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关于《袁隆平的世界》的四个为什么 ——与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龚湘海深聊好好做书

作者:陈贤(采);夏仟仟(执笔)   2017年06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龚湘海说:“《袁隆平的世界》的成功是由许多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的。作者陈启文为这本书付出许多心血,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为这本书忙前忙后,营销团队也尽最大努力宣传推广。还有许多背后的人默默付出着,这才促成了这本书的成功。”

《袁隆平的世界》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陈启文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为什么要再做一本这样的《袁隆平世界》?

市面上,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传记和读物不下二十余种,但多是励志类读物,它们写得虽然各有特点,影响力有限。湖南文艺出版社用专业的水准和执着的态度做成了这本《袁隆平的世界》,是一本以人文态度、科学精神、文学笔法来创作的袁隆平及其团队与杂交水稻的新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龚湘海感慨到,“恐是难再有超越此书的袁隆平之作”。

在谈到策划出版《袁隆平的世界》的初衷时,龚湘海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贡献不言自明。已有的关于袁隆平的图书常将袁隆平作为励志典型,仅是浮于表面地去写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学实验,虽各有特色,但深度与广度不够。关于袁隆平的图书市面有二十余种,各有侧重,但与其身份地位、科研贡献及精神相匹配的作品确实没有。想要出版一本结合袁隆平科学研究与人生经历的传记便应运而生。

龚湘海当初想做一本长篇的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将“什么是杂交水稻”以及袁隆平在此领域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告诉读者。事实上,湖南文艺出版社也成功了,《袁隆平的世界》最后的成品正是这样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家报告文学作品

为什么要请陈启文来写?

报告文学与小说不同,它是非虚构的,不能有不符合逻辑的东西。但如此一来,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作者,就很有可能拘泥于事实,放不开手写,文字也会变得十分枯燥,达不到读者期待的效果。

“湖南作家陈启文在报告文学方面是很有建树的,也是能驾驭大题材的。难度在于启文对于杂交水稻的科研原理是个门外汉,请他来写《袁隆平的世界》他当时是犹豫。所幸我们做通了他的工作,他一无反顾地去田野考查,跟着袁老跑,一个科研基地一个科研基地跑,甚至远赴菲律宾。”龚湘海说。

湖南文艺出版社选择陈启文的原因有三。其一,报告文学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前期调查,不能仅靠资料堆砌。陈启文是职业撰稿人,时间比较充裕。其二,陈启文有丰富的国情类报告文学经验,有《南方冰雪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共和国粮报告》等作品,能够驾驭这样的重大题材,作品质量也非常高,他写作的《南方冰雪报告》,至今仍然堪称书写灾害报告文学的经典作品。陈启文的习惯是实地考察,不迷信任何资料,只相信自己所见所感。其三,身为湖南作家的陈启文与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家不同,他是从写散文写小说转而开始写报告文学的,所以他的报告文学不仅具有非虚构色彩,更具有强烈的文学与思辨色彩。

说服陈启文来写这部作品,湖南文艺出版社颇费周折,毕竟这部作品的写作十分有难度。龚湘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跟陈启文说,这个任务很重大,身为作家,他需要有使命与担当;如果这部作品完成以后一旦超越其他与袁隆平相关的图书,就更显出这本书的价值。

陈启文与湖南文艺出版社长期合作,出于对湖南文艺出版社品牌价值以及编辑、营销、发行等团队的信任,下决心接下了这副重担。

龚湘海说,我这不是忽悠他,事实证明,就是这样。                                         

为什么初稿就让编辑惊艳了?

陈启文虽然在写《共和国粮食报告》时就接触过袁隆平,也准备了一些关于杂交水稻的素材,但还远远不够。在犹豫三个月接下重担后,陈启文精心地做着前期准备,将基础的东西回归,去体验真实的场景,曾在杂交水稻中心一住就是一个月,也曾在烈日下跟着袁隆平一起下稻田,甚至还自费去菲律宾做实地考察。

龚湘海剧透了陈启文写作背后的一些花絮。为了搞清杂交水稻的原理,陈启文请教了许多杂交水稻的专家,也看了很多枯燥的科学著作,但写作过程还是十分艰难。陈启文的太太对此深有体会,家里的高压锅都被他砸坏了两个。既不能违背扭曲史实,又要有自己的创作性表达,当他搜索到想要的资料却看不太懂的时候,陈启文就很烦躁。写得不顺时,他还曾与责任编辑起过小冲突,发上一顿无名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稿出来就已十分惊艳。”龚湘海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对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我当时没有想到,我想他会写得好,但是我没有想到他写得这么好。既大气磅礴,又有缜密的科学原理的阐释;既有袁隆平的形象,又有袁隆平杂交水稻攻关团队的形象;既有国内的舆论和争议,又把国际影响的部分写出来了。这是文学和科学的淬火。”

但毕竟是第一稿,编辑与专业人员经过认真审读,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譬如细节上,袁隆平的手从来没有茧,一稿中间却说是布满老茧的手,显然与事实不符。在一些专业名词的表述上也有不少欠准确的地方。对这些专业和细节问题进行修改后,稿件就不断被送到中国作协、宣传部、农业部等相关领导以及一些报告文学评论家处审阅,都得到不错的回应。

陈启文自己也对这部作品充满着自信,他说,这本书超越了他自己。事实也是如此,袁隆平的秘书们都表示这应该是有关袁隆平图书的高峰之作。

为什么不到一个月就加印两次?

湖南文艺出版社对这本书的营销从非常早的时间就开始介入。袁隆平本身具有新闻话题性,再加上这本书的高质量,出版社对其推广不遗余力。在1月份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湖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了第十二届“原创之春”发布会,社长曾赛丰亲自上阵,向读者隆重推荐了几种图书,首当其中的便是《袁隆平的世界》,并定下了这本书的宣传基调:迄今最权威、最厚重的袁隆平报告文学作品。消息发布之后,多家媒体对此表达出强烈的兴趣。也因为之前已经发布了一些消息,湖南文艺出版社在书出来之后就将宣传重点转到深入挖掘这本书出版的价值,以及袁隆平作为科学家的价值。

湖南文艺出版社专门为《袁隆平的世界》开了一个研讨会,在此之前就已将图书成品送至评论家与媒体手中,也约了许多稿子。媒体发稿不断发酵,热度至今不减。

虽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做了大量营销工作,但也并非完全按照预计方略件件推进。袁隆平已88岁高龄,尽管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却依旧要每天上班,所以很多活动他是没有精力去参加的。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营销团队迎难而上,抓住袁隆平相关新闻的契机进行宣传,在线下活动中也会邀请袁隆平团队的部分成员带着少量袁隆平亲笔签名的书参加。龚湘海表示,接下来会从责任编辑和作者身上挖取细节,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

营销团队的努力是有成果的,发行不到一个月,已经加印两次。龚湘海说:“《袁隆平的世界》的成功是由许多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的。作者陈启文为这本书付出许多心血,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为这本书忙前忙后,营销团队也尽最大努力宣传推广。还有许多背后的人默默付出着,这才促成了这本书的成功。”

(本文编辑:水英)

作者:陈贤(采);夏仟仟(执笔)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