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讲书堂 | 继《沈从文的前半生》后,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又一部人物传记

作者:刀口儿   2018年11月16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译林出版社新出版的《九个人》。这是一本传记文学,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继《沈从文的后半生》和《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的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张新颖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师从贾植芳,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这本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九个人(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张新颖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大家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我是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书是我们新出版的《九个人》。

作者在题记中这样写道:“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说是“难以抹平的个体”呢?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这一代人出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到短暂的“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光芒的影响。在他们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这股风潮已经铺天盖地。而等到抗战的时候,这些人已经成长起来了,有些甚至已经开始成名。“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观念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上了烙印,而且这一代人会把这些东西保存得特别完整,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同时,这些人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各个不同阶段。这很重要,一个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身上所具备的东西才会受到考验,而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阶段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并保留最初照在他们身上的光芒。

(图书宣传页)

张新颖写沈从文,写他面对的绝境和他在绝境中创造事业的故事。文学不行了,就另辟新路,转身投入了文物研究事业,沈从文在他的后半生,超越一个受害者的身份,用创造力与热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时间胜利的故事。张新颖写黄永玉,是以聊天记录的形式呈现的。他们谈到了沈从文,谈到了胡风、贾植芳,谈到了巴金,谈到了《无愁河》,在看似随意的谈笑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风趣而豁达的“老顽童”。张新颖写贾植芳,回忆了在恩师门下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将贾先生看作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贾先生给学生讲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现场,而不是文学史里面所写的历史。就这样,他慢慢地影响了张新颖看待这段文学的视野、眼光和心态。张新颖写路翎,从一个诗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这也源于张新颖学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诗人,从“心脏”“飞翔”等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路翎的挣扎,看到他火焰般的心脏。张新颖写穆旦,是一篇有趣的田野调查。他在穆旦曾经租住的公寓楼,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寻找他的痕迹,最终找到了穆旦当年的成绩单,而成绩单里隐含的信息为我们认识穆旦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张新颖写萧珊,写她在穆旦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的出版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了作家,有了翻译家,编辑的角色也不可或缺。张新颖写巫宁坤,写他并非徒然半生受难,写他依然保持的纯净的灵魂,锐利的精神,以及充满能量的生命。张新颖写李霖灿,写他与李济、沈从文、吴冠中、钱穆的交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得以与许多非常之人相值相过,并能从中深深领受奇迹,因人成事,成就此生。张新颖写熊秉明,写他的精神世界,写他游移在雕刻、画画、写字、写文章、教书之间的工作,写他游移在观念和造型之间、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心思。

张新颖从看似细枝末节的琐事切入,尽量避免用自己的方式去叙述材料。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去解释和判断传主,这种做法对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更为“痛快”,但他却更喜欢用直观呈现材料和引文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向更多和更深的理解开放。同时他也承认,作为一个研究者或是传记作者,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但这种内在的自我也应保持在内含的状态,并始终具有其开放性。他曾说过,人是活动的,人是在生活里面的,人是在他的行为里面才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那个人就是僵化的,所以他要把这样一个生命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在各种现代科技带来的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这样一本书?或者说得更抽象一点,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文学和艺术?我想,答案可能是这样的。首先,文学和艺术是一种记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集体、国家,我们都非常需要记忆,但是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我们又特别容易遗忘。而有时候,记忆又是不可靠的,有时候,我们又需要去遗忘。因此,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不仅仅是去“打捞”记忆的问题,还有我们需要怎样的记忆,我们如何去面对记忆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精神与他人的精神不断进行对话、融合与相互理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就进入了一种记忆,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纽带。如果再讲得实用一点,读这本书有一种疗愈的作用,在我们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可以看看这九个人是如何面对他们生活中关乎生与死的大问题的。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但是仍然能够得到启发。这九个人的精神不是一种单一的精神,他们每个人在面对巨大的创伤和灾难时都有自己的理解,都在重压下保持了人格的完整。

正如作者的自述,“我回想自己做研究也好,写传记也好,我选择的对象一定是一个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的人,因此这项工作就不再是辛苦而乏味的了,你能够从中获得很多来滋养自己。在生活中常常想起他们,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他们是特别丰富的人,所以我也只写了这些人的某个侧面,只是希望读者能够知道,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事,有这样的人是这样面对世界的。”这本书具有一种诗歌的态度,他的文字是具有灵气和诗性的。他的叙述不是悲情的。正如诗人艾略特所倡导的,诗歌不应过度沉溺于个人感受,应从个人的经验中走出来,在一种自我的张力中寻求收敛、克制的情感表达。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特别动荡,很多人经受了很多苦难。但是这本书并不是要重复苦难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有一些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被摧毁,这九个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人,是特别值得敬佩的人。

(推荐语)

好了,今天就给您推荐到这里,欢迎继续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作者:刀口儿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