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作·中间代》 薛忆沩、冯唐、苗炜等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6月版
在我的老观念里,天才小说家一生大部分时间的状态都似乎是籍籍无名,清贫寡淡,作品经常得不到出版,更别说加印。从这个意义上说,“铁葫芦图书”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本选集的策划者是阿乙和王若雅,阿乙自己就是“中间代”的作家,若雅则是“铁葫芦图书”的资深编辑,对于中间代作品的了解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双剑合璧的选本水平非常之高,个人认为,完全可以代表这些作家近年来的最高水准。
我最早读到的“中间代”作家,是瓦当。那时,“中间代”还没有成为一个文学群体的代名词,我也只是以评判某一个作家作品的目光去阅读瓦当的小说。他的《多情犯》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虽然里面的作品篇幅都不长,但技术,构思,文字都很老道,是他自己的东西,而更难得的是,他有敏感而纤细的内心,且几乎是温柔的,这种温柔从他简练而有节制的叙述中慢慢溢出来,给人的感觉太好了!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中间代”作家出现了,或说是这些作家被纳入了这个群体,其中有很多此前就是为人熟知的,如冯唐,盛可以,任晓雯;也有通过这个群体,被重新认识并激赏的,如苗炜,阿乙,阿丁,路内。和读瓦当一样,我感到惊叹,这支写作队伍的成果丰富,虽谈不上每篇小说都是经典,都是成熟老辣的作品,虽然很多技术上的缺陷和作者本人的把握能力仍需要提高,总之虽然这些作品多多少少有点小毛小病,但能这样自觉地追求先锋的品质,关注当代的人文精神,把握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人性焦虑,并有意识地借鉴异域作品技术经验,在风格上与之靠拢,好小说所具备的,他们都考虑到了,都在努力地练习,都在不断地调整和突破自我,够了,这已足够说明“中间代”们的野心与宏远,以及他们的层次。
这本书里收录的十位作家作品,简单评介一下,苗炜的《星期天早上的远足》最让人感动,苗师傅最大的好处是能讲故事,是个叙事天才,他在他的 小说集《黑夜飞行》的自序里也一口气写了两个故事,没怎么见过这么写自序的……但这个小说的故事感似乎并不强,他的感人之处是真诚、真诚地写了一个文艺女青年,写了她的性情,魅力和各种不靠谱。瓦当的《圣诞快乐》,以一条发错了的短信牵引出一对陌生男女的故事,对人性细腻而不紧不慢地层层剖解是作者专长。对了,他的另一大特色是一个忧伤而性感的结尾。冯唐的《安阳》再一次证明了这绝对是一个高智商的小说家,知识量大,充满想象力、迷幻,颇有卡尔维诺的风格。阿丁的《你进化得太快了》最让我激赏的一点是他对小说主题不确定性的尝试,李格林和苏珊到底谁更原始?谁进化得更慢?短短篇幅有这样的深度,能留下这样分量的思考值,非常不易。
“中间代”最使我钦佩的地方是他们都比较独立,这些作家有的搞出版,有的教书,有的供职于媒体,有的当编剧,像冯唐、阿乙这样履历丰富的大有人在,有自己的职业,是否更有利于写出较为纯粹的东西?我想,他们一定没想过靠写小说挣多少稿费。这些人有的性格倔强,笔锋狠辣,如路内、曹寇;有的聪明狡黠,对艺术智慧的把握十分了得,如冯唐、苗炜。尽管风格多有不同,但他们仿佛从来没有想过走除了纯文学之外的其它写作道路,夹在市场派和经验派之间,生存空间其实很有限的。从“地下”走到“地上”,能被大量地发现和关注,对这些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仍坚守好好写作的人而言,是一种奖励,也是一种回报。
当然,基于“中间代”的作品还是不够成熟,我对此也抱有矛盾心态。它以一个群体的面貌出现,有其原因,可能出于出版机构和媒体的运作,也可能出于被更快地接受和认同。而这些作家们在年龄、生存背景、创作理念上的相似,也最终促使了群体化的形成。但是,随着知名度的愈加提升,他们被误解的可能性也在提升,因为文学说到底是个人的个性,与团体的概念是势不两立的,读者中的一部分人,我指的是认真阅读作品的人,他们的目光更自然地会落到某作家身上;而那些不认真阅读的,仅图混个脸熟儿多些谈资的,惯用的手法就是用群体来讲作家作品的本质模糊化,概念化,虚无化,那么作品存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这对作家而言,伤害极大。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