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发稿、设计、校对、印制、成本……这些流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三联书店原总编室主任夏利瑛将一一解答

作者:绘里(采)   2018年06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在出版流程中的发稿阶段、设计阶段、校对阶段、印制阶段和成本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每一位图书编辑,尤其是新手来说,都是需要系统了解的知识。百道学习“编书的功课”最新课程,邀请三联书店原总编室主任夏利瑛系统解读这一问题。那么,夏老师为什么能胜任这一课程?她将带来哪些知识?在百道网的这篇采访中,我们先来一睹为快。同时,你也可以移步百道学习APP对课程进行收听、下载。

图片来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官网

百道学习APP上有一门适合图书编辑学习的课程——编书的功课。这门课程由来自出版界的多位大咖主讲,围绕选题策划、选题建设、维护作者、审稿加工、排版装帧印制、营销推广,以及编辑的自我修养等诸多方面,进行案例分析、细致讲解和诚意分享。此前,邀请的主讲人有董秀玉、林载爵、汪家明、张立宪、陈颖青等。从6月4日—6月15日,这门课程迎来了一位新的主讲人——夏利瑛。

她是三联书店原总编室主任,副编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编辑学会编辑专业规范委员会副主任。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全国各地新闻出版广电局及全国各出版社承担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整体设计、纸张及印刷、图书成本、图书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编辑培训工作和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2002年开始至今,承担了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课程辅导工作。

这次她在百道学习上的课程,主要内容将涉及发稿阶段、设计阶段、校对阶段、印制阶段和成本等方面。日前,百道网在课程准备之余采访了夏利瑛老师。在采访中,她回顾了自己如何进入编辑这一行业,在三联工作期间如何做好总编室的工作,以及在本次课程中将如何把经验分享给更多后辈。

百道网:您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印刷工艺,这段学习生涯对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有何影响?

夏利瑛:1978年参加高考,非常向往去家乡成都以外的地方,离开父母的管束。小时候我喜欢画画,水平考不上美术高校,只好考工科,看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招生,赶快就报考了。想着在艺术院校读工科系,可以受着艺术熏陶,还能印刷书来看,何等快乐。

这段受高等教育的四年,系统学习数理化(偏向化学多一点)和印刷工艺的专业课程。老师们都非常优秀和敬业,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大都是留学回来的老师,教授给我们学业,还教给我们系统思维的方式,自学的能力,还有那些老师的品格相当高,这一切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的影响都比较大。

还有我们那几届(77、78届)的同学,都非常努力,非常刻苦,个个不凡,并且其他方面都是多才多艺的,他们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另外,在艺术院校上学,其他系的同学,都有美术功底和创作思想,都有个性,课余时间大家在一起玩,相互交流,讨论各种问题,从中也受益匪浅。

百道网:您从93年开始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从事出版工作至今。在三联书店工作,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最花功夫钻研的是什么?为什么?

夏利瑛:1979年有一天晚上,在中央工艺美院的阅览室看到一本《读书》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评论《十日谈》。在文革中,听说过这本书,但无缘见到,一看到这本杂志公开评论这本书,受到很大震动,关注并喜欢上了这本刊物。后来看到房龙的《宽容》,瓦西列夫的《情爱论》,蔡志忠的漫画等等,都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更加喜欢这家出版社。1992年三联书店有个机会找到我,要我去帮三联书店的美编室干活,我暑期就去了,帮着三联美编室的宁成春老师打下手,复印封面稿子,手工剪切、粘贴设计稿,然后再拿去照像,再制成印版,非常有意思。然后是做一些调研工作。1993年有机会调了过去,我退掉了原来北京印刷学院分给我的房子,到没有住房的三联去了。那时是租房子住,董总希望我去三联工作,还帮我出租金。

在三联书店工作,来到心仪的工作单位,内心无比喜悦,哪怕再也没有寒暑假,哪怕那里的有些人让我失望,没有房子住,好像这一切都能克服。

在三联,董总叫我来帮着为创办《三联生活周刊》成立一个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再和境外资本合作。创办公司也锻炼了我的对外打交道的能力,管理这个小公司也让我在管理人和事的方方面面增长了知识;后来又到三联书店的总编室当主任,接触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又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处处留心,处处皆学问。董总也非常信任我,放手让我去管理和核算三联出版图书过程的每一笔支出,从中也学到许多东西。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但我也无怨无悔。

在三联工作收获最大的是能看见好作者的手稿,能接触到好编辑,好美编,第一时间接触到三联书店出版的好书,我也从中掌握了图书出版的流程及每一个方面,非常有趣。董总的信任,让我做了许多工作,除了图书生产流程的管理,还有与合作方谈判,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引进等等。

后来,社里让我帮着给另一家合作公司的工作人员讲讲版式,我便将工作中的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上升为理论,结合看有关的书籍,写出自己的讲课内容,做成PPT。总署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原来也是我在北京印刷学院的同事,比较了解我的讲课历史,也找我去给他们讲课。然后不断拓展课程,每一个新的课程,都让我自己有上升的空间。在上班之余,我都把时间花在总结、归纳上面。我有当老师的经历,有在出版社工作的经验,所以有些课程讲起来,比较生动一些。花工夫钻研的就是图书出版中的每一个细节。

还有向总署写申报科技项目、出版基金的报告。做各种计划,选题计划、生产计划等等,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工作虽然繁杂,但我一想,这是我喜爱的三联啊,一切烦恼都化为乌有,热爱三联可能就是动力。

百道网:原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及很多出版单位都在请您讲课。很多人对您讲课的评分很高。百道学习也非常荣幸,在汪家明老师的帮助下,请到您来《编书的功课》讲课。您这次重点讲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针对什么样的受众,为了讲好这一系列的课,您做了哪些准备?

夏利瑛:这次家明老师要我来讲发稿阶段、设计阶段、校对阶段、印制阶段和成本的一些课程,如什么是齐清定,编辑和校对之间的协作,关心书脊、标题的设计事项,还有印制中的纸张、装订,整个图书生产的成本及控制等等。主要是针对出版社及其他出版单位的编辑。

这些课程都需要重新备课,重新写稿,因为录音的课程一节课大约要写1500字的稿子,要讲8分钟到10分钟。这种录音对于我来讲,也是新的讲课方式。我讲课录过像,真还没有这样只录音,也要适应一下才行。

为了讲好这一系列的课,我要看大量的资料,要写稿、备课、修改,我也很认真地准备。

百道网:您是做教师出身的,又经历过无数大小课堂对学员进行面对面的授业。对于知识服务这种以音频为主,每次讲10分钟的课程,您的体会是什么?

夏利瑛:那种面对学员的情景,有反馈,有互动,我也比较放松,可以多举例,讲错某一句也没有太大关系,也可以喝水,擦擦汗等。只要学员认真听课,能听出传授知识之外,我对待他们的态度,我给予他们的真诚。

百道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录音,形式上更为严谨,要提前准备好稿子,录音环境要求也高,不能有其他动静。由于时间上有所限制,大概在10分钟左右,和大课堂肯定不同,讲课的内容更为精炼,节奏要把握好。音频课程的伴随性好,不受到教室的地点性限制,真正把学习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是很人性化的创新。之前没有尝试过这种讲课形式,可能录完了才有感觉。但听家明老师的录音,娓娓道来,非常流畅、非常自然,要向家明老师学习。

(本文编辑:June)

作者:绘里(采)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