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137.曾柱柱——新中国成立70年来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历程

作者:曾柱柱   2019年10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曾柱柱 安徽文艺出版社 编辑

自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已走过70个年头,经历了探索、挫折、改革创新,如今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年产值愈万亿元,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出版人的辛勤奋斗,编辑出版人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出版产业面临新的形势,需要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更离不开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历程,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以解放区的革命出版事业和国民党统治区进步出版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即设立出版总署,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国的出版事业,出版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会。

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编辑出版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业界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旧有出版人员通过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留在出版岗位。出版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知识青年投身出版,通过有经验的出版人员的传帮带及自身工作实践逐步成长为编辑出版人才。

2.学习苏联的出版经验,培养自身编辑出版人才。对于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新型的出版事业,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迫切需要,而借鉴、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经验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为此,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一些出版单位先后翻译出版了苏联出版的有关出版专业的专著如《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质量》《书刊编辑学教学大纲》等。从1950年到195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与出版报》等,用大量篇幅刊登了列宁、斯大林论报刊和苏联新闻出版工作经验的文章;人民出版社内部编印的《出版周报》,多次转载和翻译介绍苏联出版社的经验文章,具体介绍苏联出版社处理原稿和校样的过程,制定选题计划。校样与原稿的校对,书籍的技术设计与节约,印刷业对出版业的任务等经验。此外,1956年9月30日至11月16日,文化部组织了中国出版界赴苏联参观访问团,参观团到苏联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参观访问,参观团回国后,根据访问记录,编印了《苏联的出版事业》一书,详细介绍了苏联的出版、发行、印刷等情况和经验,供全国出版界学习参考。

3.初步发展出版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繁荣我国的出版事业,培养更多的编辑出版人才,政府制定了出版教育、培训工作15年远景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自1953年至1957年,目的是“加强编辑干部的业务学习,调整和大力补充编辑干部;建立上海印刷技术学校,进而改建为北京中等印刷技术学校;开办各种业务培训班。选拔出版、印刷、发行干部20人出国深造”。计划的绝大部分指标,到1956年底提前完成。第二个人五年计划自1958年至1962年,计划“加强干部教育和训练工作,并以培养编辑人员、技术人员和中级干部为重点。会同高等教育部在适当的高等学校增设编辑系、美术装帧系、图书贸易系;建立印刷学院和中等图书贸易学校。”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等多项目标未能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也成为泡影。

二、1977年之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1977年12月国家出版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针对当时出版业出版队伍薄弱,“出版队伍人数不足,青黄不接,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赶不上新形势的需要”的情况,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编辑出版队伍,编辑人员应“提高理论水平、文字修养和业务知识”,要求加强编辑队伍的培训工作,此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途径逐渐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

1.在高等教育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

改革开放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提出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具备大学以上的文化、专业水平,至少具备相当于大学的文化、专业水平”。为了长远、系统、有规划地培养编辑出版人才,需要将编辑出版专业纳入高等教育规划之中。1983年武汉大学开设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98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开设编辑学专业。此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编辑出版等专业,以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1998年,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设立编辑出版学为二级学科。截至2010年,全国有一百多所高校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下开展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的编辑出版人才。

近年来,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各种媒介的融合、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化出版的发展趋势,现代出版产业迫切需求复合型的的新型编辑人才,这要求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和内容,以与出版行业的新发展相适应。为此,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以“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为指导思想,培育复合型的全媒体编辑。

2.建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推动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政府逐渐建立健全出版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1994年,新闻出版署明确了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及细则。2001年8月起,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正式将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从事编辑出版行业,需要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这有利于提高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除此之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要求在职编辑每年要完成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促使编辑出版人员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成为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

3.业界对编辑出版人才进行继续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元化。首先,出版单位会对新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主要内容是编辑出版的工作流程、单位的规章制度、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以及岗位的规范要求等。其次,对入职已有一定年限的员工,也会开展继续教育,主要是介绍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其综合素质,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本行业的资深编辑和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有时也会聘请高校的与编辑出版专业相关的优秀教师。此外,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也会组织各种内容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强化编辑的岗位能力,提高其业务水平。

4.实施人才工程,培养和选拔高端编辑出版人才

1995年,为了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一批熟悉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的重要指示,新闻出版署成立了跨世纪人才工程领导小组,旨在培养出版业编辑、发行等方面的跨世纪人才。1997年,新闻出版署召开了人才工程会议,制定了《出版行业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建立人才津贴制度。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遴选和培养实施办法》,以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培养一批出版行业的领军人才。为适应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推出“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以培养高水平的数字出版人才。此外,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出人才计划,以促进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行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新闻出版业年产值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的出版行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已成为出版大国,这些都离不开编辑出版人才的开拓奋斗。新中国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培养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培育内容越来越丰富,高等教育系统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长远化、系统化,有规划,目前出版业已拥有庞大的编辑出版人才库。但是,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传统出版行业要想持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这就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中国要想成为出版强国,必须要培育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创新,培育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编辑出版人才。

作者:曾柱柱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