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文物研究图典如何做得厚重又惊艳?——上海辞书社《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案例分析

作者:三两枝   2019年11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上海辞书出版社近期强力推出一部介绍历代服饰文物的大型书籍——《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这样一本厚重又惊艳,兼具资料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精品,经历了怎样的成书过程呢?本书责编祝云赛说得好,“这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跑到后来很累,但不能放弃,更不能松懈。”

本书作者  高春明

本书责编  祝云赛

要成就一本古代服饰文物研究图典精品,从著者和编者的角度而言,工作难度和强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图书。原因在于,丝帛衣物不同于金属器皿,且不说被发现后及时获取到第一手资料的难度,历经数千年后考古工作者想窥出它们当年的纹理绝非易事。此外,考古发掘现场有些文物单位不允许拍摄,况且有些服饰发掘时与空气一接触,就会即刻变色,甚至有的瞬间化作粉末。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10月强力推出《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并在2019年上海书展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是一部介绍历代服饰文物的大型图典,全书共六册,上溯远古,下至清代,以时代为经,服饰穿着者的身份为纬,并附主要服饰文物出土示意图及海外藏馆一览表、历代衣冠服饰等秩表、历代服饰沿革简表等,展示了数千年中各类服饰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轨迹。

作者高春明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艺术史、民俗文化遗产和中国服饰史研究,编撰和主持编撰有《中国服饰五千年》《中国服饰名物考》《中国服饰形制史》《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等学术专著四十余部。高春明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图书奖、美国第25届书展优异奖、德国莱比锡书籍奖等奖项。他还策划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中国历代服饰展”“百年旗袍展”等大型展览,在中国、美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获得广泛好评。

作品甄选高春明过去四十余年所经手的近两千件服饰及相关文物,简述其年代、质地、尺寸、出土地点或收藏单位、文物价值、服饰结构、形制特点、穿着方式、典章制度、 禁忌礼俗以及沿革变迁等。

积累与沉淀——排除万难印证真实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一书中所展示的古代服饰不像青铜、陶瓷、玉器之类传统文物那么易于保存,而且大多皆出自无名能工巧匠(以民间妇女为主)之手,技艺传承方式多是口传心授,罕有文献资料和图像史料(如壁画)留存。这部作品的资料就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高春明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作者高春明师承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汛,也曾受教于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高春明在工作上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耕耘,他深知服饰文物收集之艰辛,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时机也会稍纵即逝。高春明坚持“看到文献,就要找实物来印证;有了实物,便要通过文献来查证”的职业习惯。他不畏艰辛多次赶赴敦煌考察,每次一住就是几个月,获得了数千幅如今不再对外界开放的珍贵壁画照片和临摹画稿。高春明常在考古发掘现场抢拍照片,有些文物单位根本不允许拍摄,他就以无偿为文物部门作服饰鉴定作为交换条件取得拍摄权。就这样,他前后共到过300多个墓葬遗址发掘现场。高春明向百道网提起一桩在陕西发掘一座秦墓的轶事,开棺后考古工作者们发现女墓主上穿绿色短襦,下面是本色长裙,大家喜出望外。但这套秦代女装与空气一接触,即刻变色,瞬间就化作粉末,唯有高春明眼尖手快抓拍了一张黑白照片,才为这件文物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春明在四十多年的记录、整理与研究工作中通过海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商店、文保机构、私人藏家等渠道收集的古代服饰实物资料,征集的文物达数百件,经手过眼的无虑数千,而收集保存的历代服饰及其纹饰图案的图片则多达二十余万幅。仅本书收录的服饰文物,就涉及到国内78家博物馆(还不包括考古研究所、文管所等文物保管机构)、海外6个国家的27家藏馆。书中所呈现的近两千件文物只是历史上各时期代表性服饰的冰山一隅。

 

优质选题源于群策群力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自2007年确定立项、首次签约,至最终出版达十一年之久。周期之长,甚至超过了高春明另一部经历同样坎坷的名作《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本书选题的缘起,来自当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时任文艺编辑室副主任的康萍与高春明关于修订《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的讨论内容。高春明收藏的历代服饰文物照片见证了他的学术研究之路,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历程。他希望借此机会能整理出古代各阶层各类服饰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轨迹,将其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以图典形式呈现出来。适逢其会,这一想法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与支持。

在拟定编撰方案、确定大纲、收集资料和整理、撰写初稿的阶段,这部作品曾得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学家童明康、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屈志仁等学者相助。申请资助时,李学勤和陈燮君还作了热情推荐。

结构编排灵活,不吝精力细化落实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得到了专项资金的资助,就要如期出版。作者和编辑团队时间紧任务重,但每个环节都会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祝云赛回忆道:“大约有半年时间,我的工作就是加班加点审读稿件、千方百计催稿、与作者讨论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三项穿插进行。高先生在家往往要到十点甚至十一点后才能开始进行编撰、整理、答疑、查证等工作。即便出差也会带着资料和参考书,一有空闲就进行书稿创作。八月天气温四十度,高春明高烧也四十度,他却庆幸自己因病得闲,能有更多时间撰稿。”

高春明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工作的长期积累和学术写作的不断训练,为本书的优质的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康萍基本确定了《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的大纲,即纵向以朝代为序,来反映服饰的历史演化历程,每个朝代再按人物阶层进行排序。当时高春明已预测到了这一大纲的新意与难度,包括可能需要处理的诸多问题:如同样的服饰样式和纹饰可能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跨越不同朝代,如何介绍才能避免重复和遗漏;某一阶层的服饰(如官吏的服饰)可能前代的资料稀缺,而后代却很丰富。如果资料不均,框架上就会不平衡;服饰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出土或传世的服饰实物、纺织品、绘画(含壁画、帛画)、陶俑、玉雕、石刻、画像砖、金属器、刻本插图等,类别、图片和版面如何安排等。

在实际审稿过程中,以上各项都会衍化为无数琐碎的、需要通过讨论才能确定的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比如文物年代与人物身份的确定,表现多种人物服饰的绘画雕塑如何排序,文物年代与表现的服饰年代不一致等等。有些问题关系全局,经反复讨论,方能细化落实,进而形成明晰确实的体例。

最终参酌朝代更替与服饰演进历程,全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清代九大部分,不完全按照朝代而致划分过细,更着眼于服饰的发展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整体性。某一时代某一阶层资料的丰富程度若明显超过其他时代或其他阶层,则删繁就简,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有些服饰文物保存较好的墓葬(如泰州徐蕃夫妇墓等),一处就收录了数十件文物,为求整体平衡,只能删去一些。

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印刷细节精益求精

作品美术编辑姜明设计的版面,端雅有序、首尾一贯,随文物类别和图片特点变化多端。发稿后,他仍多次前往承印单位调整版面,修改调色,甚至对某一图片放大缩小、用不用底色等琐碎事宜都再三斟酌。

本书能成为一本厚重又惊艳的文物研究图典,离不开编辑与作者追求完美的精神。如在调色问题上,因高春明见过大部分文物的实物,他就与姜明一同修改调色,研究试印效果,往往工作至凌晨方回。但责编拿到彩样后,却发现有些图片略显失真。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文物种类多样,图片拍摄的时间跨度大,精度、色调等都有很大差异。适合一类文物或一部分图片的调色方式用到另一类另一部分上可能是南橘北枳,而姜明也认为必须再改调色。如此反复,最终付型前,全书调色从头至尾改了三遍,才令各方都满意。又如封面用图,美术编辑从形体和色彩的角度进行挑选,作者则提出,图片内容应保持一致,或全用衣裳,或全用配饰,或全用图画。责任编辑从中协调,最终讨论出的方案是函套用衣裳、封面用人像,终得两全其美。

完成古代文物研究著作要克服万难,更何况是《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这样一本厚重又惊艳,兼具资料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精品。正如本书责编祝云赛所言,“这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跑到后来很累,但不能放弃,更不能松懈。”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的资助,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并在出版后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年)一等奖。

(本文编辑:水英、杨子欣;编助:牛倩云)

作者:三两枝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