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79.郑娟榕——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与学刊出版人的学术自觉

作者:郑娟榕   2019年10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郑娟榕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摘要:坚定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性诉求,它呼吁学刊出版人的学术自觉。学刊出版人应当正视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认识误区与西方研究范式的窠臼这两大现实障碍,进而共启愿景,领悟学刊出版人学术自觉的任重道远;依托助力,构筑学刊国际化进程中国理论的世界平台;明体达用,凸显中国理论学理阐释的学术元素,为开辟中国理论学术自信的新纪元做出实质性贡献。

关键词:中国理论;学术自信;学刊出版;学术自觉

引言

中华民族,是世界几大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民族。历史上人文渊薮,流光溢彩,不断地创造辉煌。个中有一个强大的软实力,那就是中华文化。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不断经历批判和价值重构的理性反思历程,从中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并走向文化自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而言,“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实体。”(罗素)所以民族的复兴就是文化的“定鼎”。作为文化自信重要组成的学术文化自信(本文基于哲学社科领域来论,简称学术自信)理应在新时代文化“定鼎”中做出实质性贡献。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其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称“中国理论”)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但是阐释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的中国理论并没有同中国辉煌成就一样为世界瞩目。为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必须达成一个共识:坚定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性诉求,强调中国的学术自信就是走中国特有的学术之路。

一、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呼吁学刊出版人的学术自觉

当前,构建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项重要任务。但学术文化是软实力,不能一蹴而就,可谓“路慢慢其修远兮”。我们要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地部署,点面结合、分步实施,以开创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新局面。

学术性期刊(或称学术刊物,简称学刊)是刊发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物,我国的学术期刊包括各级科研单位或研究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和各高等院校(含党校)主办的学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它具有一般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还须特别强调作为学刊的学术性。据国内外的期刊发展史研究表明,70%以上的科研创新成果最先都是发表在学刊上。可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刊是坚定中国理念学术自信的重要阵地,理应“先行先试”。

作为学刊出版第一生产力的出版人(即出版人才队伍)在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中是关键性的因素。习近平同志针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样适用学刊坚定学术自信的理论与实践。学刊出版中对中国理论的学术定位、学理阐析、是“发展”,是第一要务;学刊出版人才队伍及广大学者、科研工作者的作者队伍就是“人才”,是第一资源;学刊出版人出版机制、发展战略、工作思路的务实有效、自觉变革,是“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学刊坚定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大局中,核心是学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决定发展、人才、创新是否发挥“第一”的效用,决定学刊出版是否进入良性循环。在新时代潮流中,学刊出版人基于职业身份,在构建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中被赋予新的文化责任与新的时代使命,必须在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中“挑大梁”。因此其学术观念、学术修养乃至学术自觉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

二、学刊出版人需要正视中国理论学术自信构建的现实障碍

中国学术理论界,个体的学术自信并不缺乏,如明显具有本土优势的一些专业领域:音韵训诂、金石彝器等,其学科成果无疑代表世界高度;不足的是群体的、总体评价哲学社科层面的学术自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在与世界接轨、对话中体现的学术影响力不足而导致的学术不自信。近40年学刊获得长足发展,但国际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中国学术的不自信,学刊责无旁贷。学刊出版人需要正视中国理论学术自信构建的现实障碍,以便“对症下药”。这里从内生与外化两方面来归结。

其一,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认识误区

西学东渐到今,中国已接受舶来品的学术理念,与此同时,倍受学术界推崇的是学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它契合了中国传统“做学问”(学术)“德性之学”的追求,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信奉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这种“学术”常游离于政治,“凡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梁启超)。时至今日,因为各种缘由这种治学“独立”与“自由”的真谛被狭隘误解,形成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认识误区。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学刊发展遭遇基于中国国情的“泛政治化”等学术异化暗流,导致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为正义学者所诟病。诚然,“泛政治化”是“政治”对学术的恶性运作,是对学术本质的侵害。所谓痛之深,恨之切,以致于产生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认识误区:与政治有关的就是与学术背道而驰。另外,学刊每年的自然投稿中也不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题的稿件,但整体质量不佳,上纲上线、陈腔滥调,解读式、总结式的不在少数,这些稿件大部分基于“政治任务”而作,急功近利,学术理论性弱,自然不入学刊“法眼”,久而久之,学刊出版人普遍不认同“中国理论”的稿件,而将其归入泛政治乏学术的范畴。

其二,西方研究范式的窠臼

范式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理论、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已形成以西学研究范式为主导的模式。许多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在“注‘洋经’”,以引用西方著述为要。特别是一些西学引进的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这些在改革开放之初,重开封闭的国门,是形势使然,颇具现实意义,如以西学为参照的学科分类、体例、著述规范等直接拓展中国学术研究的观察视野,拓宽中国学术的分析理路,强化中国学术的论证逻辑,推动了中国学术国际化的步伐。

但随着中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日趋完善,套用西学研究范式的窠臼越来越明显。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基于“西学”范式研究中国的成果,被中国学者不加分析地接受,高频征引,有的甚至还成了中国学者认识中国问题、研究中国问题“圭臬”式存在的文献,这显然本末倒置。因为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成就是一个创举。提升到中国理论,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其理论构建恢弘,坚守科学理论品格,坚持中国问题导向,内含对中国特有的地域性质、文化性质与意识形态性质等的研究,其有效性或话语自信应取决于内在的诸种性质的客体表达与价值引领。若是运用西方研究范式,其运用的思想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以及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客观上存在“硬伤”。

三、强调学刊出版人的学术自觉,促进中国理论学术自信开辟新纪元

中国理论是适合我国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问题、中国理论学理阐释主体应当是中国学人,主场应当在中国,只有这样方能以正视听。学刊出版人作为学术文化的把关者、弘扬者,应当在新时代高擎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大纛,以学术自觉“拓土开疆”,促进中国理论学术自信开辟新纪元。

1.共启愿景,领悟学刊出版人学术自觉的任重道远

共同愿景,顾名思义,有着统一、共同的愿望或目标或使命,可以产生强大凝聚力。对于学刊出版人群体,要在中国理论学术自信的构建中“先行先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强调文化自觉,将构建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视为学刊出版人共同职责,进而升华为一份觉知,即内心自觉的意愿。这需要学刊出版群体(团队)上至学刊主编为代表的领导团队,下至编辑校对人员队伍,特别是团队的掌舵人和负责中国理论审编的栏目专职编辑,从做好个体、做好团队开始,为共同愿景而勇往直前。因此,必须拟定学刊出版人队伍的中长期规划,旨在不断培植出版人的学养,特别需要深入学习中国理论,关注学术界对于中国理论研究的进程,进而梳理主要观点,归纳问题,以提升学术自觉的内在力量。

值得强调的是,学刊出版人要有战略的眼光,做好薪火相传的准备。我们必须努力将出版人个体及一代群体整个思想境界由职业上升为孜孜以求的事业,并影响后继者,惟有如此,才是深刻地领悟学刊出版人学术自觉的任重而道远。

2.依托助力,构筑学刊国际化进程中国理论的世界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始,对于学刊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关注度持续不减。当前,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冲击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学刊的办刊理念发生转变,期刊国际化发展迅猛。特别是一些名刊已经扬帆启航,取得不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都是推进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进程需要构筑世界平台可以借助的“东风”。

其一,秉持中国理论“走向世界”的目标,明确社科学刊国际化的真谛。社科学刊国际化表现为编辑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及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等等,但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提升期刊学术话语权、为中国崛起创造良好国际话语环境,展示学术自信。为此,国际化进程中不应被动地与国际出版商合作,防止追求国际化实质被西化,而是要求出版人以学术自觉坚定中国理论的意识形态占位,提高刊物质量、发行与传播能力,走一条主动国际化之路。

其二,依托学刊的世界平台,突出数字化双语对照出版。中国知网(CNKI)推出“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简称CEAJ(FV)],是“2015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重点项目”、财政部“2015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已初有成效,可谓为学刊国际化进程开启一个世界平台。学刊出版人应当积极依托这些世界学术平台,致力于数字化双语对照出版工作。学刊的国际化、中国理论的学术自信的构建,向世界传达的话语是第一步。众所周知,英文是世界学术界通用的语言,为此,当前学刊国际化重点是探索数字化双语对照的出版路径。这就要求学刊出版人在“英语出版”上下苦功,从保证语言规范,提高翻译质量到提升学刊的可读性、吸引力,努力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壁垒,以铺设好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中国理论与世界学界的桥梁。

3.明体达用,凸显中国理论学理阐释的学术元素

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三大思想资源:一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二是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多元化视角的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学刊出版人,需要把握这些中国理论的学术阐释依据的理论资源,以学刊出版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本着“海纳百川”胸襟,坚定地明体达用,以避免本末倒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旗帜、灵魂,中华优秀文化是核心、主体,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是借鉴、致用。在此前提下,方能再进一步抓住“中国理论”“世界理解”这个关键的问题节点,实践以学术对话学术。

其一,弘扬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学思想,将中国理论的学术理解提升到至高点。在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是“学道”的一部分,注重思想活动的“参省”与“领悟”,以达成在修齐治平智慧的积攒。较之西方的“学术”,这种治学境界更高。学刊这个平台要做好规划,运用中国治学思想,作好“中国理论”的组稿工作。一方面需要引导作者跳脱地站住时代与中国发展现状,客观、理性地比较、归纳、评价与检视“中国理论”,明确中国理论既在政治范畴,也在学术范畴,两者并不分庭抗礼;另一方面需要倡导学术界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追求,推崇在“参省”“领悟”的“德性之学”中融入“知识之学”来深入阐释中国理论,开拓中国理论学理阐释的新局面。

其二,融入与世界接轨的“学术元素”,提高学理阐释中国理论的学术水平。学刊出版人要花费心力,大力推进中国理论这个“大命题”的组稿工作。特别是国际化发展已有成效的国内学刊,起点较高,资源丰富,可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重点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些方面的具体选题,要求将中国理论的标识性的学术概念,适当运用国外的学科体例、范式加以阐析,注重语言(特别是英文翻译)规范,旨在传递给世界学界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及新表述。学刊可以依托各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方力量,坚定唯学术论,摒弃身份论,对中国理论的学理阐析的学术成果进行评鉴后选优刊发。组建的阐释中国理论的高水平作者队伍,同时也是高评鉴水平的专家队伍,再通过网络时代的资源共享,将不断地吸纳生力军。假以时日,相信凸显“学术元素”阐释的中国理论的学术成果,带来的学术影响效应会不断的放大,进而引领中国理论走向世界。


作者:郑娟榕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