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学术出版的痼疾,可有良药能解?

作者:百道网   2018年11月1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学术出版自17世纪以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听音乐、看电影,甚至读书的方式,但对学术出版却没有产生相同的影响力。但互联网始终在向学术出版渗透,再加上长久以来研究者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二者将共同推动行业的巨变。

Sci-Hub官网

近日,两家大型学术出版商向科研社交网站ResearchGate发起诉讼,指控该网站对盗用其版权论文的行为打击不力。这是他们第二次起诉ResearchGate,第一次起诉是去年在德国,诉讼仍在进行当中。

与此同时,中国在五个多月前开始着手编制学术期刊“黑名单”,以减少国内学者刊发劣质或欺骗性文章。一旦名单完成编制投入使用,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将不作为科研人员晋升或获得资助的依凭。

虽然两件事并不关联,但实际上都代表着学术圈一场不断扩散的危机。这场危机起因复杂,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案,直击关系到我们该如何共享最新科研知识这一核心。

这场危机可以总结为:审查并出版研究成果需要成本,但这笔钱怎么付最理想没有人知道。

危机的起源

问题的起源并不简单。在当代世界很多事情可以轻易归咎于互联网,然而事实是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多米诺骨牌就已经被推倒了。

互联网无疑也在其中推了一把,但不能认定为“元凶”。

相反,原因可以追溯到四个独立的重要部分。

出版压力:研究人员的出版压力越来越大。也就是学术圈的“要么发表要么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大环境,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发表论文保住职位,寻求晋升或获取科研资金。

有限的出版空间:尽管出期刊数量不断增加,但显然赶不上论文产出量的快速增长,这就让顶级期刊的版面身价倍增。

订阅成本增加:当前学术图书馆的预算要么持平,要么缩减,一流期刊的订阅费用一涨再涨,导致很多图书馆减少期刊订阅量。

盗版的缓解:无论有没有版权所有者的授权,学术研究的广泛传播都因互联网而变得容易。虽说在早期打击盗版的斗争中学术圈并不处在前线,但现在已经成为日益扩展的盗版世界里的主体,而这个世界正由Sci-Hub主宰,也包括ResearchGate等。

问题是,出版学术期刊需要花钱,不管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出版商都要收回成本。但据2008年的研究显示,作为学术期刊的消费主力,学术图书馆的预算要么萎缩或持平。很多大学减少了订阅量。

大出版商的盈亏并没有受此影响,他们的超高利润也招来了不少批评,但这让新进入的、规模较小的出版商日子不好过,只能在收支平衡线上徘徊。

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以及公众)难以承受付费研究内容的价格。期刊容量也因此难以进一步扩展。新的期刊无法创建,现有期刊扩容的速度又满足不了需求。

这一现状推动了新方法的出现,但缺点和问题也伴生而来。

进入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概念:论文出版后应该免费向公众开放。通常,这类论文在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或类似许可协议下出版,用户可以自由复制、共享和传播。

开放存取的概念肇始于1990年代初,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名开放存取期刊PLOS 0ne的诞生迅速发展。

开放存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付费墙,研究论文和潜在使用者之间没有屏障。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阅读或发表开放存取论文。在研究由政府赞助而公众却可能无法获取成果的情况下,开放存取的作用显而易见。

对研究人员来说也有明显的好处。研究发现,开放存取著作被引用的频次更高,有助于增加作品的影响力以及学者在学术界的声誉。

传统期刊的论文向用户收费,开放存取期刊则需要从其他地方收回成本。他们采取了两种方式:

收取论文处理费:在提交论文时或其论文被接收后向作者收费。这是包括PLOS One在内约28%的开放存取期刊所使用的模式。PLOS旗下不同期刊收取的费用不等,大致在1595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

资助:其他期刊不收论文处理或接收费,要么是有大学、实验室或其他研究机构的直接资助,要么采用其他商业模式如广告或出售再版权利来弥补成本。

虽然这两种方式行得通,也合法合理,但也可能产生问题。

比如文章处理费用导致无德期刊(predatory journals)的兴起。出版伪科学的不良期刊早已有之,但论文处理费使之转化为一种商业模式。不需要争取订阅用户,很多期刊只要你交费就能出版,哪怕内容毫无意义。

人们做了很多尝试阻击无德期刊,或者至少让科学家们有所认知。然而鉴于前述“publish or perish”的大背景,很多人仍然对此一无所知,由于前面提到的“出版或灭亡”的环境中,有些人甘于在这类期刊上发表论文。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编制低质期刊名单。但这么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几乎每个人都能创建这样的期刊,毫无难度,据估计,每天成千上万这样的新期刊在诞生。

而资助模式的问题在于钱从哪里来,再者如果有资助,那赞助者是否会对论文的发表施加影响。

撇开种种弊端不谈,传统学术出版通过出版高质量的重要研究吸引订阅用户来赚钱。这种经济激励可以避免出版商毫无原则地出版一切,或逢迎赞助者,从而维持并提升你的学术声誉。

关键时刻

所有出版模式都各有利弊,没有简单的定论。截止到本文写作时,五大主要的学术出版商都既有开放存取期刊,也有付费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研究人员的数量能及得上现在,他们也在产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著作成果。我们需要足够的期刊版面来保证优质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也需要获取它们的权利。

这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因此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解决:

减轻出版压力:发表论文的压力让研究者在著述上押注,原本一篇论文可能被拆解为好几篇。减轻压力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专注于创作优质论文,在作品完备时再出版。

减少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关注:影响因子用来衡量期刊的被引频次。关注影响因子会让研究人员集中向一小部分受欢迎的“必读”期刊投稿,无视规模较小或新创立的期刊(以及开放存取期刊)。遗憾的是,无德期刊的存在让现状很难改变。不过,对影响因子排名有效性的质疑,以及研究向顶部集中等问题也影响因子的价值受损。

关注如何获取:撇开商业模式不谈,出版商是有办法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获取上的。如延时开放获取,论文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免费获取,其价格结构更适合大学,甚至能让个人发表一定数量的免费作品。在商业模式不“伤筋动骨”的条件下,也还是有工具可以缓解获取的痛点。

所有这一切的目的是增加研究人员发表经同行评审过的优质研究成果的渠道,并让有需求的人合理获取。

否则唯一的选择就是沿着当前的路径走下去,一方面论文难于发表,另一方面公众难以获取。

底线

学术出版自17世纪以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听音乐、看电影,甚至读书的方式,但对学术出版却没有产生相同的影响力。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行业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术作品在大众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大型学术出版商的庞大势力。无论如何,互联网在向学术出版渗透,再加上长久以来研究者所面对的挑战,二者将共同推动行业的巨变。

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学术作品不同于最新的热映大片或新单曲。科研在社会改良方面以迥异的方式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

我们在网络上所进行的有关娱乐和艺术的探讨并不适合用来探讨科研。

简单来说,学术创作者和艺术家或电影工作者的需求大不相同。我们应牢记这一点来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

(本文编辑 晨瑾)

作者:百道网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