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6月版 50.00元
《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以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为基础,图文并茂地重现了纪录片的精髓,比纪录片更提升的是,书中除了配有实用的食材介绍、选购标准及经典菜式介绍,还收集了梁实秋、汪曾祺、王世襄、叶灵凤、许淇、铁凝等十多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谈论美食的散文。他们谈论的,有传统大菜,也有特色小吃。篇篇短文里偏白描的记叙,虽非时时处处有精妙佳句,但文中洋溢的种种感情,借由朴素明洁又琐碎温暖的字眼,将中国经典美食与回忆、故乡、风俗、文化等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深情绵绵地道出了食物的味道、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许淇的《大闸蟹》中提到“中国人吃蟹是一门艺术,其趣在吃的过程……有蟹无酒,委实煞风景。因为吃蟹须慢,若循‘蟹道’,佐酒正可延长时间,且不宜白酒,白酒易醉,烫过的陈年花雕最佳,浅斟慢酌,精剥细嚼。不可无诗,不可无菊。”梁实秋的《蟹》中也提到:“母亲对我们说,她小时候在杭州家里吃螃蟹,要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踏,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得最干净,有奖。”
对吃的讲究,源于中国人对食材这一自然馈赠的敬重。中国人除了智慧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也因循着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妙用巧思、时间和转化的灵感,通过五味的调和,将食物烹饪出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其实,烹饪就像做人,烹饪讲究色、香、味、形俱佳,做人也要有内外兼具的美;在烹饪时讲究五味调和,人生也同样要经历酸、甜、苦、辣等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炼,方成大器。书中《五味的调和》一章,就道出了“味道”超越饮食的况味:“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让中国人在品味他们各自的人生况味时,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表达语境。在中国人的厨房里,某种单一味道很难独自呈现,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