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有何不同,很多读者心里会有这样的疑问。202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说《月球峰会》,由空间科学领域著名科学家吴季写就。对于真实与幻想、未来与现在、文学与科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吴季有自己的见解。百道网专访吴季,揭秘他写作背后的故事。
未来,世界会是怎样的?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月球峰会》一书中,作者吴季将故事时间设定在2069年——人类登月的100周年,中国邀请联合国安理会在月球上举办峰会。这一年,人类面临一场全球复杂的政治博弈。各国围绕国家地位进行竞合,因为重大自然灾害引发政治动荡,中国推动全球合作降低碳排放,维护全球安全……
在精彩的故事之中,穿插着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如可重复使用的磁悬浮轨道发射器、月球采矿模式、为月夜期间提供太阳能的月球轨道太阳能电站、对地激光通信系统及延时性、月面往返飞船航行测高技术等等,让科学迷大饱眼福。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高度评价:“这本《月球峰会》是我读过的关于月球的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本。”
幻想与现实,科技与未来相交织,想象力令人叫绝,科学依据令人信服。离开故事,回到现实,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本书作者吴季并非职业作家,而是一名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从事空间探测系统设计和微波遥感技术研究数十年。他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I期的负责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和IEEE会士(Fellow)。
吴季
这难免让人好奇——这样一位科学家,是怎么走进文学之地的呢?他眼中的科幻又是什么样的?百道网带着这些疑问,走近吴季,听他讲述他对于真实与幻想、文学,科幻与科学的见解。
为了给人类一个答案,同时书写中华民族之未来
吴季向百道网表示,写科幻小说的初衷,来自于对一个难题的思考。
多年以前,他曾在欧空局进修,时逢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一次失败,飞机起飞爆炸,宇航员当场牺牲。欧空局由此展开大讨论,分成两种意见:一种保守,认为上帝造了人类,就是让人类在地球表面生活的,离开了地球表面必然会出事;另一种则认为,探索难免有风险,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总会走出地球的。而这个问题在此后不断演化,一直存在,无论国内国外,都讨论颇多——人类到底该不该走出地球?此次事件,带给了他巨大的震撼并引起深入的思考。
2019年,阿波罗50周年来临,讨论又再次掀起风浪,为什么50年过去了,人类仍然没有走出地球摇篮?这时,吴季刚从单位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有了较为充分的时间。他对这个问题思考良久,认为找到了答案。
于是,他写下《月球旅店》这本小说,将人类大规模走出地球摇篮的希望,定位在太空旅游上。由于小说内容主要围绕月球旅店的建设展开,出版以后,有读者反映,感觉旅店内没有故事发生。吴季则再次提笔,将原来的主题向更高的层次延伸,《月球峰会》就由此诞生了。
《月球峰会》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季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吴季对于《月球峰会》,怀着朴素的愿望。在他看来,自己写这本小说,一是希望作为科学家,向公众科普、介绍现下科学家们所做的事,让更多的年轻人对空间事业产生兴趣,培养他们作为接班人。二是希望反映50年后,中国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同时太空旅游,特别是月球旅游,已经成为人类的常态。它已经在无形中改变了地球上很多人的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在全世界人类心中生根、发芽。
科学理论尽在掌握,文学表述有些犯难
作为一名科学家,写科幻小说,会和一般小说家写作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他的写作,有哪些优势,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可能是读者关心的,也是作者遇到的问题。
科学、理论的这一部分,对吴季来说,显然是轻而易举的。无论是对现下技术的认识,还是对未来的科技,甚至对未来50年后科技发展态势,他都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比如,小说中写到的,月球旅店的位置,它应该是建在月球的北极或是南极,还是建在北纬的中纬度?吴季都可以做出判断。他笑着说:“可能未来不一定是按照我所预测的技术路线走。但我提供的至少是未来发展中有可能性的一条技术路线。”
此外,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能将较为复杂的科学问题分解,将其从原理上弄清楚,并解释给读者听。这样的能力,为他写科幻小说带来了强劲的优势。
但他坦诚,在文学表述、故事情节上,他写作可能就不如职业的小说家。比如,他可能不太懂一些故事套路,只能依靠自己较为朴素的认知,将故事向前推进。再比如说对语言的处理,他有时不太有把握,尽管脑子里已经构思好了故事,但真正落笔时,要想表达得更文学、更故事性的话,就得进行处理、润色。
不过,这些属于文字性的、技术性的东西,落笔后,尚且可以修改。对吴季来说,最困难的,还是落笔前的思考——一篇小说要树立的主题。要表达什么?要表达的事是不是值得表达,是不是对公众、对国家有益、有帮助,对社会发展有促进?这是吴季最为看重的,因此,相对来说也最让他头疼的。但翻阅已出版的《月球峰会》,显然能看出,他的付出是值得的,小说完美地表现了大国的情怀和担当,为读者们展现了一盘“正能量”的盛宴。
从“旅店”到“峰会”,平衡好专业与大众、真实与科幻的关系
从《月球旅店》再到《月球峰会》,吴季的小说生涯不断在迈进。两部小说之间,吴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他会以小说家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像手握一杆秤,尝试平衡好专业与大众、真实与幻想等这些对立又需要相统一的内容。
吴季谈到,第一本小说,可能没有太考虑读者的感受,情节也不算丰富。许多读者反馈,小说更像个商业策划书。在这方面,《月球峰会》进行了调整,故事内容丰富,多条线并行发展,显然可以吸引更多层面的读者,拥抱更多的普通读者。比如,航天领域有许多专业人才熟悉的语言,也就是“行话”,如果用的太多,普通读者可能不懂。于是,为了让读者们能理解,《月球峰会》尽可能少用太专业的语言,如果要用,就在前面先铺垫,进行一些解释。
而在真实与科幻的关系上,吴季表示,他始终把握着科学原理正确这个底线。着重于近未来,就比较好把握,使的内容最多是目前还未实现的“科幻”,而不是脱离科学原理的“魔幻”。
国家发展带来科幻潮涌,未来也许是科幻作品的最好时代
近几年来,中国科幻热不断,国内的科幻小说也在世界获得许多声誉。在吴季看来,眼下的这波科幻热,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快速变化的科技使得年轻人越发关注未来,思考这个世界的未来和他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自然而然地,他们的目光会转向科幻,因为科幻写尽未来。
“关心科学的人越多,关心科技发展的人越多,关心科幻作品的人就越多,所以这是一个成正比发展的关系。”吴季说。
但现在是科幻小说最好的时代吗?吴季的态度是质疑的。在他看来,眼下中国真正好的科幻作品并不太多,尤其是真正基于现在科技发展演化路径、往前推演的“硬核科幻”就更少,“幻想”的科幻小说倒是较多。他举例,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脑机实验,能真正写出真实的脑机结合后会发生什么的科幻小说并没有多少。此外,还有一些科幻小说家,为了生存,绞尽脑汁地写一些可能更迎合读者、媚俗的东西,这也是科幻这个行业需要提升的地方。
他期盼,未来,科幻小说界应该有更多具有科学技术背景的人参与进来,进行写作。因为决定科幻未来的,不仅要看有多少专业科幻作家投身其中,还要看有多少科学家投身其中。到那时,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也许就到来了。
(本文编辑:肖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