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立方书: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浙大社课程型教材出版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金更达   2018年01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立方书”平台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利用信息技术与出版、教育的融合,所搭建的课程型教材融媒体出版云平台,其“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理念和课程型教材出版服务系统的开发,创新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材出版形态。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金更达写作本文,全面介绍“立方书”的案例的构思、设计、实施,以及阶段性成果。

一、案例基本情况

“立方书”平台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利用信息技术与出版、教育的融合,所搭建的课程型教材融媒体出版云平台。浙大社利用该平台创新教材新形态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出版了百余本课程型的教材,实践总结出了教材与课堂结合的改革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用教材创新推动教学改革的新的路子。

“立方书”平台提出“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理念和课程型教材出版服务系统的开发,创新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材出版形态。“立方书”依托优质资源从教材出版向教学过程服务延伸,实现内容、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紧密结合。既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以“二维码”连接纸书与课程资源,又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辅助工具,并以APP端的互动特性支撑课堂课后教学的实时交互性。“立方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作者组织的教学活动,转化为数字对象,并以“二维码”形式嵌入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套智能终端应用和PC平台,实现线上线下(O2O)、移动互联(MID)、用户创造价值(UGC)为一体,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营造教材即课堂、即教学服务、即教学环境的产品生态,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动态性及学习的实效性,成为支撑课程型教材开发和应用的支撑平台。

二、案例背景思路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加强教材建设,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教材”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最基础性和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其内涵外延及展现形式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使其能够成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拓展与创新、提升“教”与“学”效率的工具。但是传统的教材存在诸多缺点:

1.传统教材形式单一。内容呈现基本以文本形式为主,版面不活跃,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很少思考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

2.传统教材内容更新缓慢。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进步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教材内容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材一般修订周期为三年及以上,这就使得很多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求。

3.传统教材学习互动性差。学生只能单向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不能利用书本与作者、教师甚至其他学生展开互动式的学习讨论,缺乏有效的社交性和交互性。

4.传统教材不能满足教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教”,且只重视课堂上的“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模式逐步向“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未来教学发展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国家一级出版社,也是全国首批数字转型示范单位的浙江大学出版社,在实施“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实践高校教材出版形态,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并在先后打造“求是教材”APP,“CNSPOC”在线课程云出版平台的基础上,于2015年研发完成了“立方书”新形态教材融媒体出版平台,创新了教材形态,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课堂和课程改革,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案例设计规划

1.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材形态

“教材”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最基础和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其外延内涵与展现形式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使其能够成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拓展与创新、提升“教”与“学”效率的工具。利用新媒体技术,教材产品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除了原来纸质的文本、图片外,还可以有很多富媒体内容的展示,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视频、音频、课件、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使教材的展现形式生动活泼。

2.拓展延伸教材内涵,打造“活动”的教材

将微视频、案例、测试以及讨论等教学资源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到教材中,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即时替换和充实后台的数字资源内容,满足教学对于教材内容知识更新的需要。此时,教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载体,更是课本知识的无限延伸。

3.与教学过程融合,打造互动型课程型教材

“立方书”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使“教材内容”“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服务”三者融为一体。 课堂中的提问、讨论、答疑等环节都可以在学生、老师的移动终端中完成。在此理念下,教材就是课堂;与课程紧密融合,拥有知识传递、交互和测验等特征,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课程型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将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促进随时随地学习。

4.以“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为产品核心,构建课程型教材出版服务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套手机端应用、PC端平台,实现O2O、移动互联、UGC三位一体,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教材即课堂、即教学服务、即教学环境。图1所示为“立方书”产品形态。本项目以信息技术支持高等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内容 + 技术 + 教学模式 = 教学服务”的理念指导下,开发了连接纸质教材、学生手机终端、教师PC机终端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四、案例具体实施

1.系统建设

“立方书”创新了教材形态,借鉴“4C理论”,如图1所示。围绕高校教与学过程,以纸质教材,数字资源为内容,以作业测试、讨论答疑等为平台辅助教学工具,搭建起连接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桥梁。


图1 4C理论

以“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为产品核心,构建课程型教材出版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套手机端应用、PC端平台,实现O2O、移动互联、UGC三位一体,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营造教材即课堂、即教学服务、即教学环境。图2所示为“立方书”产品形态。


图2 立方书产品形态

“立方书”设有官网支持其他出版社及机构的入驻,为其开设单独的工作平台。工作平台中作者可以创建新形态教材,教师可以利用作者共享的资源开设微课堂,编辑负责管理对接作者的书籍。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网页登录进行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图3为“立方书”的业务架构图。


图3 立方书业务架构图

在手机APP端,学生通过扫码看到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视频、在线练习、扩展资源等数字资源,相应地,学生在课堂之中,可以看到教师上传的资料,帮助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以利用测试题来测试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图4是“立方书”手机APP的界面。


图4 “立方书”APP界面

2.支撑出版社课程型教材建设

浙江大学出版社目前已经制订了完善的课程型教材出版流程和出版规范。截至2017年9月,浙大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管理学》第四版、《创新实用英语》、《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规范》等近100种的课程型教材,制作、放置各类资源“二维码”4000多个。简单举两个例子:

(1)以全新改版的《管理学》第四版教材为例。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了138个知识点讲解视频、15套本章测试和1套综合测试、15个趣味测试、8个文献资料以及分布在每一章中的各15个案例分析和讨论数字资源。读者可以轻松扫一扫直接在线阅读附加的内容资源,并进行实时的在线讨论,阅读体验提升的同时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规范》教材中嵌入了“立方书”系统,将医学生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标准化操作的微视频(40多个)嵌入其中,每个视频(3~8分钟)介绍一个基本操作,如成人心肺复苏、切口消毒等,可方便学生反复观看、模拟训练。与传统教材相比,该课程型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现形式生动,为“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的临床技能循环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3.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立方书”课程型教材系统对课程组线下教学模式创新起到支撑作用,根据理论课、实践课、文理科等不同特点,教师借助“立方书”微课堂系统自由设计课堂进行混合式学习、移动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案例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手机客户端,教师与学生实时互联互动。同时,利用平台数据分析系统,教师便捷获取课程资源利用数据、学生学情数据,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案例如下:

(1)电气工程学院姚缨英(浙江大学“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开设“立方书”微课堂。设计适用于手机端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在线开展讨论课。姚缨英教授在2015年秋冬学期,选择电气学院 “爱迪生班”等共130多位学生进行了试点,开展了O2O模式的学习。通过创建发布课堂、备课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资源、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等,创新教学模式。

(2)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尤云弟老师在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2015年起,连续三个学期,使用“立方书”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光这门课覆盖已超1200多名浙大本科生。移动微课堂与教学实时交互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线上线下进行讨论。①教师用后台集中管理学生的疑问,高效率管理教学。讨论版学生之间互相看得见,避免重复性答疑。②教师上传学习资料,永久保存。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在线阅读。③教师对重要通知进行公告广播。学生随时打开APP看公告,避免忘记任务。④在思政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小组作业、展示课、讨论课等教学内容,老师提前在APP资源库上传活动课选题大纲,布置任务,并公布评分规则。学生对不同活动课形式和内容目的,一目了然,便于提前准备。这种创新形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解放了教师,而且学生们学习热情也高涨,在一份关于“立方书”微课堂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满意的人数超过90%。

五、案例成效体会

“立方书”融媒体教材出版平台的建设始于2014年底,2014年底完成产品原型的设计,并获得省教育育厅教育技术中心的认可,承担浙江省高中选修改课“立方书”教材的研发项目;2015年3月,浙大社整合互联网公司启动“立方书”平台的开发工作;2015年8月PC端上线,浙大社教材出版中心启动新型态教材的开发;9月“立方书”APP苹果上线,在浙江大学开展微课堂试点应用;2016年,完成整个平台的测试应用和试点工作;2017年,全面推进出版社教材出版模式和机制的升级改造。具体历程如图6所示:


图6 “立方书”平台开发应用历程

“立方书”平台及产品形态自推出以来,获得了各方的好评与认可,入选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创新作品奖和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优秀品牌奖,所获荣誉给予了浙大社推动教材出版创新的极大信心。



图7 “立方书”获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奖项

“立方书”平台的推广应用亦获得了学校的高度认可,被学校遴选为教育信息化优秀案值例,分别在2016年6月的国家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及试点项目”的验收答辩会,和2017年6月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浙江大学的抽查会上,“立方书”作为优秀案例成果进行展出汇报,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参评专家誉为 “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并入选了教育部优秀创新案例,进行全国推广。



图8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及试点项目”验收答辩会

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应用,“立方书”产品形态逐渐成为浙大社教材出版选题竞争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2017年4月8日,由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工业大学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共同承办的浙江省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材发展新思路和新形式。研讨会吸引了省内高校600多位一线教师参与,浙大社重点作《新阅读·新体验·新融合:关于推进教育与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主题发言,从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出版的内涵理解、变革、生态、实践和操作五个方面为大家讲解了浙大社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教材出版的思考和实践,并展示了浙大社支撑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的总体布局,包括多人协同在线XML的编辑系统、即将上线的行邦教育APP、增强型数字教材(enhanced e-textbook)和“立方书”打造的新型一体化数字出版生态圈。



图9 浙江省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研讨会

2017年3月,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与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开展了2017年普通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最终项目组收到学校推荐的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500多项,经过网上评审和专家分组评审,最终确定300多项新形态教材出版项目。

从浙大社“立方书”平台推进的情况来看,“立方书”教材形态在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材及相关配套的教学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和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浙大社自2017年起已全面推进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并把“互联网+教育+出版”作为选题策划和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一年多中举行“立方书”新形态教材的展示会、策划会、研讨会等累计80余场,已逐步获得浙江省高校的认可。


图10 浙大社新形态教材应用推广案例

基于“立方书”平台的教材建设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已在浙江省拥有良好的基础,该模式在全国高校和相关出版社中积极推广,可以带动一批的优质高校课程型教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为此,浙大社现在已启动“立方书”平台的改版升级工作,将“立方书”平台打造成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出版社探索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作者:金更达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