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沈昌文,那个留给我们无数编辑出版智慧的人静静地走了

作者:文信   2021年01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21年1月10日清晨,著名出版家、文化学者、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仙逝,引社会各界追忆之。回顾沈公的一生,他在出版界兢兢业业,给出版行业留下宝贵的财富;晚年的他,为人更为豁达潇洒,被人亲切称为“老顽童”。

沈昌文

沈公昌文先生曾经说过,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能够“悄然去世,不为人知”,他果然做到了。2021年1月10日清晨,当沈公的女儿近前探望父亲时发现,他已长留在自己的睡梦中不再醒来。在3个多月之前,沈公刚刚度过了自己89岁的生日。

这两天,网络和微信朋友圈,满是怀念沈公的文章,怀念他和他那个时代的《读书》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怀念在他主政的10年间,三联书店继往开来、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怀念他的幽默、豁达、自谦,他那魅力无穷的人格;怀念他对出版的执着,对年轻人的无私提携;更怀念他为中国出版业、为中国的学术表达和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读书》创刊号

他不但是“中国编辑的典范”,还是受到整个出版界和文化界尊崇的练达、甚至有几分狷狂的快乐老头。

纪念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纪念他的思想。在此,我们摘录了沈公在多年的出版生涯中,谈出版、谈编辑、谈读书、谈生活的格言金句,以及他的同事、友人对他的评价,以此表达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对他的追思与缅怀。

沈公谈编辑

对待作者要服务至上,甚至有一点“奴才精神”也未尝不可。

在专家面前要勇于说我不懂,切忌不懂装懂。

编辑要以博为主,以专为辅。

有时我们组稿不单是为一部稿子,更是在“组人”。

写文章最忌讳用“应该”二字,我们本没有指手画脚的资格。

好编辑不但要知道作者在写什么,还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情趣、有什么困难。

做编辑需要有帮手,帮手分上、中、下三手,上手策划,中手设计,下手案头。

衡量一个好编辑的标准,不单是看他的学问有多大,更要看他手中的好作者有多少;发现大专家不难,难的是发现像房龙那样一些普及型的专家。

找好稿子不如找好作者。

组稿时,首先是组到作者最想写的东西,而不是你最想让作者写的东西;编辑入门首先要学会选稿子,其次才是改稿子,选到了好稿子,才会省却许多改稿子的功夫。

编辑为人处世,最好左右逢源,最好不要树敌,不要参与争辩,多潜水,多围观,做旁观者、局外人,伺机而动…… 

三联版金庸作品

沈公谈读书

读以致用是好事,没有立即“致用”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作为一个知识者,人人都应有“致用”和“不立即致用”这两种读书态度的结合。什么叫“不立即致用”?那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兴趣。

我相信开卷有益,不管你是什么态度,你都会得到好处。

《第三次浪潮》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阿尔温·托夫勒 著
译者:朱志焱、潘琪
出版时间:1983年03月

《随想录(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巴金 著
出版时间:1987年08月

世上读书的方法与原因有很多种,于我来说,读书则与工作紧密相连。当我需要了解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是想知道某一个话题的根根节节,就会去寻找相关的图书进行阅读,读书的过程,也就成了解疑释惑的过程。因此,读书对我来说,是兴趣也是需要。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要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

读书不必一定就从头读到尾,虔敬得不得了——必须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学会挑剔,撷取其中的精华阅读。怎么取舍呢?我的方法是先看目录,再选读其中的章节,一个意思是从出版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编得怎么样;第二个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有哪些是我希望了解、值得去了解的,也就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有多大的“价值”。

读书要读经典,这是很正确的观点,经典就是经过时间选择过了的好东西。

《宽容》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龙 著
译者:迮卫、靳翠微
出版时间:1985年09月


沈公谈出版

出版是传播科学和真理。

出版工作者的责任,那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发现价值。如何帮助读者在阅读中发现、创造价值,是我一辈子努力追求的目标。

文化第一,质量第一,人脉第一。

我们要时刻记往,出版工作是一个长命的工作,就像西方人所说的那样:“书比人长寿,白纸印上黑字,印上彩图,想抹也抹不掉。”我们做出任何一本不合出版品格的书,到你有了更多经验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旧作,会有一种羞耻感。

出版人最好游离于各个学派之外,最好不要随意得罪人,遇事最好不要急于站队表态。

我们做出版的,不要讲门派,不要介入到什么学术论争里去,但在服务的过程中,出版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倾向和臧否,有自己的理想和理念。

我在出版界始终都是小人物,无论地球是否转动,在我身子底下终还没有火刑的煎迫。但不论如何,信心自然是更足了。

阅读率下降出版商要负责,应该用各种生动的手段来吸引读者。像蔡志忠用漫画的形式诠释包括《道德经》《论语》《菜根谭》等中国传统文化,就很流行。

做好出版,只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要喜欢,有心则不难,有趣则不烦。因为喜欢,才会动脑筋、下功夫、花力气;第二是要负责,小到对企业负责,大到对民族文化负责。

出版工作者一定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编书,这样才能使读者受益。现在的出版物在美的程度上的确可以追上国际水平,可是严谨还不足。有些出版机构喜欢把学术著作的索引全部删掉,但如果阅读的时候没有索引的帮助,你会感觉多么无奈啊?还要自己从头查起。所以说,我们的图书出版太注重形式上的美化,却不够注重内容上的扎实和严谨。

他戏谑地称自己的出版之道为“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吃喝玩乐”是老要请作者吃饭,老要研究如何请才能讨得作者的欢心,约到好稿子,当然有时候退稿也要请客。“谈情说爱”是编辑跟作者要有感情,要有爱,建立很好的关系。然后可以从作者身上“贪污盗窃”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他们的无形资产。“出卖情报”是我老想着把自己掌握的“情报”利用起来,“出卖”给一些同行们。“坐以待币”就是我不能赔钱帮闲,帮过的单位得给我报销“吃喝玩乐”的费用。

沈昌文

沈公谈工作和生活

我这一生做人,就是在温和地奋斗。它不是非死即活的。求生存、求发展,人都必须要温和地奋斗。这是我一辈子的主张。

在工作中,我从来不是主角,一直是配角。从懂事起到现在,做什么事情,我永远喜欢做配角。我从旁做了些事情,仅此而已。

好好活,不要怕。

我自己是学徒出身。什么是学徒?就是人家在那高谈阔论,我在旁边端茶倒水。

我的梦就四个字——无疾而终。宋美龄就是无疾而终,一觉睡下去就完蛋了,这是最幸福了。

我没有宗教信仰,我喜欢佛教,但不是信徒。“放下”是中国宗教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沈昌文

友人谈沈公:

王蒙(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大哉沈公,无所不通;大哉沈公,无所不精;大哉沈公,随心所欲;大哉沈公,嘻嘻松松。

葛剑雄(著名学者):他做的事远超出一般出版人,而他又确实是个精明的商人。

李昕(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沈昌文先生的一生是为了书籍的一生,三联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力,沈公功不可没。

吴彬(前《读书》杂志主编):沈公为三联的精神财富添了厚厚的一笔。他的学识是大家可以达到的,但他的人生智慧,他做人、做杂志主编、做出版社主编所积累的那种智慧,可能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秦颖(《随笔》杂志前主编):八九十年代,他就是出版界、文化界、思想界追逐风的闪电。

止庵(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沈公是个极聪明也极有趣的人,世间已难得有这么有趣的人了。

毛尖(著名专栏作家):他为人像《亨利五世》里的福斯塔夫,但心有亨利五世的计划。他身上有一个跨度很大的光谱,作为一个出版人,这是他最大的特点。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著名学者):《读书》杂志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对一代人的人文思想起到重要作用。没有沈昌文在上世纪80年代出的一系列好书,也就没有今天的三联书店。

和菜头(知名博主和网络写手):在沈昌文手下,三联书店是那种值得学人骑自行车经过时踩一脚刹车,下来鞠一躬再走的所在。

俞晓群(原海豚出版社社长):沈先生一直带着我们这批人在中国的社会状态下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确实受益良多。

沈昌文和俞晓群

有人说,他如武侠小说里功力深厚内敛的练家子,他有自成一派的“出版经”和处世之道;他是智者,是仁者,是狂狷者。他是80多岁还常背着双肩包穿行在各家书店、咖啡馆、餐馆,自称“不良老年”的独一无二的沈公。

(责编:肖歌)

作者:文信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