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一个小众领域的出版社,通过六十年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终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做出了一个风生水起的大市场。与会同志认为,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发展壮大,有三条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庆祝上海音乐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12月20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舞蹈、出版界的新老朋友济济一堂,共贺上海音乐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为该社六十华诞篆赠“音乐使者的长征”印章一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发来贺信。
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音乐出版社,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六十年来,该社已经出版各类音乐、舞蹈图书6000余册,出版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物3000余种。其中《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音乐之门》《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红旗颂》《华乐大典• 二胡卷•文论篇》《中国舞蹈通史》等一批精品力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金唱片奖,或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目前该社实现总资产2.29亿元、年销售码洋1.7亿元、年利润突破1500万元,迄今已在全国音乐图书分类市场排行榜上多年雄踞第一,成为中国音乐出版名副其实的高地。一个小众领域的出版社,通过六十年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终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做出了一个风生水起的大市场。与会同志认为,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发展壮大,有三条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精品立社
上音社几代出版人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音乐出版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传得开、唱得响、留得下的优秀音乐出版物,用优美的旋律打动人,用独特的艺术吸引人,用隽永的内涵陶冶人。六十年来,该社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剧《江姐》《白毛女》《原野》、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及《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我们的田野》《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走进新时代•中华百年歌典》《中华国乐系列•中国音乐百年》《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中国乐舞史料大典》等标志性作品,展现出上音社出版的高度和厚度,在广大读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六卷本),以出版的形式彰显和弘扬民族器乐艺术,倾力打造富有内涵和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品牌,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堪称追寻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渊源和精髓的倾力之作,将该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兴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曾经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副牌,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曾以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作品。直到1987年2月,年届而立的上海音乐出版社才得以正式恢复社名。2007年6月,“裂变”出来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终于获得独立法人地位,摆脱了体制机制的束缚后,驾驭着市场经济大潮,在跨越式发展道路上一路迅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创新激发了团队活力,一个仅有六七十名员工的出版社,连续九年刷新年销售码洋,人均创利不断攀升,在2014年、2015年全国文艺类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排名中连续两年名列前茅,2015年跻身“上海市著名商标”行列,2016年各项经营指标再破记录。
融合强社
2001年起,上音社与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的管理优势,探索出的“书配碟”“碟配书”出版方式,突破了纸质图书与音像制品各自的局限,打开了音乐出版物市场新的空间,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近年来,两社联手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传统音乐出版的转型创新,开发出“网络音乐互动教育平台”“音乐电子书包”“古琴减字谱富媒体数字化应用平台”等多个富媒体、多终端产品,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2014年荣获“上海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称号。其中“古琴数字化应用服务”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古琴减字谱富媒体数字化应用软件”获“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创新技术”称号。
座谈会上,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欧建平,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许舒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廖昌永作为作者代表发言。
当天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高韵斐还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原副社长、上海音乐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王秦雁,资深编辑姚方正、李丹芬颁发了“薪火相传奖”。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原副社长、上海音乐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王秦雁,资深编辑姚方正、李丹芬获得“薪火相传奖”

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费维耀接受媒体采访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