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讲书堂 | 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作者:万骏   2018年11月30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与你分享的是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鲁迅与顾颉刚》。这是一部思想史作品,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说的虽然是鲁迅和顾颉刚两位先生的恩怨,实际上涉及到新文化运动以来诸多学人,堪称是那一时期学术文化形态的全景式描绘。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中国的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王富仁教授。

《鲁迅与顾颉刚(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富仁 著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你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给你讲的是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鲁迅与顾颉刚》,我是责编万骏。

鲁迅抄袭公案

先说恩怨。

抹黑一个知识分子,莫过于说他的作品抄袭。有些事犹近在耳,读罢《“<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说”事件》一节,就明白只不过后世小人炒的冷饭罢了。话说胡适博士旗下“现代评论派”的陈源陈西滢君一日突然“揭露”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人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现在知道,这个“事实”是顾颉刚提供给陈源的。于此事顾颉刚大师自然是百口难辩,千般弥缝,可以说是辩解了一辈子。

《鲁迅与顾颉刚》要着意讨论的就是,顾颉刚为什么要这么干?仔细看待我们就会明白,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时代的浪潮,历史的转折,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恩怨情仇也在其中沉浮,富仁先生由小见大,带我们走进了民国思想史的广阔天地。

不是一路人

顾颉刚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他和鲁迅先生就不是一路人。为什么不是一路人?根子从晚清到五四,及其之后的百川分流。根子在于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是如何把握时代,理解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行程的。

在富仁先生看来,顾颉刚追随的是胡适,而胡适像极了康梁。所以本书的第一节,就是从胡适的“整理国故”开始谈起的。说胡适博士像极了康梁,说像梁启超还能接受,怎么可能更像康圣人呢?作者更进之,上溯于清代今古文经学,乃至两汉今古文经学,无论时代如何变局,知识人的统绪依然能明白看出。是的,胡适、梁启超、康有为,他们都是今文学派的传人。

今文派自两汉以来就以政治鼓动为胜场,紧密结合于政治,崇拜乃至自成一权威,康圣人以孔子改制开戊戌变法之基,三坟五典尽成伪书,梁启超则自流亡东渡日本以后,因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重视和崇拜而与辛亥党人同盟,成为封建帝制的敌人,但其底子依然是今文学派的“六经注我”的传统,权威崇拜并通过认同、学习和宣传一种或几种已经具有权威性的思想以建立自己思想的权威地位。所谓学而不究,传而不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是不可能建立起属于自身主体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果然,一战以后,当柏格森这样的西方思想家提出对西方思想的整体质疑之后,他就放弃了对西方文化的重视和崇拜转而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至于胡适博士,他在政治、文化和学术上的思想,都与他对美国文化的观察、了解以及崇拜的心理有关。他是以美国当代已有的文化、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标准感受、理解和评判包括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文化现象。和梁启超一样,不论是对于美国文化,还是对于中国文化,他都没有将其从自身存在的根据上看待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是以自己所重视和崇拜的一种文化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其他事物的标准。迄今以来,无论绝对复古还是全盘西化,其实都是今文经学这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鲁迅先生和他们不是一路人。鲁迅先生的精神,传承自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是中国古代小学的集大成者,古文经大家,也是真正的革命党人。晚清的古文学派上溯自然是两汉的古文学派,以学识见长,虽也有其泥古复古的一面,但经太炎先生一过,早已冲破了单纯的经学研究范围,成为对中国固有文化经典的带有整体性质的系统考察和研究,从而将其提高到了“国学”的高度,为中国现当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奠定下了最初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说,鲁迅是带着章太炎的思想文化传统进入“五四”新文化、新文学阵营的,他不再像章太炎那样仅仅将自己的文化视野、思想视野和学术视野局限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内部,但在思维方式和治学路径上则保留了章太炎的许多特征,立志自国自心,要的是“取今复古”,基于扎实的学理根基,来不断重建仅仅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新的传统。我们只有站在这个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的真义。这份心路,当然没有“民主自由”来得直白,“科学实用”来得致用,在绝大多数五四传人看来,太炎先生已经落伍了,是“退回”到了保守主义的那一面去了。比如顾颉刚就是认为太炎先生不过是“一个从经师改装的学者”罢了。

历史虚无主义

现在可以说说已经看不起章太炎的顾颉刚了。

顾颉刚借以成名的,是他的新史学之说:中国古史乃层累地造成的,因为倡言疑古。此说前承康圣人的孔子改制和新学伪经说,后承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之说,大有革命而科学之义,一时海内风行,为胡适、傅斯年所推重。在富仁先生看来,如果说胡适这位初代目还功在西风东渐,重在革新首创,与章太炎的差异和矛盾还没有公开化和尖锐化(后来傅斯年北大清算章门弟子不知算不算),到了鲁迅和顾颉刚这里,就不一样了。顾颉刚的这个立场,直接和我们的历史观有关,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哪一位不是彪炳史册的,夏桀帝纣、秦皇隋炀,哪一个不是背着千古骂名的,历史上的存在与科学上的真理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中国古史乃层累地造成的,历史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在顾颉刚那里往往就被曲解为造伪的历史,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近些年愈演愈烈的翻案史学、新清史的泛滥、内亚武德的吹捧和附带的对汉文化、大一统的贬低否定,以及历史学科的史料化的趋向的始作俑者,大概和顾颉刚脱不了干系。鲁迅是反对顾颉刚的,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尽管他的批判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他从来也没有在根本上否定过中华民族历史存在的真实性,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过中华民族有支撑着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脊梁。比如看待《史记》,鲁迅赞叹是“史家之绝唱”,而顾颉刚则讥讽司马迁是一个造伪者。

五四的旗帜和传人

谁是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富仁先生看来,是鲁迅而不是胡适。在王富仁先生接下来的一部作品《端木蕻良》中,鲁迅先生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旗帜传承给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左翼作家群,并在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扬光大。明白的说,富仁先生对顾颉刚的批判就是对胡适和以他为代表的现代中国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批判,他们功成名就,早早的就和这片土地失去了血肉的联系。

结语

鲁迅和顾颉刚的这份恩怨纠结了顾颉刚一生,至死都没有放下。书里也说得很详细。但对于鲁迅来说,也许这并非什么私怨。或许他的文字里那些讥讽博学家的话真的指着顾颉刚说的,而顾颉刚面子所在,也不得不做些反击,这点王先生也做了详细的分析,顾颉刚尽管不那么正大光明,但毕竟也非大恶之人,以后也不失为一代宗师。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直到今天,还在产生的不同的深远影响。我们要做一个战士、做一个革命者,还是做一个学院精英,面对时代和历史,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选择。富仁先生最后说:“人类,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只沿着一条路走过来的,也不会只沿着一条路走下去。自然有不同的路,彼此之间就有差异,有矛盾。关键仅仅在于,你在自己的道路上是被人抬着走过来呢,还是自己独自走过来的。对于那些自己独自走过来的人,那些在自己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的人,我们后人都应该给以应有的尊敬。”

先哲精神不朽,愿与大家共勉!

好了,今天就给你推荐到这里,欢迎继续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作者:万骏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