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一篇文章如何做成了一本主题出版畅销书?——《心无百姓莫为官》出版案例解析

作者:张楠   2019年09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4月出版。该书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得到了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此书的源头便是2017年12月28日王慧敏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一文。一篇文章如何做成了一本主题出版畅销书?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劳罕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五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在短短几十年里它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折射出一个普通乡村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的奋斗历程,形成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4月出版。该书由《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慧敏(笔名劳罕)创作,以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为基础,记录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展现了当地党员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民情怀。该书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得到了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围绕下姜村精准脱贫之路的典型性、示范性精准策划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本身是浙江五任省委书记的帮扶点,这是从未有过的,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一书记录了领导干部帮助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修路、建沼气、派专家、兴产业……但凡群众所关心的,领导件件放心上。领导干部在下姜村留下的智慧和经验,都是值得其他贫困地区学习效仿的。带给下姜的不是“小灶”,不是“盆景”,而是新观念和新思路,以及生态保护理念催生的发展新模式。下姜村的脱贫经验确实具有示范性,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浙江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余慧琴向百道网介绍到:“2017年12月28日,王慧敏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一文,反响很大。我们社领导看过这篇文章后,就立刻约请王慧敏写一部同名报告文学作品,内容就是关于下姜村是如何脱贫奔小康,并带动周边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下姜村有什么好经验是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的?我们认为这样的作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时间契机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姜村是“脱贫奔小康”的典型范例,它来源于浙江实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省域层面。正如作者在书中写到:“下姜村这个典型,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新类型,是中国千万乡村的一个缩影。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是要回应社会现实、触摸时代律动;反映时代之困,解答时代之惑。《心无百姓莫为官》是国内首部展现大国小村脱贫,并带动周边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是一部有立场、有观点、有方法、有特色的作品,也是一部有时代价值、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作品所展现的各级领导干部常思富民之策、常思利民之事、常思为民之举的作风和情怀,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是一本成功的典型主题出版物,它的精准策划,不仅给浙江人民出版社带来了许多荣誉,也实现了“双效统一”,出版仅三个月,销售已近6万册。

从下姜打开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具有独特的社会学价值

作者王慧敏本身,有着记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王慧敏在《人民日报》工作三十年来一直是跑“农口”的,他是中国新闻界对“三农”问题较有研究的专家型记者。他曾任《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副组长,并在河南虞城任副县长挂职扶贫两年多,回到人民日报社后曾开设专栏“下乡手记”,对新时期“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

可以说,《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是他多年观察、思考农村发展探索之路的心血之作。作品既是文学文本,又是社会学文本。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评价说:“劳罕比一般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视角上,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对精准扶贫事业的整体把握和具体个案分析上还是表现出更为深邃、更为精准的眼光。”这也是一般作家不具备的品质。

本书不仅是个文学文本,同时也可以把它看成社会学文本,具有独特的社会学文本价值。作者长期蹲点下姜村,“脚上沾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正是因为作者真正“沉下去”,访民情、看实情,才让作品有了真情和“温度”,才让下姜村的一切从作者笔下生动流淌出来。在他笔下,脱贫后的下姜村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他有忧思,有思考,若没有开阔的格局,怎能保这样一份冷静?

作品最后,下姜村人富裕起来了,可余红梅不做了,邵娟走了,姜丽娟变了。如何解决富起来之后的精神富裕问题,作者戛然而止。一般像攻坚脱贫的主题图书,大部分作者可能都会以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美好景象作为结局,但劳罕没有,他看得更长远,更深刻,他希望让读者保持清醒,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村民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意识。

这本书不仅记录一个普通山村风雷激荡的历史性变革,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从下姜看到乡土发展瓶颈,再到展望未来光明前程。

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创作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是颇具可读性的文学性文本。除了是一位记者,王慧敏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作家,他出版过《各奔前程》《巴音布鲁克》等许多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笔很好,所以才能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中,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送到读者面前,讲述倔强的老支书姜银祥,为建一座桥,二话不说就跳进寒冷刺骨的河里;现任村书记姜浩强为增加农家乐客源,觍着脸皮跑遍旅游公司“拉生意”……书中的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个生活化且具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作者王慧敏在《人民日报》浙江分社工作了十年,下姜村是他去过次数最多的村子,他还曾在下姜村度过两个春节,他和村里的基层干部、老百姓都是好朋友,大家都认识他。王慧敏和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将自己置身于下姜村的老百姓之中,不是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写作者,而是一个感性抒写、理性思考的写作者,他所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迹可循的,他所写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

王慧敏在“五个一”工程奖颁奖词中说到:“多年来,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样本,希望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找出中国广大农村长期贫困的‘穷根’,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探寻可复制的经验。选择下姜村,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下姜巨变,外界的精准帮扶必不可少,但关键还是内因起了变化。下姜是一块试验田,更是一条路----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乡村振兴之路。下姜村是我在浙江工作期间,去过次数最多的村庄,10年来我走遍了村子每个角落,聊遍了村里每户农家,有三个春节都是在村里度过。深入基层,除了带给我‘抓活鱼’‘接地气’的快感,也让我的写作理念有了升华:无论是作家还是记者,只有扑下身子扎根一线,才能把握社会脉搏的律动,才能打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脚下‘沾满泥土’,观察、思考问题才能深入,写出的作品才能‘冒热气’‘带露珠’,最终,也才能真正赢得读者。”

素材真实,论据详实,讲述老百姓读得懂的脱贫故事

下姜村是王慧敏在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任职期间去过次数最多的村庄,“走遍了村子,聊遍了农户,吃透了村里角角落落的情况”,才记录下这一普通山村风云激荡的历史性变革。

浙江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余慧琴向百道网介绍:“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他讲的是脱贫,讲的是老百姓的故事,我们的读者对象不仅是基层领导干部,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要让他们看得懂,读得进。”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说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透过《心无百姓莫为官》这本书,读者朋友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无数村庄探索过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苗福安)

作者:张楠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