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在“江苏民营书业发展论坛”上,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顾爱彬以《书是实体书店的灵魂》为题在论坛上演讲。作为一位杰出的出版人和优秀的读者,他眼中的书店,不管形式或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灵魂须得永远是图书,否则就不叫书店。
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顾爱彬
无论实体书店的形式、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的灵魂始终是图书,否则就不是书店了。去年,我们翻译出版过《我的书店:作家畅谈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其中有美国作家安·帕切特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里写道,“我所想到的最好的书店无一不是读者所在社区的心脏”。这个比喻实在是太贴切了。一家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书店,应该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小镇或村庄跳动的心脏。正如有人这样描述诚品书店,“不只是一间书店,更是一个空间、一个安顿身心的场所,千万个心灵在此碰上千万本书,撞出来无限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必然涉及到更为美好的文化消费,实体书店在现在乃至未来势必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职责。实体书店以书为灵魂,既是出版社连接读者的桥梁;也是满足读者对知识的渴望,供读者淘书买书,获得精神满足的文化场所。
我且从出版人和读者的角度,谈个人对实体书店的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书店是城市、乡镇里的一片温暖
城市的硬实力由经济建设所决定,城市的软实力则由文化建设所决定。书店作为文化的重要承载实体,是现代城市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射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很多城市都有特定文化符号,譬如巴黎有“莎士比亚”,旧金山有“城市之光”,东京有“茑屋”;北京有“万圣”,南京有“先锋”,台北有“诚品”,重庆有“西西弗”,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书店已经成了他们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一座城市如有一个标志性的书店,城市的魅力是可以倍增的。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书店是不可想象的。
在任何一个城市中,实体书店作为读书人的精神港湾,能够在专家、学者、作者、读者之间营造一个面对面自由交流的物理环境,是文化创作、文化出版到文化消费的重要实体通道,发挥着延续文化积累、推动文化传播的现实功能。《我的书店:作家畅谈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一书中,国外的作家们侃侃而谈,很多都论及书店承担着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的重大社会意义,在个人文学创作历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个人知识汲取的重要场所,在城市生活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诸多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往往与人们的阅读量成正比,一个爱读书的城市,一定是幸福指数颇高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我们追求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道路、国际化的商业体,更需要有文化品质的、有温度的特色书店。书店就是城市最佳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场所。 正因为肩负着这样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书店成为爱书人的温暖之乡,被很多人奉为城市的“文化绿洲”、“文化灯塔”,也就理所当然。
二、实体书店的坚守与创新
书店对于城市、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书店要呵护好,更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书店经营者乃至广大爱书人的共同诉求。理性来说,我们需要找到经营的平衡点,主要是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平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出版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广大读者一起,共同融入知识消费和知识分享,让图书温暖人心,让文化照亮城市。
1.对初心的坚守
出版人和书店人,都要坚持文化理想、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都要有思想、有理想、有梦想、有方向。我们应当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版社的灵魂是优质内容,书店的灵魂则是图书。“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是书店的初心,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放弃,唯有坚持才有收获。
城市生活离不开阅读,爱书人所推崇的都是阅读之美。即便出生于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过着不同的生活,热爱阅读的读者,渴望的都是优质好书,满足的都是书店所提供的良好阅读和消费体验。城市的实体书店,最可依靠的还是这样的消费群体,一以贯之地扎根图书经营,消费者给予的反馈也必将是真诚的认可和追捧。当下诸多知名书店品牌都是这样一路走来。
诚品创始人吴清友曾说过:“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可是没有文化,诚品也不想活了。”尽管一度亏损,诚品书店始终坚持对图书精挑细选,丰富图书品类,用心经营使得诚品成为台湾的一张重要名片,更让台北因为这座特立独行的书店加上了“文化创意”、“生活先锋”的个性烙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也表示,“要让逛实体书店变成一种生活方式”。1996年创立的先锋书店,就是因为钱小华对书店人初心二十多年的坚守,才最终成就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有过一句很淳朴的话,“我们书店其实做的是‘替人读书’,帮你先挑,你在我挑选出来的里面再挑”。得益于对图书的热爱,万圣通过不断和中国知识界、出版界、读者的互动,已成为连接众多文人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枢纽。他们都是书店人的杰出代表。
衷心希望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里,能继续有着大大小小的书店,保持初心,对抗时间,一如既往与出版社携手同行,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重新唤起人们对于传统阅读的情感,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书店,与好书相遇,感受书的温暖,体验阅读之美。
2.对品格的坚守
为读者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出版人和书店人共同的天职。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包括书店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下书店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读者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与实体书店经营理念、管理思路相对保守、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社会因此需要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书店,在市场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中提升自身品位,在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中承担重要使命,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书店人,同出版人一样,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要杜绝平庸,更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到最终的顿悟,始终围绕的是热忱和执着,核心是对品格追求的不离不弃。实体书店的经营发展也存在多个价值阶段。第一境界是满足读者的购书需求,在店内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图书选择;第二境界是满足城市的文化需求,书店要适应人们现代消费习惯,做本地精神文化生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积极开展各类与图书相关的文化活动;第三境界是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书店要具备专业能力,具备鲜明的文化品格,呈现独特的阅读主张,成为一个城市中读者真正的精神家园。实体书店唯有如此,才能使读者更多驻足停留,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传递温暖的作用。
而这一切都是围绕图书而展开,书店的选品能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书店的品格。不论是思南书局、诚品书店、万圣书园、西西弗、先锋等创新模式,还是与之并存的北京图书大厦、浙江省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传统大书城。这两种实体书店的类型均不可替代,作为有自身独特经营理念的书店,他们能长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关键在于书店经营者热爱书、懂书、懂读者;核心在于选品,在于品格,在于以书为魂。
“海上书影”思南快闪店第二季“关机”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思南书局”
思南书局实体店在筹备伊始,就把“选书”放在首位——书籍是书店的灵魂,是比颜值更重要的文化价值的载体。为将思南书局全力打造成一个“思南书局·概念店”的升级版人文书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组建专门的选书专家团队,由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总策划、著名作家孙甘露领衔,十多位成员来自出版界、文学界、学术界、翻译界、新闻界,他们兼具专业素养和国际眼光,确保了书局能够长期跟踪、捕捉和遴选当下最新、最优质的中外文版图书品种。
万圣书园最大的魅力应该是选书的品味体现的一种风骨和拒绝媚俗的态度,在万圣逛总有一种好书扑面而来的感觉。有读者表示,“在国内很难再找到这么一个人,能调动海量译者、作者资源,而且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适合的书”。
西西弗书店认为,图书选择品类丰富一定是精选后的丰富。所谓丰富的图书品类,一是指消费者进入到书店后的整体感觉氛围;二是在这个书店是否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高品质的书。
北京图书大厦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中扮演着“风向标”的角色。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品种质量,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北京图书大厦特地聘请学术界、出版界的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推出“高级管理者书单”。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悦表示,实体书店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选品”的功力和水准上。浙江新华计划推出“新华优品”项目,通过技术分析优化卖场产品线,从畅销、常销及一般书3个角度设计产品库,同时为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卖场提供产品线配套推荐。
作为出版人,我也始终坚信,书店与出版社关系越密切,选品就会越精准,就可以尽可能地让更多符合书店特质的优质图书品种进入书店、呈现给读者,实现出版社、书店和读者的“三赢”。
3.创新要避免“形式主义”
当下,新零售成为各行业的热议话题。实体书店也在不断探索着新商业模式、新经营思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书店经营的三重境界,现在很多优秀书店,譬如诚品、先锋、言又几、方所等就在积极探索“图书+人文”跨界融合,从书店延伸到与阅读相关的生活层面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囊括图书周边、文创产品、休闲餐饮、艺术空间和画廊等,通过各类文化创意和文化活动,打造读者与作者、读者与出版社乃至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这些做法当然值得肯定及尝试。
但文化搭台,商业唱戏,在坚守人文精神和遵循商业逻辑之间,在文化价值与商业受益的取舍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与统一,还有隐忧。读者进入书店目的还是找书淘书买书书,如果书店不以图书为灵魂,不挑选品质优良的精品图书,而仅仅是美化店面装潢,改善外在的购物环境,甚至不再将书籍视为经营主体,任由各类产品乃至休闲餐饮成为书店主角的话,再谈书店发展,再论城市“文化地标”,也只是虚有其表。
实体书店还是应当专心经营图书,不能把功能无限扩大:书店有别于其他休闲消费场所,应始终坚持以文化为经营基础,以有有品质的好书为经营核心,最终落脚点是为读者提供找书淘书买书的良好场所。如果脱离图书谈文化经营,甚至披着文化的外衣搞不相关多元,就容易致使书店的图书销售功能流于形式主义,那书店即便经营业绩再突出,也无法体现书店的本质功能及定位,更难承担挖掘和提升独特城市文化的职责。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读者,我坚信实体书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在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指引下,实体书店的发展势必越来越好。莎士比亚有句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个书店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轨迹也并非单线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正道。但在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不同书店的经营方式也一定会凝聚共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和未来塑造出各个城市更为突出的文化能量和个性。
作为一名出版人,我也坚信不忘初心才能站得稳,创新变革才能走得远。译林社一直在竭力加强与实体书店的合作互动,近两年我们在很多城市的诸多书店开设了译林专架,今年更是着力谋求在实体书店中开设译林“店中店”。
相信实体书店明天会更好。译林社愿意与书店相互帮扶、携手前行,为城市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