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十年倾力撰写《钧窑通史》——首部中国陶瓷门类通史巨著终完成

作者:李仪   2017年12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钧窑被后世古陶瓷界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史研究更是近三十年来中国陶瓷史研究的一门显学,但钧窑的历史悬疑却最为繁复,诸如钧窑起源于何时何地,钧官窑创烧于何时何地,原产地明代钧窑是否断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界。为厘清这些争议的脉络,客观真实地呈现钧窑史发展面貌,海燕出版社联合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王洪伟,推出了《钧窑通史》,按照新的学术理论框架建构起崭新的钧窑概念和史学体系。


《钧窑通史(套装3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王洪伟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海燕出版社的《钧窑通史》(全三册)是一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关于钧窑的通史性专著,全书共190万字。该书以两册史论加一册图录的形式,完整还原了钧窑的发展历史。它既是国内外陶瓷文化艺术界全面了解、系统研究钧窑的详尽资料和权威读本,也是加强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建设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具有重大的文化积累价值和文化融合价值,对促进传统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百道网采访了海燕出版社的知识读物编辑部主任胡宜峰,了解了《钧窑通史》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

跨学科多元分析,打通古今钧窑历史

胡宜峰主任介绍说,《钧窑通史》的作者为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王洪伟,他在多年来扎实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厚重扎实的书稿,为中国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具有深远的意义。该书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方法,综合运用“传统-现代”的现代性视角、全球化视角、“连续性-断裂性”、大传统与小传统、文明比较史的视角等跨学科多元分析的学术理路,打通古代和当代钧窑发展的历史通道,重新建构了一部系统、全面、整体的钧窑通史框架体系,不仅有助于构建真实完备的钧窑史面貌,更对于中国陶瓷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具有极其重要的典范意义。

钧窑史研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陶瓷史研究的一门显学,但是在钧窑起源、官钧窑的烧造性质和年代、钧窑的呈色机理、钧窑发展史的断裂和连续、近代钧窑的转承起合、钧窑和钧瓷的定义等方面的学术论证不一而足,而《钧窑通史》最大的学术贡献是厘清了这些争议的脉络,客观真实地呈现了钧窑史发展面貌。这是《钧窑通史》的上下卷的主要亮点和特色;与此同时,《钧窑通史》上下卷还按照新的学术理论框架建构起崭新的钧窑概念和史学体系,都具有较为深刻的学术开创性。

理论储备深厚,促进中国陶瓷史研究

钧窑被后世古陶瓷界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历史名窑中在当代发展最繁荣的陶瓷门类,但钧窑的历史悬疑却最为繁复,诸如钧窑起源于何时何地,钧官窑创烧于何时何地,原产地明代钧窑是否断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界。同时,国内外陶瓷史学界对钧窑上述课题的研究纷繁复杂,也使得钧窑史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中国陶瓷史研究方面的显学。但是,既往的一些关于钧窑的学术著作由于学理上的局限,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关于钧窑的历史问题。因此,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方法,科学地梳理钧窑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特别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钧窑是中国历史名窑中当代传承性恢复研制最为成功、产业发展规模最系统、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窑口。钧窑的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及中国历史名窑的历史变迁及现代性转化具有一般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于是,站在文明史发展的宏大视角上,透过现代性转型这样独特的角度,重新建构一部全面贯穿性的钧窑史显得格外迫切。

胡宜峰主任介绍说,自2008年以来,《钧窑通史》作者王洪伟在大量文献收集整理、田野调查和科学工艺实验的基础上,撰写出《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等五部学术专著、约50篇有关钧窑研究的学术论文,申报获批有关钧窑研究的国家级、省级课题十多项,不仅积累了丰富详实的钧窑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科技资料,还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访谈,这也成为作者撰写《钧窑通史》的基础。海燕出版社领导对作者给予充分重视,支持其钧窑研究,与之合作了多个项目。

作者经过约十年的钧瓷研究,具有丰富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写作方面的优势,而且也与对钧窑研究卓有成效的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建立了深厚密切的学术联系,并与珍藏传世钧瓷器物的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深入联系和沟通。另外,作者出生成长于钧瓷原产地——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与当地的钧瓷窑口、钧瓷艺人和地方政府以及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十分熟悉并具有天然的学术血缘关系,加之与他们面对面多方沟通交流,实地考察采访,为本书的田野调研、文献收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故本书资料来源方面可谓翔实客观、得天独厚。

正如海燕出版社黄天奇社长对《钧窑通史》的评价:这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小而言之,可以为国内外陶瓷文化艺术界全面了解、系统研究中国钧窑提供详尽资料和权威读本;大而言之,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总之,《钧窑通史》的撰写及出版不仅在中国陶瓷史研究和传播方面具有标杆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研究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现实意义。

图像与文字并行,有助读者理解

《钧窑通史》上下卷以文字为主,第三卷为图录卷。胡宜峰主任说:《钧窑通史》的图录卷是此书的另一学术创见,它以全球化的视角重建钧窑影像史学体系,介绍了从钧窑的起源(铁系青蓝釉、钧瓷铜红釉)到传统工艺影响下钧瓷新工艺(神垕彩瓷釉、铜系青蓝釉),以及各种钧窑新工艺等情况。以钧瓷釉质为主线,以钧窑原产地的禹州神垕为主流,以图像的形式建构起整体钧窑历史发展大体系,同时还将钧窑图像史的框架尽可能地延伸到历史以来到钧窑原产地禹州神垕依托钧窑材质进行艺术创作的所有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延伸到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欧美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的钧釉创作,从全球化的时空关联上建构出一个钧窑艺术创作的体系——这不仅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和亮点,也是特别值得向读者介绍的一个内容。

基于作者坚实的学术基础,上下卷的撰写并未有很大周折;而《图录卷》的钧瓷图片征集、分类整理和标注工作却十分繁杂。为了保证《钧窑通史》的权威性,图录卷征选了古今中外钧窑器物图片数千幅。这些图片的征集费时费力,作者遍访有关人员机构,前后共耗时两年。最后,选定的1000多张图片还要通过作者按照作品的釉质釉色、艺术类型进行时空分类,一一标注和排版、调色和进行后期加工。胡宜峰主任说,尽管上下两卷文字量多达140万字,但是图录卷在编辑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前两者。实际上,从出版的效果来看,《钧窑通史》图录卷即相当于另一部图像版的《钧窑通史》,可以独立成书出版,更受阅读者厚爱。很多读者对《钧窑通史》的阅读都是从图录卷开始的,在欣赏色彩斑斓、窑变绮丽、造型精美的钧瓷图片和艺术作品的同时,期望从中寻找到钧窑的历史全貌。在读图时代,如何做好面向研究学者和一般读者都能兼顾的出版物,《钧窑通史》图录卷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出版流程严把关,全面重现钧窑历史

《钧窑通史》的书稿涉及面广,包括考古、历史、人文、烧造技法、化学构成、艺术史、社会学等诸方面内容。胡宜峰主任介绍说,在编辑过程中,社领导高度重视,全程把关,调派得力人员成立项目组,在前期策划和论证阶段,编辑便配合作者全方位收集资料信息,多角度调研论证,对内容选材优中选优。另外,编辑人员还多次奔赴许昌和禹州神垕镇,合力完善书稿的内容,力争达到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的统一。对涉及专业领域不易把握的书稿内容,约请了有关专家进行专项编辑、审读,如资深编辑曹永歌,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教授李国霞,原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中原文物》执行主编张锴生等。在书籍装帧方面,根据此书的价值与特点,为体现厚重典雅的书装风格,约请了书籍装帧设计专家、特种材料专家进行专项封面和版式设计研讨,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钧窑通史》为大16开精装加护封,大方质朴,封面贴有钧窑代表作品图片,艺术感突出。全书并配有函盒和腰封,三卷册内文纸统一采用了优质书纸;在印制方面,选用了质量工艺先进、管理规范的印刷企业进行印制,保证了印刷质量。图书面世后,得到了业界的赞誉与好评,是出版领域工匠精神的良好体现。

(本文编辑:June)

作者:李仪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