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绘本《大风》是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撰写的短篇文学作品《大风》改编而成,由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画家朱成梁绘画,主要讲述了爷孙俩割草时遇上龙卷风的故事。本文为麦克米伦编辑连莹结合绘本图文介绍本书内容,同时,向读者传达了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的创作历程。
《大师绘本:大风》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作者:莫言 著,朱成梁 绘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会多多少少历经些风雨,也许是来自大自然的磨砺,也许是来自家庭和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或挑战,当他能够直面这些并不平顺的道路,并迎难而上去一一战胜道路上的磨难,便会拥有一颗坚强、果敢的心,能够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中的一切幸运和波折,勇往直前!
《大风》这本图画书是根据莫言在1985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当时青年时期的莫言还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2012年,莫言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首位和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作家。除此以外,他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意大利诺尼诺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诸多殊荣。
8月9日,微信公众号“莫言”发布了一篇题为《莫言开公众号啦!》的推送文章,他在简介里这样说:“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短时间10万+的阅读量已然说明了网民对这件事的关注,但在更多粉丝看来,这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离莫言如此之“近”。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文学造诣如此深厚的前辈,能够放平心态,同年轻人零距离沟通。今天,这位心态很年轻的前辈也带来了给孩子们的一份珍贵礼物,给孩子的第一本图画书《大风》,让年轻人和孩子们更近距离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他的作品,进行文学的启蒙。
《大风》主要是根据莫言童年时的一段记忆而创作的。
生活在胶河边的“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我们动身很早,河上有雾,河水在雾下无声无息地流淌。画面中灰白的晨曦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艰辛。
走着走着,太阳升起来了,“雾越来越淡薄,河水露出了脸,灰蓝的天空也慢慢明亮起来。太阳很快的往上爬,万道红光四射,照亮了天,照亮了地,天地间一片辉煌”。从画面中,饱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田园景象。
路上,爷爷哼起歌子来。他唱的歌词有这样六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
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
六句话分为了三组,每组两句,一句奋发激昂,一句消沉颓废,轮回交替,无止无息。“我”问爷爷唱的是什么时,爷爷回答:“瞎唱呗,谁知道它是什么……”其实爷爷知道,丰富的生活阅历早已告知他命运的无常,但忽略命运的无常而去做惯常做的事,才是生活常态。
到了荒草甸子,爷爷停下车子,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示范给“我”看怎么割草,他并不认真教“我”,比划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我”试着割了几下,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爷爷在忙碌,而“我”在玩耍与打盹,这些正是爷孙俩惯常做的事,充满了田园之趣与天伦之乐。两幅画面在书的左右两边,进行对比,放缓故事的节奏。
接下来的一页,午睡的“我”被爷爷叫醒。“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要下雨吗,爷爷?”“灰云主雨,黑云主风。”暗淡的天色,翻滚的乌云,惊慌的小动物,从天空俯瞰到的渺小的人。
此时的画面,黑色的云与绿色的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匆忙赶路的爷爷和“我”,终于遇到了一根“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与命运的风暴正面相逢。
故事情节与画面的高潮都在接下来的几页。
第一个对开页展现了人的勇敢——我们钻进了风里。风拖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
第二个对开页展现了命运的威力,拉车绳一下子绷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命运的草墩。一张竖排对开页大图中,大风借助青草显出身形,两个巨大的漩涡仿佛两只洞彻一切的眼睛。
第三个对开页用六格画面展现了人与大风的抗争。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的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当风停息之后,只剩下一颗茅草,一天的劳作归零,“爷爷眼中突然盈出了泪水”。他似乎早已经历过千百次的失败,练就了承担这厄运的坚忍的心。他说了声“不累”,又弯腰推起空空如也的小车,走上了回家的路。
《大风》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莫言童年时的一段记忆而成的——那个时候,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土地比较辽阔,地势也比较低洼,到了夏天就会有大片大片的、几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地。
那时候,他跟着爷爷去割草,割了一天的草,把草捆绑到车上往回走,却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龙卷风。
那是一种很奇异的天气现象,在他老家被叫作“龙吊雨”。可以看到在天际上有一个比较平整的乌云的边沿,乌云边沿的下面出现了一道弯弯曲曲的像龙尾巴一样的形状,农民们就叫它“龙吊雨”。他想,那就是龙卷风。猛烈的风会把大量的雨水抽到天上去,所以伴随着龙卷风,风也很大,雨也很猛烈。
他跟爷爷推着一车草往家走的时候,在河堤上就遇到了这样的一场龙卷风,给他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于是后来,他将这次经历写成了一篇小说,他想描写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通过这样一种描写,来表现和塑造爷爷这样一个老农民的一种坚强的、充满毅力的形象。
通过细腻、优美的文字,莫言将这样一场猛烈的大风,一场人与自然的对抗,也是一场祖孙俩携手共同应对大自然挑战的奋勇抗争的过程,酣畅淋漓地讲给了每一位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甚至是年幼的孩子们。曾有作家建议,将这篇文章收入教材,因为故事中的那种坚毅果敢的抗争、不畏艰难险阻的挑战以及对环境景物的细腻描写无不深深地打动着人心。这位朴实但坚毅的爷爷的形象,不仅牵引着故事中小孙子——童年莫言的化身——的成长,也同样能够引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这对现代的孩子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是对生长在城市里面的孩子,他们可能没有故事中那样,这么亲密地和大自然接触过,但是却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去领略那样辽阔的草地,去感受那样猛烈的龙卷风,去体验那样一种人在自然当中十分渺小的感觉,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那种既和谐又充满对抗的关系。
《大风》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有刚过7岁(虚岁)生日的小孙子星儿和爷爷,而故事发生的场景则是在山东的平原上的一片河堤旁边的荒草甸子上。为了让这个故事能够被更加年幼的孩子阅读和理解,我们将故事改编成了图画书的形式,将原文中正文的文字量删减了近一半,但是这些被删减的文字内容并没有从故事中被丢掉,而是化为了图画,通过幼儿更容易理解的图像语言呈现给他们,而让整个故事的图文紧密结合,互相成就,构成一本完整的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儿童性和教育性的图画书。
为此,我们找到了老一辈儿童插画家朱成梁,他的作品里总是能够向每一位阅读者传达出鲜活的童趣和温暖的情感,令人不自觉地感动和喜爱。
他曾荣获BIB金苹果奖、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野间”佳作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作家和年度图书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等奖项,也曾两度被提名安徒生奖的插画家奖。
当时,我们找到朱老师,将《大风》的故事文本和原文都发给他看。朱老师很喜欢这个故事,可能是因为故事中那些细腻至微的描写,唤起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让他想象着去寻找一种特别的、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和材质,用画笔来描绘在这一天中从早到晚,从风起之前到风平之后的所有细微变化,同时这个故事也勾起了他年轻时在乡间劳作时的许多记忆和情感。于是,我们一拍即合,确定了这次文学大师和插画名家的首次合作。
虽然朱老师对故事发生的时代和背景有所共鸣和感触,但他并没有在山东的平原地区长期生活过,对当地的环境风貌、服装特色、人物的长相特征以及故事中最重要的道具——手推车和老茅草的了解并不多,也不够准确。所以,为了让这个故事能够做到真实还原、真情实感,我们足足等了10个月,在第二年的9月初(农历8月),在故事发生的夏末秋初时节,与朱老师一起来到了山东高密。
在高密的莫言文学馆馆长毛老师的带领和陪同下,我们的编辑、美编和朱老师一起来到了莫言老师的故乡高密东北乡。在这座不算太大的小城和周边的乡村中,我们马不停蹄地穿梭了三天。先是到莫言文学馆去细细追溯了一下莫言老师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从他家的旧宅、村中的旧貌、父母家人和同学的老照片,到他求学期间以及后来所创作文学作品的手稿、亲笔书法、所获荣誉等,应有尽有。我们还在这里看到了莫言老师在小学五年级时写的作文片段,那时候就已经彰显了他非常高的文学素养和天赋。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位于高密郊外的大栏村的莫言旧居,是一座大约有5个房间的土墙平房,莫言曾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里面现在还摆着一些当年使用过的旧物件。房子外面有一个院子,院中有一盘石磨,旁边两个倒扣过来的水缸。有一间房子里面摆了一个木制的手推车,就像《大风》的故事中描述的那样,只不过已经有些残破,不十分完整了。于是,在参观完旧宅之后,我们便如书中描述的那样,顺着房后那条窄窄的土道上了河堤。现在的河堤仍然高高的,但已经不是土路了,而是铺上了青砖,十分平整,也在几处地方修建了台阶,便于人上下。而河堤左侧的胶河里早已经没有了水,只剩下长满各种杂草和野花的宽阔河床。
我们并没有真的像故事那般向东北方向走上七里路,而只是沿着河堤向前走了大约不到一千米。一路上走走停停,时而下到河床上去寻找故事中的那种“老茅草”(可惜并没有找到),时而爬到河堤上四下观望,一会儿看看左边的河床,一会儿瞅瞅右边的村庄,以及村里家家户户种着的一块一块的高粱地和玉米地,还有些小块的种着丝瓜、扁豆、胡萝卜等等的菜地。
接着,我们在村中游走,遇上了村民就停下来聊上几句,遇上老人就再多聊上几句,然后打个招呼,经过同意后就拍上几张照片。因为朱老师说,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黄种人,但是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长相是会有些细微的区别,也许平时我们并没有察觉到,但是在图画中,形象要具体,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我们在村中闲逛的时候,还遇见了被拴在院子里的驴、在街上溜达的大公鸡等这些鲜活的家禽家畜们,它们在农村很常见,却离城市的孩子们有些遥远。朱老师非常开心地将它们一一画入了《大风》的故事之中,就在正文的第一个页面,一下子就让故事中的这个小院子变得十分有生气,好像是真的有人正在里面生活着一样。由此展开了故事的序幕。
我们在村中和村子周围都没能找到那种故事中的“老茅草”,也没能找到还没有收割的小米(故事中的庄稼地里有描述到)和完好的独轮手推车,于是又继续踏上“征途”,围着高密东南西北地找,去了红高粱影视基地、胶河湿地公园等好多地方,踏进深深的草地深处,一边扒拉一边拔草,拿来给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向导——画家高老师看。终于在一条小河的河边上,找到了几丛“老茅草”。我们兴奋地拔下几根,带回住处,朱老师也照着它画了好几幅速写。
在寻找老茅草的过程中,我们也顺利找到了完好的独轮手推车,只是小米因为已经过了收割的季节,已经没有还长在地里的了,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网络寻找照片来做参考。接下来的一天,朱老师一直都在河边画画,画速写,然后用水彩添上颜色。因为在河堤上,在草甸子上,都并不只有一种两种的草,而是可能有十几种不同的植物夹杂在一起,这才能构成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而不像是我们小区门口人工种植的花坛。正是朱老师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对每一处细节的注重和高要求,才让这本书的图画真的活了起来,让每个读者即使没有真的走进那一片茂盛的荒草甸子,也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和力量。
在故事结束之后,还有三页文字是这本书的尾声,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仿佛穿越时空一般,来到了十几年之后(是故事中的十几年后)。这段文字原本是在这部短篇小说的开始和结尾部分,但是当我们将它改编为图画书时,认为最好是将故事中童年的部分与成年后的回忆部分分离开。童年的部分是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情节、内容和主题都在孩子的认知范畴和他们的情绪感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而成年后的回忆部分则将原文中的前后两段文字结合在了一起,几乎没做什么删减,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故事的“尾声”。这段文字我们推荐家长来阅读,然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去讲给孩子听。
这段文字表达了当年的那个小孙子在受到爷爷坚毅精神的影响后成长成才,也表达了他对爷爷深厚的情感和思念。将爷爷的形象通过作者的口中、村中他人的口中、母亲的口中等,更加立体地塑造出来。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根植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对于家人、对于祖辈的眷恋与追随,以及我们看着他们的背影长大的世代传承的浓到化不开的亲情。
《大风》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给孩子阅读的图画书,甚至值得被收藏进孩子最常阅读的书架,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被反复阅读。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次与爷爷一起经历的冒险,那忽而美好壮阔却又忽然变得狰狞的大自然令人感到惊心动魄,但是只要有爷爷在,一切困难都不需要害怕。
而对于小学低年级、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本书会为他们带来更加深厚的体悟和感受,比如关于生命和自然,关于真挚的祖孙情,关于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等等。
(责编:佑生)
(本文原载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