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做一本很过瘾的书,写出来也是一段折子戏——《说戏》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捏了出戏

作者:老驹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说戏》以昆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出柯军先生对11出经典昆剧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压箱底的昆艺秘技……。本文作者作为这本书的亲历者、当事人,写下这篇编辑手记,文句多俏皮,但文意颇温雅。他讲《说戏》的前前后后,带出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创意出新、做最美的书的韧性与功力。

 

《说戏》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柯军 王晓映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第一折 初晤

2016年暮春之初,在某个文化参访活动间隙,偶遇柯军老师,邻坐在中途转接大巴车的末排。这位传说中的昆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俊朗神逸的素颜气质,在一车的油腻中年人中显得很像一个选题。对于一个位卑未改忘做书的编辑而言,不自我介绍下顺便约个稿,有点违背上苍安排你来到地球的使命。

其实之前是见过的,在一个书法小聚会上,现场还见过他写楷书,当时很讶异,一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全国戏曲界奖项大满贯式的大咖,哪来的时间练这一手规矩的字。

知道他之前出过《一桌二椅》,最早还是在翰清堂的电脑里见过设计样,形式很别致,后来果真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最美的书”。

厚着脸皮说以前专业也是学戏剧的,遗憾的是有点偏,论文写了相声剧……大巴车一刹车,撩稿只能点到为止。


2016年5月与柯军先生邂逅,听其即席演唱

回宁后才开始了陆续的约谈,首次聊正题时,柯老师大谈他对六百年昆曲在当代传承的理念,一支是考古队,一支是探险队,作为传承与创新的两个方向。他说考古队要深挖底蕴,探险队需要各种大胆实验,就像地球的两极。其实正是午饭时分,在未整修之前的凤凰茶坊大厅隔座间,柯老师兴致勃勃地跟我布道昆曲文化。“两支队伍分头出发”,他用手势比划了个圆圈,“沿着赤道,最后相汇……”我讪讪地说想编一套书,找不同艺术领域里的顶尖专家,给美盲们讲一讲,如何欣赏艺术,然后就是所在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涌现出十多种中国最美的书”等套路,“还有一种世界最美!”

可能是被我“世界最美”的说辞打动了,柯老师约我下次跟设计师一起再聊。“沿着赤道,最后相汇……那不要到美国了么?”我琢磨了下,大概是说在美的国度吧!

第二折 再会

“老师好!”柯老师见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喊老师,谦逊得让人忘了他其实也是位主席。之后的会面以在他小火瓦巷的办公室为主,房间里挂满了戏曲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和重要演出的海报。他翻出在媒体发表的专栏文字、掏出年青时代以来的篆刻作品、摆开已出版的他写的和写他的书。内容太丰富,形式很多元,信息量巨大,两个对昆曲除了听不太懂就是看不太明白的编辑,觉得有点消化不了。

“你们不常看戏没关系!这本书就是要走向大众,让不看戏的人也能看得懂。”柯老师鼓励我们。好吧,面对这样一位重量级作者,要做一本讲昆曲的书,除了鉴赏经典剧目的干货以外,最讨巧的方式就是请他多讲些幕后故事喽。随着文娱记者式采访套路的交流深入,我们对柯老师从艺四十年的经历有了逐步的了解,对可以编辑成书的素材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台前经典剧目的演出,幕后童子功的苦练,传字辈恩师的浇灌,早年摆摊刻章的艰辛,掌舵江苏省昆之后的创举,练习书法的初衷,似乎都成为可以装入箩筐的菜。

“我早年跟草台班子在人家祠堂演过给鬼看的戏,”这个有点入戏了,“你们知道嘛,南博小剧场上面的门头最早是反的,那是不对的,那意味着演给阴间看……”外行就喜欢听这些,相信你也一样。

嗯,听君一席话,内容实在杂。获奖图书等身的年轻设计师曲闵民同学去走廊吱根烟的空档,瞄见了门口书柜里的一组昆曲人物画,陆诚画的,形散而神似,很有戏味。

第三折 看戏

承蒙柯老师不弃之恩,之后他就开始对我们进行昆曲入门速成培训。巧的是他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之邀,在十月份为南艺的学生举办一系列的昆曲文化讲座,首场就邀我们去旁听。那场面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居然还有外地赶来的戏迷,李小山馆长做了个开场白,歌词大意是昆曲是阳春白雪,这个系列讲座为学习艺术的同学们提供一把梯子,让大家能爬上高台欣赏高雅云云。然后是柯军老师神采飞扬的讲座,中间带着他考虑好了的徒弟杨阳穿插些唱念做打,并邀请了席间的学生上台模拟表演上楼的动作,现场讲解传统戏曲艺术的虚拟性,阐述演员眼神、动作等舞台表演的奥妙之处。散场前还有柯老师的铁粉激动地提一些艺术人生的问题,两个小时听下来居然没打瞌睡。

现场主持的是王晓映女士,一位执着于昆曲文化推广的资深媒体人,也就是说她经常能带人去看戏。过完春节没多久,她就带我们去欣赏了钱振荣先生的专场,中间正好有柯军老师的对手戏《牧羊记·望乡》,让我们加深下柯老师的舞台风采,柯老师饰演苏武。同排听戏的有位少年,正是她家公子陆诚,全场没跟我们说一句话。当时以为是小孩,没太在意。


 《牧羊记·望乡》,柯军饰苏武(右)

第四折 揉稿

经过一来二去的几次茶会,书稿的轮廓逐步清晰起来,大家达成共识,删繁就简,主体上就以“说戏”作为逻辑线,好好地把柯老师演出的代表性剧目讲一讲,也尝试替作为昆曲传承人的柯军老师做一次较为全面的艺术档案整理。王晓映老师承担起《说戏》的文字初稿工作,在柯老师说戏基础上共同完成文稿。


N次聊稿场景之一

八零后的设计大师很不甘心,挖空心思地想着怎样才能增加书稿文本的层次感,好为他的设计找到一个切入点。他瞄上陆诚的画了,提议要将陆诚这条线引入书稿编辑方案。全息视角啊,舞台对话啊,昆曲的当下社会功能啊,成为他多次跟我讨论的关键词。

我感觉如此发散有点乱,毕竟只是做一本书,不是拍电影。于是给他看范迪安先生在央视开学课上做的一档美育节目,分析比对节目中的那个自闭症孩子画画的桥段。尽可能以稳重成熟的老编辑口吻劝他说,这种方式在电视媒介上可以展现,做书还是要讲究文本的纯粹性,或许后期营销宣传时,可以带上陆诚这条线。我说策划初衷只是围绕柯老师来说戏,你要加入陆诚,我答应了柯老师也不一定答应啊。他说,反正说戏嘛,可以有个观众来听嘛。倒也是。

当然,我们在使用陆诚的昆曲画作进行配图的问题上还是意见一致的。

第五折 观画

陆诚的画展恰逢其时地举行了。那是2017年的4月底,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陆诚“画介”昆曲画展在南京艺术学院里的可一画廊举行。微信工作群“说戏”剧组中的几位齐刷刷地去现场观摩。

在之前的揉稿过程中,听王晓映老师介绍了她家陆诚的故事,说他在接触昆曲之前,没怎么跟人说过话,有先天的交流障碍。直到2008年,13岁的他被柯老师带入昆曲的世界,受邀观看了柯军老师的个人专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后,在看过江苏省昆李鸿良老师的个人专场之后,开始迷上昆曲,看来这位孤独的少年偏爱给人带来欢乐的丑角戏。他生平第一次跟人长时间聊天,正是跟粉了很久的计韶清老师,“像话匣子突然被打开了一样,聊了好几个小时,直到面红耳赤青筋突起……”王老师的描述洋溢着作为母亲的欣喜,其背后是可以想见的不容易。


《活捉》龚隐雷 李鸿良(右)

正所谓上苍关上一扇门,又会打开一扇门。陆诚14岁开始自学绘画,创作题材多集中于昆曲,以戏中人物、场景为主,看似儿童画笔法,未经任何技法培训的画风质朴、纯稚,仿佛一切都发自内心,此后有三年,他年均看戏场次近一百五十场,直看到兰苑剧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把他当自己人,他俨然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的活数据库,有关省昆的问题答不上来的,问他即可。百戏之祖昆曲打开了他的心扉,而戏曲画成为他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现场展出了六十余幅作品,每幅作品都是寥寥几笔,颇多留白,着色大胆,但又很符合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的标准。观者每每会心一笑,或许是看到了舞台上的某个经典瞬间,又或许是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众多了解陆诚的昆迷朋友以及他的同学们对其画作的欣赏中,应该也包含着大家对他的一份爱护。

陆诚昆曲绘画作品

柯军将陆诚带进昆曲的世界

所以,当我们跟柯老师提出了要将陆诚这条线加入书稿、作为台上台下的互动叙事时,柯老师二话没说:“可以啊!陆诚就是我带出来的啊!”OK,这就是《说戏》中贯穿了陆诚这位“兰苑小花郎,省昆吉祥物”的来龙去脉。

第六折 拍摄

柯老师在多年的演出中有海量的剧照,但我们没打算用在这本书中。做一本戏曲的书,放弃常见的演出剧照配图的方式,理由是表演剧照和图书不在一个语言系统,做书需要以版面语言、纸张材质和装帧工艺来呈现作为图书的独特美感、质感和手感,所配的图片,我们希望是以摄影语言进行创作表达的。不是每一个做书的编辑都会在视觉上如此挑剔,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如此这般要求。但《说戏》这本书,值得这样做。

其实图片拍摄是颇影响整体进度的一个环节,之前邀请了新锐摄影师丹丹姑娘,由她跟拍过一场演出和一些服装照。后来她奔波于各地,我们决定另请一位在拍摄时间上能相对有保障的摄影师。说是请,其实是被我忽悠来的,到现在都没谈给多少拍摄费。一视界摄影的孙健,跟我相仿年龄,曾为我去年编的另一本书的阅读会拍摄过现场人物照,很有感觉。后来又赶巧遇到他和几个朋友联办了个五虎将的昆曲主题摄影展,经《说戏》工作组研究,把他拉进工作组,群聊名也变更为“说戏加强组”,队伍越来越壮大。

集中拍摄全书剧目的时间定在8月中旬的一个周六,凑柯老师的空档期。富有剧组管理经验的他事先列好了拍摄工作进程表,排好了每一出戏的拍摄时间进度要求,定妆照、关键走位、眼神和手势特写等,逐项列出。地点就在朝天宫省昆的兰苑剧场,早八点开始陆续进场。王晓映老师同时邀请了视频纪录片组和另两位摄影师跟拍备用,化妆、服装、道具、灯光师同时就位。

武戏都集中在上午,因为要做各种动作,得用绑带把演员额部勒紧往上提,绑上几分钟或许没多大问题,但时间稍一长脑部就会缺氧,演员需要强忍头部疼痛将戏表演到位,这是非常考验武生基本功和意志力的。柯老师说这也是武生难培养的原因之一,实在是太苦太累。

上午的拍摄并不顺利,前两折拍摄完,柯老师明显状态吃紧。原来,出于舞台扮相考虑,柯老师前一天就控制饮食,没怎么吃饭,拍完三折武戏的光景,他体力已严重透支,加之头痛难忍,中途一换服装,就累倒躺在舞台上,我们都为他能否撑到拍完捏一把汗,但他始终坚持着,直到拍完高难度动作“僵尸躺”。爱玩摄影的省昆知名小生施夏明用微视频记录下了柯老师戴着大靠扮作《桃花扇·沉江》中的史可法挺直了身躯后仰着地的这一幕,慢动作中史可法缓缓直角倒地,触地瞬间台面震动,伴随着史可法发出的一声低沉的啊呀声,相当震撼,当晚微信圈刷屏。待到拍完上午的全部武戏,柯老师已经大汗淋漓已近虚脱。


《沉江》僵尸躺


武生太苦了……

好在下午的都是文戏,不需要勒脑门,全天的拍摄工作还算顺利地完成了。最后拍摄的一个场景,身着便装的柯老师,围着挂起11折戏服的服装架,用手轻轻拂过戏服,此境地,仿佛穿越千百年的光景,走过不同的人生,苏武、林冲、卢生、周遇吉、史可法……想想真是挺拼的,一位国家级的昆曲领军人物,一位厅局级领导,一天内连续扮演11折戏中的角色,对当天参与现场拍摄的每一位来说,绝对是空前绝后的饕餮大餐。

11出戏梦人生

当天晚上,柯老师请大家到附近的清真餐馆庆功,头一次见他高兴得喝了酒,颇善饮。饭后他骑个共享单车就回家了。这时候你会再次相信柯老师所说的,他的第一身份是演员。上一次是在他办公室聊稿至深夜十点,我们疲惫地打道回府时,他说他还要去剧场练功。

第七折 书印

昆曲国家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演艺集团领导、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在柯军老师的多重身份中,与《说戏》相关的,另有两项是书法和篆刻家。而上述头衔和荣誉,在《说戏》中只字未提。考虑到和陆诚的对应设置,我们给柯老师个人简介预留的版面有限,他说那就把不重要的全都去掉吧,于是仅保留了他传承脉络、艺术作品和有关著作三项。

在正文的每一折戏中,有个唱词的曲谱页,以此来展示昆曲的音乐美,工尺谱作为设计元素,也会有陌生的美感。也曾寻思着到《古本戏曲丛刊》去选配相应的唱段。后来见柯老师现成的一手好字,大家就提议请他亲自来写。开始他还略有犹豫,我们说整本书就体现您的各方面才艺啊,这是“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啊。这样就成功地把柯老师说动了。可以省掉我多少工夫啊,上哪找这么全的曲谱啊?由他自念自写,还基本上不带出错的,万一写错了随便涂几笔更是设计所需要的。

柯军书写的曲谱,《说戏》中是反着印在纸背面的

但真没料到柯老师后来会那么认真地书写22个页面的曲谱,不止写了多少遍。写完一遍,扫描了之后看样,感觉行距不对,说要重写。我们说行距大小可以在电脑上调嘛。他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几天后又拿出个版本来,说感觉字距行距稍微好些了。有时他在境外出访,半夜传来几幅,说是躲在宾馆写的,再感觉下看看。几次三番后,有点理解了,作为一个喜爱书法的人,要在正式出版物中印上自己的字迹传诸后世,那还是很神圣的事。我就不信你敢轻意地把自己活丑的字秀给大家看。遗憾的是《说戏》的剧情并不需要他写得太认真,传说中世界最美图书的设计师把柯老师写得最认真的部分,印在了隔层后面,隐隐地透出来,直接能见的,是柯老师随意的圈改、标注、点评等,前后有点朦胧呼应的效果。


正面可见的是柯军随手的圈改

孙过庭《书谱》评王羲之晚年的字写得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柯老师肯定没想到这么认真写的字,活生生被我们处理成“封闭字远”。不过,柯老师的字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来形容,倒是一点不为过。

《说戏》最后还有一方精致的印章,“昆曲回家”,也是柯老师的作品,篆刻是他四十年的爱好,书印同源嘛。

昆曲回家(柯军篆刻)

第八折 工艺 

糟点集中在此环节,出版科同事说从没见过这么搞事情的工艺。首先是正文选用的30克超薄纸,体现出的是闵民同学对昆曲的细腻感受,吴侬软语啊,柔软的江南啊。好啊,距离十月底的评奖截止时间没多久了,关键时候原先打样的印厂报了个远超预算的价格,我们赶紧找能印超薄纸的备选印刷厂。也不是没有,在书装设计界的宇宙中心南京还是可以找到的,因为本地盛产各种搞事情的书籍设计师,老中青三代。但是2017年出版界的一大关键词就是洛阳纸贵,巧厂难印无纸之书。其中有家印厂,出版科同事兴冲冲地去过两回,对方老总也很看好这个项目,愿意仅按人工价接这单,而且他们有常备的超薄纸,柔韧性特好,印了都不透。什么?印不透?闵民同学傻眼了,这本书的神奇设计就在一定要透,书里面每折戏的正文前后都有柯军老师与陆诚的隔页对话,有些亮点内容是封死在背面的,不透是万万不行的。只好实话实说,感谢对方老总的好意。但我估计他很有可能会拉黑我社,历来出版印刷只有怕纸透没有说嫌不透的,这么没诚意的借口。

最后还是和雅昌谈妥,唯一的理由是,这家全球艺术图书印刷品质一流的印厂,他们能把纸印透。我似乎隐约听到了某印厂同志的冷笑声,这谁不会啊。

封面设计方案最初闵民有很大胆的设想,要能体现昆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一种融入时间概念的设计方案,具体方式保密,后来真的是因为赶时间放弃了,真是行为设计。拿到样书的瞬间,还是有点纳闷,这个白颜色的书名,是怎么印出来的,听闵民讲了之后感叹他对细节的追求到了极致。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评委点评说“部分白色页面采用珠光白的油墨来印刷文字”,不好意思,把评委也蒙过去了。相信治印的柯军老师会明白,这就当是对柯老师另一项钟爱四十年的手艺的呼应吧。

第九折 定价

做了十来年书以后,犯下一身的职业病,除了成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薪酬不高眼压高这一类常见的生理疾病外,还有各类罕见的心理问题:譬如选题忧郁症,对平庸的选题提不起兴趣,觉得这样的做书生涯了无生趣;约稿自闭症,对有名无实笔大胡话的作者敬而远之;还有文字编校洁癖、文件存档版本健忘症、迎接检查焦虑症等等。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的编辑朋友,请善待他们吧。

然而《说戏》是一本做得很过瘾的书,做书的过程,是让人精神抖擞的,创意与灵感齐飞,标题共纸张一色,虽然不至于总有那么一股力量让人泪流满面,但对责任编辑而言,此书堪称是一本治愈系的书,让人看到了纸质书留传于世间的一种可能性。

好好一本说戏讲美的书,被描述成一本职业编辑的养生保健书,看来离结尾也不远了。最后要说一下这本书的定价,其实不算贵。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这本书半桌菜的价钱就可以治好。何况11折经典昆剧的门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十年来的心血凝聚,传男不传女(都是生角)的独门秘诀,居然只要660元。相当于只花60元钱,就能珍藏一折永不落幕的昆曲艺术档案,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个定价是铿锵有力的。全书60个印张,近千页哪!

谢幕

感谢柯军、王晓映、陆诚、孙健、郭峰、冯方宇等《说戏》剧组的各位朋友,感谢省昆各位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多位幕后师傅,同样感谢丹丹的前期参与,还是要感谢雅昌文化的诸位,要不是你们把书印得那么透,不可能获最美。

尤其感到幸运的是在一个不做好书不罢休的单位,身边有一个敢做好书的团队,和设计师闵民、出版科晓燕、校对老吕同事的通力合作(且把对各级领导支持的感谢深深地埋在心里并放在括号里),共同成就了这本还拿得出手的书。

究意是本什么书呢?编辑推荐语是这么写的:六百年昆曲艺术传承之愿\十一折经典剧目赏鉴之道\一出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百戏之祖大美昆曲润物无声……《说戏》以昆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出柯军先生对11出经典昆剧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压箱底的昆艺秘技……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又表现出传统艺术打开心扉直抵人心的魅力。


左起:曲闵民、王晓映、陆诚、柯军、王林军

省昆创作有“捏戏”的传统,编剧根据故事大意,根据演员特点,从无到有编创出戏来。做《说戏》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捏了出戏。

毕飞宇在前言里说柯军打动他的,是他说六百年昆曲史上成就的是一出出的戏,不是角色。出版史亦如此。又想起十年前一位出版前辈说过的话,做书人花的心思,读者都能看得到。如果诸位看官读后想买一本,而不是想讨一本的话,那我就更欣慰了。

2017年11月12-13日

(本文编辑:L)

作者:老驹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