还会有点戚戚然);一半是极大地满足了自由翻检,自由阅读的愉悦心理(可也不一定买);所以在拆的过程中,会很费神。许多在公共场合自律的人歉意会更多一些,因为他深知卖家不愿意让拆的合理成分。那就好吧,不拆也不看了,把书归架,悻悻走开。看看,这个结果不令人发窘吗!好在许多书店也发现了这种囧,做得好的,复本多的书,先拆开一本供读者挑选;有家深刻理解读者心理的店,甚至公告读者自由拆看,不要囧!

一句“任情”和“随意”,不正是在没有发明这层膜的时代逛书店的常态么?我要为此点赞!但大多数情况下,如同那句经典天问:“拆与不拆?是个问题。”笔者在一家店遇到过最囧的时刻:看中了一本书,决定买了,因为老花眼怕字小费力,想看看书内的字号,因为现今不少版型设计为六号字体根本看不清。问问柜台可以拆开吗,回答居然是不行!而且礼貌地说这是上面的规定。我大囧!只好悻悻然退货不买了。此一囧相信许多人会有同感。不过,商家肯定也有自己的难处。不断地拆封和复塑,加大了人工成本,对书籍的损坏也是有的。想在不令人生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麻烦确实是双方共同的事。最近看见某店架上有本超大型艺术类书《文房清供》,来自宫廷的资讯极有看点和参考价值。400多元的价格并没有让我缩手,但一想到在柜台拆封时万一放弃会引起的窘态,最终还是归架离开。遗憾是免不了的。然而这次是我误解了。过了两天再去,为了证实这个窘态到底存不存在,“勇敢”地取下这册书,径直走到柜台,声明要打开看看,还加上了一句,我不一定会买下。不料,店家说没关系,随手取出一把特制的小工具,轻松拆下薄膜。我翻了一会书,原本是看中了书名内容的,结果图片选择和文字不适合,我真就放弃了。店家什么也没说,分明是并没有造成囧!可见,有备而来的店家,完全不会造成这个囧。我释然了,也心悦诚服地感到了这家店的服务水平。看来,这第一囧也是可以避免的。

二囧:现而今跨界经营的书店,附设咖啡成为标配。想一想萨特和波伏娃坐在巴黎拉丁区花神咖啡店边读边写的惬意和浪漫就令人十分神往。“点一杯咖啡,沐浴着阳光,舒服地坐在书店翻书度过美好的下午时光”的描写,也几乎成为了书店广告语的标配。而且每看到这句话,脑海里会映出一根微微弯曲的食指在空气中作指点状,好像在书店“点”一杯咖啡就得是这种姿态一样,远比说“买”一杯咖啡来得优雅。所以眼下,书店咖啡大受浪漫文青的欢迎。尽管有许多在书店点杯咖啡坐一下午的时尚青年并没有看书或买书,而是打开笔记本享受着这里的书香咖啡香的环境办公,好像店家并不在意。然而,来买书看书的人,却有些发窘。细细翻检选取书籍的读书人,并不都是来书店享受咖啡时光的。一些读者,或者咖啡不如清茶,或者压根此时就不需要咖啡,那么,一些限定在咖啡区饮用咖啡的读者才能坐着翻阅的规定,在许多书店也成为标配!这些不想喝咖啡的人(不一定是消费能力),只能胳膊下夹着选好的两三本书,艰难地靠在书架边上翻看,因为除了咖啡区,店堂没有其他可坐的地方。这其实是无形中造成一种囧!

还好,许多店家也想到了这个情况,或者还准备了茶和其它饮料;或者拿出非咖啡区的木质台阶作为翻书的地方,这样设计亲子阅读很适宜,但老人和成人坐下去站起来却颇费点劲,难免会感觉有点囧了。当年中国美术馆附近的“三联韬奋”书店台阶坐读的壮观景象世人皆知,那时候咖啡还没有进入书店,情况不一样。幸好,许多店除了设有咖啡区,也在书架角落备有少量座椅,或者设计了能小坐的平面,算是免除了这份囧。至于用一张小纸片暗示这里需要消费一杯咖啡的做法,则瞬间让人止步,拿着刚选好的书,四下寻觅可坐之处,窘得一塌糊涂!想想也是店家无奈,可怜天下书店业主啊。嗨,写这一段怎么这么费劲那!多站会儿就多站会儿呗,站着会腰疼点,忍忍呗。确实有点矫情!

三囧:书店到底该不该让读者舒适地看书?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眼下也不大好办,有时候也会让人囧。且不说早年琉璃厂书铺伙计背着蓝布包袱将一摞摞善本书送到家里,让有身份的读者坐在书斋藤椅上挑选图书的时代,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北大风入松书店,看见沿墙几长条大木板架在砖上,让读者坐着看书的劲头,就已经感动不已了。在书籍匮乏的年代,有的书店每十分钟会有店员大声提醒“不买书的不要再看啦啊!”我是真实地亲历过的。之所以感动,是王玮先生(风入松店主)告诉过我:这些各种肤色的排排坐在木板上的各国北大学子,在这里可以提前阅读到北大图书馆一个多月后才能上架的新书。有谁知道,在王教授英年早逝多年以及风入松书店也已消失多年的今天,曾经坐在这几块木板上的读者中,会出现多少誉名天下的学者和精英名流呢?他们会想起那几块曾让他们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木板吗? 所以,书店设不设座椅让读者看书真的成了又一个天问。笔者在《三亚寻书纪》一文中盛赞了这座边远小城几家书店任由读者随意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读书的和谐景象。在三亚红树林度假酒店的今日书店,那宽敞的三千平米店堂到处都沿着书架放置着软椅。我就在艺术类书陈列区舒适地浏览了一下午大部头画册,没人管我,这可是书店,并不是图书馆啊。


三亚红树林度假酒店“今日”书店艺术书籍阅览区

看来,允许读者坐在店里阅读(这时候买不买还不知道)不受拘束,是符合人类阅读行为过程的。长期下来,肯定会培育出潜在的阅读群体和购书群体。(保不齐下次还来这里,不但买下上次没买的那本书,还会叫同伴一起来买书。因为这里有良性阅读氛围。)事实上我在境外一些书店,既看到了没有座椅的,也看见过设置豪华沙发的。一位写过书店设计美学博士论文的学生,引入了德国哲学家“气氛美学”概念,认为书店营造阅读气氛十分重要。看来,让读者舒适地阅读,再加上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背景音乐是书店这种良性气氛特有的行为准则,也是书籍消费过程中最“促销”的设计。对于刻意来买书的,花点时间翻阅书籍,是这种精神商品销售的特有行为过程,时间一长,会很烦躁也很累,坐下来,才会精心挑选。不是吗?年龄大的读者,体力疲弱,不能坐下,几乎成为逛书店的最大障碍。座椅很占空间,店家会很为难。但能让读者“稍歇”的创意设施还是不难设计出来的。无他,减少一些窘相而已。

其实,本文说的囧,是逛店读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多数读者是不会计较的。在构建书香社会的大环境下,读者充分理解书店业的艰难,书店也理解读者的窘。经营有方的店主,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会有的,相信这不是个矫情而无法解决的天问。


作者:康 军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